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老師課堂
-
2 # 骨頭人生
讓孩子懂得規矩,一定要在孩子兩歲後開始,這個時候要讓孩子知道基本的禮儀,比如說基本的感謝,安靜的吃飯。這個時候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基本的禮儀可以讓孩子以後行為固化,最起碼講究衛生的習慣可以讓他減少得疾病的機率。
隨著年齡的增加,社交禮儀的多樣,就要讓孩子逐漸瞭解與人相處時的規矩,除了基本的禮貌,最難的的是要知道為他人著想,這樣是情商的體現。
隨著功課的增加,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以及閱讀習慣的養成,都需要先給孩子立下一個規矩,由這些規矩最後成為一種習慣。
孩子最終要踏入社會,在這之前,遵紀守法的規矩要先從家庭教育開始,習慣用法紀的規矩來約束自己,來反擊對手,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希望你能按照孩子成長的腳步,來逐漸要求孩子,並給孩子立下規矩,使他成人、成材、成功。
-
3 # 潞人
無規矩,不方圓,但對孩子立什麼樣的規矩好呢?
美好的習慣那麼多,得按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根據不同時期來定。
約法三章,規矩多了也就沒了規矩。
一要誠實,二要負責,三要有安全意識。
小孩子是張白紙,好習慣是種子,壞習慣是黴菌。生命力旺盛的種子會發芽生長,壓制黴菌的蔓延。而規矩就是讓種子成長必須的約束。
為什麼先講誠實呢?這不是成人眼中的誠為人之本,而是保障能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
只有讓孩子做到誠實,你才可以更多地瞭解他真實的想法,是否受到外來恐嚇,是否只在裝乖寶寶。
有了解才可以為他形成自我時,注入善良、堅持、自律等規則。而打小形成的誠實習慣,會持久貫穿於他的人生。(槓精別噴我,任何失去誠實的社會必將毀滅。)
負責就是有擔當,犯了錯要勇於承認並彌補。而犯錯在所難免,從小堅守負責規矩的孩子,會努力避免犯錯,而向優秀者靠攏。敢於坦承錯誤的孩子更積極、更Sunny。
安全意識必須提,鑑於孩子的認知和預判能力的侷限性,我們得告訴他屋子裡不能玩火,不能用尖銳鋒利的物件當玩具等。讓他在無知無畏中敬畏生命。
就講三點,我認為很重要,你有不同看法,咱們可以探討。
這三點是一個小故事提煉的。
誰打碎了花瓶?
我站出來。(誠實)
是我打的。(負責)
劃破手了嗎?(安全意識)
這種小事生活中很常見,貼上名人的標籤叫貼熱,我們不應質疑這篇課文的真實性,很多孩子都打碎過花瓶,為什麼列寧不可以呢?
-
4 # 原點的存在侃教育
規矩,體現在日常行為表現上。如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科學作息時間。
禮儀禮貌方面,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每個人都不是孤島,與人溝通交流與交往十分重要。孩子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良好的語言能力、禮貌待人都是重要交往因素。
父母要做好榜樣。作為父母,在給孩子強調規則重要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遵守規則。只有自己做到位,才會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家長如果總是一時情急,言語衝動,又怎能要求孩子自身情緒管理到位呢?
原則問題不可變通。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夠去做。比如說謊,偷東西,逃課,一旦越界,必須要孩子承擔後果。
規矩要簡單易懂。孩子理解力沒有那麼深刻。給孩子立規矩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孩子易於接收、更容易聽懂。
給孩子立規矩應該是明確的、可行的。不要給孩子定模糊兩可的規則。
就事論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如果我們常對孩子說“你真是個笨蛋”“你真麻煩”,這樣會讓孩子喪失信心,給孩子的都是負能量。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規範約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斥責為犯錯誤。要多從孩子角度出發,多理解,多關愛。
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
5 # 彌勒家人
教育孩子,立規矩是次要的,最主要、最關鍵的是父母處處得給孩子做出榜樣和表率,打鐵還需自身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最首要的課堂,身教重於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我們當父母的各方面做的不好,你說話就沒份量,就沒有說服力,即使你給他立下很多規矩,他也不會心甘情願、心服口服的去執行。
回覆列表
1.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這要從小抓起,讓孩子逐步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絕對不能做。
2.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基本的就是按時用餐,不貪吃零食;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並且能嚴格遵守。
3.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逐步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認為讀書是一種樂趣。
4.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公德。讓孩子做一個受人喜歡的人。這並不是說讓孩子總是去迎合他人,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善惡標準。
如果孩子能做到以上幾點,基本上就是一個很讓家長省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