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淮山育兒
-
2 # 今天學育兒
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長平均為50cm,但是3歲以下的兒童不容易準確進行立位測量,故應仰臥位測量,稱為身長。3歲以上兒童立位時測量才稱為升高。立位測量值比仰臥位少1~2cm。
至於為什麼大部分新生兒都是50cm,這是專家們經過大量的資料統計後得出來的平均值,也就是新生兒的身長普遍在50cm左右。但並不是說身長未達到50cm的新生兒就一定不好,因為寶寶在孕期的生長情況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孕媽媽的體質、營養情況、疾病影響等因素都會對寶寶在宮內生長髮育起關鍵作用,所以新生兒可能身長不一定達到50cm。還有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的身長一般也要低於50cm這個平均值。
在這裡我們順便普及一下寶寶身長增長的規律吧:寶寶生後1年的身長增長最快,大約可有25cm;前3個月身長增長約11~13cm,大約是後9個月的增長值,所以我們家長會發現寶寶在前幾月長得很快,買的新衣服沒穿幾次就快穿不得了。1歲時身長約75cm;2歲時身長約85~87cm;2歲以後身高每年增長約6~7cm。2歲以後每年身高增長低於5cm,可以視為生長速度下降,可能需要帶寶寶到醫院完善相關的檢查了。以上內容供家長們參考下。
-
3 # IF枕邊育兒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家大寶出生是55cm,二寶是50cm。我也曾問過一些剛生過寶寶的媽媽們,大部分新生兒的身高都是50cm左右,上下偏差不會太大。這是為什麼呢?
為何大部分新生兒都是50cm高?寶寶出生後,醫生會給寶寶測量體重、身高並且記錄。寶寶的體重偏差有點大,從2500g~4000g不等,但身高基本上都差不多。大概都在50~55cm之間。
1)、媽媽的子宮大小
在懷孕後,孕媽的子宮會隨著月份的增加而增大,但即使有再多變化,子宮的增大也是有侷限性的。胎兒在媽媽子宮內的特殊環境,決定了他出生後得身高大部分一致。新生兒的身高和子宮的大小是有一定關係。
據醫生的介紹,新生兒在出生時,基本上身高都會在50cm左右,足月分娩時,子宮的長度大概在35cm左右,如果胎兒過長,子宮會承受不住。
2)、胎兒的胎齡
我們都知道“懷胎10月”,說的就是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要待上10個月。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影響,胎兒每個月大概可以成長5cm。一般10個月,胎兒的身長在50cm左右。這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寶寶早產,出生時不僅體重不達標,身高也會矮一些,主要就是沒有發育成熟。
3)、遺傳因素。
寶寶的身高的長短,也是會受到父母遺傳的影響。如果受父母的影響大,可能會出現比50cm長或者是短的情況。比如父母的身高過高或過矮,這些都會影響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高。
總之,這個話題最有趣的就是,胎兒的身高和媽媽的子宮大小,為了保護媽媽。胎兒只好蜷縮著,按照媽媽的子宮承受力來生長,這種在子宮裡就建立的愛,也是胎兒對媽媽最好的保護。
回覆列表
每位寶寶出生後,產房工作人員都會給新生兒填張登記表,上面寫著新生兒的各項身體發育指標。 這些指標也都出現在了寶寶的出生證明上。
雖然每個新生兒的體重都不一樣,可是,怎麼幾乎 所有的新生兒的身高都是50釐米呢?難道醫生沒量?
先從根源說起,看一寶媽們的子宮懷孕期間是怎麼變化的。在懷孕前,孕婦的子宮只像小鴨梨大小,體積約為 7*45+3.5釐米,重量在50克。
懷孕3個月時,子宮的大小有所變化了,看起來像個柚子,這時增大的子宮會對膀胱、直腸有壓迫感了, 準媽媽出現尿頻或尿不淨的感覺。
懷孕4個月後,由於胎兒的生長速度加快,子宮慢慢已經長出骨盆,有些準媽媽會感覺到下腹部子宮一側或雙側有呈抽痛、脹痛和下墜感的腹痛。
懷孕5個月時,由於子宮的不斷長大,準媽媽的肚子已經向外突出了,很明顯了,準媽媽在肚臍下方約1.8釐米的地方就可以很明顯的摸到自己的子宮。
懷孕6個月時,子宮已經長到肚臍上約8釐米的地方了,對內臟的擠壓很大,準媽媽會感到胸悶、 呼吸困難情況。
到了懷孕7個月,子宮高度為24 到26釐米。
到了十個月左右,臨產前,子宮重1000克,增加了20倍,可以容納胎兒和羊水約5000毫升,足 月子宮長35釐米,寬25釐米,厚22釐米左右。
也就是說,到了足月分娩時候,子宮的長度,基本 上就是在35釐米。 而一名胎兒,蜷曲著頭和四肢,基本上長度在35 釐米,也就是說,胎兒在子宮裡,不能長得太高, 否則,媽媽的子宮會承受不住的。
從實際的情況看,也是如此,新生兒在出生時, 本上身高在50釐米左右,沒有什麼差異,但除外那些長的很大或很小的寶寶。
而且體重測量容易,身長就相對困難了,加上剛出生寶寶不會配合,就只能根據經驗填上大致平均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