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我們每天同樣付出那麼多, 有些人可以日收萬金有些人連自己都養不活呢? 最近看到的這個小故事,深感有道理! 郭臺銘去自己的工廠視察的時候,簡單地和廠裡的工程師做了個交流。而其中有好事者,就在1000人中間大聲追問總裁:為什麼累死的是我,首富卻是你!敢這樣問的人也是一個狠角色,真是讓人為他捏一把冷汗。不過總裁他的回答震憾全場。 總裁說:“我們之間有三個差別 第一:30年前我建立公司的時候,是賭上全部家當,不成功便成仁。而你只是寄出幾十份履歷表後就來我們公司上班,而且隨時可以走人。我跟你的差別在:創業與就業。 第二:我選擇從聯結器切入市場,到最後跟蘋果合作,是因為我眼光判斷正確。而你在哪個部門上班,是因為學歷和考試被分配的。我們之間的差別在:選擇與被選擇。 第三:我24小時都在思考如何創造利潤,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數萬個家庭生計與數十萬股民的權益。而你只要想什麼時候下班,如何照顧好你的家庭。我們之間的差別在:責任的輕重。”搞明白這3個差別,就不會糾結自己的現狀,而是學會和老闆擰成一條心,你將來才有可能成為公司的頂樑柱!
3
回覆列表
  • 1 # 是看本書

    曾經看過一段話:大部分情況是,窮人吃不了奮鬥的苦,富人吃不了生活的苦。 比如富人可以為了一個渺茫的機會四處打聽訊息,硬著頭皮學習,起早貪黑的準備,窮人吃不了這個苦。 窮人可以冬天冷風裡等公交車,下車再提著大行李走很遠的路,富人吃不了這個苦。

  • 2 # 嘿小西西

    賺錢有四種方式:

    1、靠賣資訊賺錢;---最高階

    2、靠錢賺錢;---最省力

    3、靠賣他人注意力賺錢;---價效比最高

    4、靠賣自己時間賺錢;---最苦逼一般來說,賺錢都是靠投資是最省力的。

    最簡單的投資方式:就是銀行的利息,如果你基數足夠大,比如2個億,按照每年2%的收益率,你的收益就去到200萬。

    前提是銀行不倒閉。如果要追求高收益相對就要承受高風險。風險從低到高的投資方式:(低)銀行---國債---保險(分紅型)---信託---基金---股權---定增---股票---貴金屬---期貨(高)

  • 3 # 軍哥創業匯

    因為工作原因,結識了很多大小boss,在我眼裡,他們都是“有錢人”,透過或長或短的交流,發現這些有錢人,散發著很多優秀的品質。這些年,除了掙到一點臭錢外,學習這些優秀的品質,是我另一部分“隱性收入”。

    這些隱性收入,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精力充沛。

    不論什麼時候,和這些boss們交談時,他們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思維敏捷,對企業發展、市場行情分析滔滔不絕,且充滿自信。不論是20多歲年輕一代,還是70多歲的老企業家,在我眼裡,他們永遠是個“鬥士”,對於年齡,他們根本沒放在心上。

    第二,不懼困難。

    隨著時代變革,企業的不斷髮展,不斷會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比如徵地擴廠、升級轉型、員工管理等問題,boss們對此並不“感冒”,不掩飾不迴避,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利用現有資源,解決這些問題。或許他們身經百戰,困難是他們預料之中的,也是有信心能夠解決的。

    第三,擁抱未來。

    當談到未來發展時,他們自信滿滿,對新品研發和嘗試,規劃清晰,目標堅定,早已做好了迎接未來的準備。他們對未來期許更多,眼中有目標,心中有未來,這是他們的生活追求。

    第四,為人謙卑。

    不論在什麼場合偶遇boss們,他們總是以朋友的身份給你交流,永遠熱情、大方、低調。真正有錢人無法透過外表來判斷,他們的談吐形象會無意中透露出他們財富。對我是,我想他們對自己的家人,對自己的員工,對陌生人也是這樣。對生活的謙卑,是他們良好素養,是優秀的人格品質。

    仔細去觀察身邊的一些有錢人,你會發現他們的一些想法思維做法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從中也可以明白一些道理,那麼,身邊的有錢人教會了你哪些道理?1、賺錢就是利用資訊不對等,這個資訊一是你搜集資訊的能力,二是你分析資訊的能力。2、能賺到那麼多錢的人,都不是傻子。真誠一些,直接並有效率一些,時間才是最貴的成本。3、別高估人性,也別看不起人性。人性有好有壞,客觀一些。每個人行為背後都有動機,這個動機是需求和利益組成的。4、如果沒背景,沒資源,別做生意了。好好上班,好好愛護身體,好好陪伴家人,你已經領先這世界上大多數普通人了。

    5、大富貴看命,小富貴看才。6、寧可在富人堆裡做窮人,也不要去窮人堆裡做富人。7、如果你能幫助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那你也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8、投資是當老闆,不是打工上班賺固定工資。9、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比錢更重要。大家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我可以用這個時間產生更大的價值,就可以花錢買別人的時間。

    10、必須要讓錢為自己工作。窮人努力工作一輩子,到頭來可能只是工作到老死,而富人懂得讓別人為自己工作,讓錢為自己工作,所以生活可以很輕鬆,很年輕時就可以實現財富自由啦。11、不在沒必要的時候,與沒必要的人,結下沒必要的怨懟,省得給日後埋下不必要的雷。而禮貌就是成本最低,也最簡單的操作。12、世界絕不是比誰更努力就更成功。成功是先觀察,再總結規律,最後輔以恰到好處的努力。13、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領袖的,有時不如先給自己找一個好老闆。

    14、與其琢磨掙錢,不如琢磨自己能為別人提供什麼。生意的本質就是提供產品或者提供服務。15、致富的過程是從花時間掙錢到花錢買時間。16、無術不起事,無道不長久。17、有錢人總是相對的,相對於你,他是個有錢人,相對於更高層次他可能也是個普通人。18、有錢人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賺來的,辛苦不光指身體上的勞累,也指精神上的疲憊。

    19、普通人想要過的好,生活富足,多付出辛苦和勞動會得到那樣的生活。但要想讓別人稱呼你為"有錢人", 那你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20、找準努力的方向比什麼都重要,沒見過哪個事業有成人士,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往往在一個行業深耕,成為行業精英,成為“有錢人”的機率要遠比投機倒把的機率高。

  • 4 # 舊書籍

    對於富人人來說,並不存在所謂依靠什麼可以賺錢的問題,而只有,“要怎樣解決某一個問題”以及“怎樣調動自己能調動的一切資源”這兩個問題。“看錢不是錢而是工具”,就是一種能力。

    許多人商海沉浮數十年,即便傾家蕩產依然還能東山再起,靠的也不是具體的門路,而是比一般人高出一個層次的思維和意識。

    就像《1942》裡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的,“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想在中國賺大錢,有一些基本的規律和共通的觀念,按照重要性排列大致有:

    1.政治敏銳

    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了80年代中後期,發財的人又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利用自身在原有社體制內的聲望或者職務(村長,支部書記),集資辦起了加工廠,成為第二批暴富者。

    90年代早期的價格雙軌制改革,不少人利用國有資本變賣的機遇,抓住了廉價買賣產權的機會,成為第三批富人。

    2000年開始到2005年,加入世貿又給出口加工業帶來歷史性的機遇,貨代、紡織品出口都養肥了大把沒有文化的沿海小老闆。

    至於商品房改革、股權分置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是和每個家庭的財富息息相關。以前老有人說看新聞聯播致富這個梗,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20年出現了不下十次,這些幾乎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

    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

    2.從無到有

    在中國,要預測社會未來的走向,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思路就是:

    中國在走美國的老路”。

    複製,可以說是中國最近20年所有新興行業的一條發展主線。這條主線之清晰、之連貫,和前面所說的靠政治趨勢賺錢的一波流的短暫易逝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國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開始,一直到最近這3年的第二次網際網路泡沫,幾乎所有成功的,體量在百億美元以上的新興企業,其產品最初的雛形,都是一個“中國版的美國XX”。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為他人解決問題”,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

    而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從滿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遠比從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像騰訊作為搬運工起家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面,之後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了,只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3.ROE(股本回報率)思維

    如果從財務上來解釋這一點,那就是ROE(股本回報率)= 利潤率*週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注意這三者是乘數關係,所以利潤為負的情況下,你的失敗也會被這個放大器給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賺了大錢的人,幾乎沒有不用到槓桿的,敢下注本來就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的回答裡說過,窮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開始考慮要如何籌措資源。熟練運用財務槓桿的前提,就是敢去借別人手裡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4.瞭解自己

    沒錯,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更重要。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瞭解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多。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

    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

    同樣的資金、時間,由於掌握資訊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裡最值得,用在哪裡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覆摸索和實踐的。

    窮人往往把“錢”看的太“值錢”,把“錢”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

    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

    就我的觀察,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會理財和會投資也是完全兩碼事,會投資的人你若讓他憑自己做生意,很可能虧的一塌糊塗。自己到底最適合做哪一樣,也需要摸索。

    很多人對創業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明是個不夠自律、厭惡繁瑣的人,非要去做生產型企業,

    殊不知這可以算是最繁瑣的一種商業模式,從原料供應,採購,生產,庫存,物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毛利潤率又低,必須鑽到每一個細節中去扣成本,可以說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對自己不瞭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5.防騙意識

    這裡的“騙子”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出於零和動機打你主意的、想從你這裡榨取資源的人。防騙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人生的始終。

    投資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不然有錢人不會在人口比例中佔少數。

    對於投資,其零和性要比賺錢大得多,所以有時候不止要看到趨勢,還要評估周圍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更要考慮到周圍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對方知道。

    如果說賺錢還是人和外物之間的事,那投資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遊戲,

    其更加複雜詭異,不僅要防馬路上的騙子、簡訊裡的騙子,更要防資本市場的騙子,偽裝成“創業家”的騙子、偽裝成“好企業”的騙子、偽裝成“合夥人”、“好朋友”的騙子、偽裝成“情人”、“伴侶”的騙子、甚至是偽裝成“養老金”、“社會福利保障”的騙子。

    怎麼閱讀財務報告,怎樣判斷資訊的真實性,知道怎麼查一個生意夥伴的誠信水平;

    這些東西之重要,可以說分分鐘能讓你半生心血付之東流。但可惜這些東西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極少有地方系統的學習,只能靠自己一筆一筆“學費”去交。

    過去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於以上怎樣和錢打交道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

    大部分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自己也不懂這些東西。既然自己一輩子也沒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說教會下一代了。這樣導致的社會差距只會進一步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在哪裡種的蓮藕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