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54509340960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餘、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輸》——我知道你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餘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餘”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計程車氣衰竭了,我們計程車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裡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一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裡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稱“人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四面楚歌》歌詞,周杰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