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夫14
-
2 # 汀洲自綠
謝邀試答。"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詩句出自唐白居易《觀刈麥》。俗說:"物極必反。”因專注農忙,搶收搶種,或連日辛苦,忘卻疲勞,才"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與老先生另一首詩《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是一脈相承的,皆是充分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好詩篇。
-
3 # 若木小記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對農家的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的描寫,這與白居易詩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
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裡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所以才會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主要還是表達諷刺。
-
4 # 抑鬱症破譯者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為何會力盡不知熱?——因為任何事情到達極限之後就會往相反的方面發展。在暑日下勞作,精疲力盡已熱到極限,這時反而有涼爽的感覺。就像冷到極限反而渾身發熱想脫掉衣服一樣。國內就報道過好幾個這樣的事例。物極必反,萬物如此。(“悟空問答”邀!)
回覆列表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為何會力盡不知熱?
老朽淺解為夏日炎熱似火燒,農夫或建築工,在烈日暴曬下,為趕工或不失農時搶收搶種,就是漢流滿面,浸溼衣裳都仍熱火朝天的幹,難道他們就不知道熱嗎!那怕把全身的水份給流盡都堅持在拼博!所以我們要珍惜時光要珍惜糧食!有詩為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歺,粒粒皆辛苦。
老夫理解就這些,不成文望友友們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