-
1 # 知識分享的小螞蟻
-
2 # 硬盒力場
就心理治療而言,這個問題其實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心理治療在西方國家和國內的常規醫療其實沒有區別,本質上是把解決病痛的需求外包,交給專業的醫療機構處理。所以針對雪諾扮演者基特.哈靈頓而言,他只是意識到自己需要心理治療幫助,所以做了求醫者的通常操作而已。
但問題在於他名氣太大了,往往明星的一個日常行為,也會被媒體和網路放大,使之成為聚集流量的熱點。我們設想一下,假如說在DC電影《海王》中飾演維科的威廉·達福需接受心理治療的話,你還會關注這個問題嗎?
可能你下意識地會滑到別的話題上,又或者稍微百度了一下威廉·達福,發現不熟然後直接滑走,哪怕該演員曾獲得過75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成就遠高於“雪諾”。
另一方面,我們華人普遍在面對心理治療時,是有牴觸情緒的。因為心理治療在華人的潛意識裡,有消極、反面的含義。
在我的父輩人眼裡,心理治療和精神疾病治療是沒有本質區別的。而接受過心理治療的人有很大可能性會被社會群體被排斥或孤立,這是其一。其二是,在物質貧乏的年代,老一輩更重視物質上的等價交換。而心理治療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會被當做不值錢、不靠譜的過度醫療行為。外加國內心理治療起步較晚,其發展過程中確實會混雜一些類似傳銷、詐騙的不法行為,這也使得心理治療在百姓心中背了沉重的鍋。因此,出於面子、迴避詐騙和不願意購買心理治療的習慣,讓老一輩對心理治療敬而遠之。而即使是思維更開闊的年輕人,哪怕不抵制心理治療,也會受到老一輩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心理治療在西方社會完全是見怪不怪的常規行為。你接受過心理治療或者互助會,不但不會被當成異類,反而會得到人們的肯定。他們認為,如果能透過社會行為的溝通互助,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是於人於己都有利的事情。商業社會的邏輯之一,就是:透過交換來解決問題,解決需求。而心理治療在這裡就是一種可交換的專業價值。所以我認為雪諾的扮演者基特.哈靈頓即使接受心理治療,在他所生活的社會其實是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只希望他能儘快恢復健康,早日在銀幕上看到他的新作品。
對於普通人如何解決心理問題更好,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你和家庭能夠找到最佳的溝通方式,幫自己消解問題是最好的。但如果你覺得家人、朋友幫不了自己,甚至會起到一些反作用時,我建議你應該求助醫療或心理諮詢機構。一般正規的醫院大多會會設心理衛生科,醫生除了有心理諮詢的資質外,還可針對你的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藥物治療。醫院的優點是,可使用醫保卡且消費親民。至於心理諮詢機構的話,需要你事先了解該機構的資質。通常機構在服務會好於醫院,但不具備開藥資質且價格較高。但是為了你的健康,你可以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向醫院或機構求助。
-
3 # 平民小評論
就這個故事而言,最後的結局讓我們觀眾都覺得爛尾了,還有那麼多的粉絲請願重拍,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對雪囧而言,他拍了那麼多季,對角色有更多更深的感情,特別是對龍母的感情,要知道龍母是他親手殺死的,他內心肯定是一千個不願意的,故事結束,他的人生還得繼續,對龍母的死他肯定久久不能釋懷的,沒能解開心結,鬱悶,嚴重到需要看醫生的地步,作為觀眾而言,我覺得還是很理解他的,起碼說明他內心是比較溫柔善良,當然也是比較脆弱敏感的。
回覆列表
我個人覺得,有很多原因,有外在因素,也有自己心裡的壓力。可能自己沉迷角色,迷失自我。
首先呢,權利的遊戲從2011年現在,已經走過了把八年,八年來它的影響力是其他電視劇無與倫比的。它帶來不僅是視覺上的衝擊,更讓我們對國外的歷史,政治,權利有了重新的認識。而主演之一的雪諾,肯定會其中的影響。
再者,權利的遊戲它的作品從第一季到第七季,不管它的劇情,它的特效,它的演員陣容,以及後期的處理。這些都讓我們對這個電視劇有了很高的評價,而恰恰雪諾正是這劇的主角之一,所以他也會成為大家飯後談論的話題,粉絲們的評論也會成為左右他的思想,成為他的負擔。然而最後的大結尾可能沒有觀眾期待的那麼好,個人覺得這些種種可能成為他心裡負擔的原因之一。
還有呢,權利的遊戲,基本上結局了,可能他會感覺自己因為這部電視劇無法突破自己,心裡上些許的壓力。就比如,我們看過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 小丑原名:希斯·萊傑,也是斷背山。主角。 不過此人已死…實在可惜,而且他死在這部電影公映之前,堪稱遺作,值得欣賞。。 劇情經典,臺詞更是經典,尤其萊傑的話,萊傑的成長自述。正是自己沉迷於角色無法自拔,最後自殺了。世上再無比萊傑更好的小丑。可能,雪諾也有相同之。
這些演員也是實實在在的人,他們的也有七情六慾,也會哭鬧發脾氣。所以說呢,這些問題的出現很正常。如果他克服自己,那麼終究會成為演員中一個亮點。我們普通人,更會因為很多原因出現心裡問題,所以呢大家不能盲目的聽從網上的謬論,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慢慢的調和自己。大家相信自己給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