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直在路上A
-
2 # 清風育兒俠
首先一點,孩子是不是真的聽懂了。
在與爸媽接觸的過程中,孩子會建立一種“習慣性的潛意識行為”。當你問孩子懂不懂、知不知道的時候,孩子的回答往往是無意識的。說是,說懂了,其實是孩子對父母表達方式的潛意識迴應。
也就是說,當你的表達方式說話態度被孩子接受之後,孩子會下意識的說“是”“懂了”。這是一種態度上、行為上的迴應,往往與談話內容無關。
第二點:為什麼要讓孩子聽話?
很多父母尤其是中國父母都喜歡乖孩子、聽話的孩子,這種思想其實是很危險的。
首先,孩子有自己的意識和觀點,有表達的權利,也就意味著有爭辯的權利。孩子反對爸媽的觀點,必須要經過邏輯組織和邏輯表達,這種鍛鍊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其次,不管是反駁父母還是犯錯行為,都是孩子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程。犯錯也意味著成長,在犯錯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產生邊界感(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不能做的),也會逐漸發現興趣和特長所在。
愛因斯坦從小就喜歡拆卸家用電器,如果他的父母把這種行為當成犯錯,拒絕孩子,愛因斯坦也許就不是愛因斯坦了。
第三點:“懂規矩”到“守規矩”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必太過強求。
從認知上的接受,到行為上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思維轉變也許是瞬間的事情,但行為轉變需要克服長久的行為習慣,並不容易。
所以,這位家長不必太過擔心,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孩子會逐漸具備積極的行為方式。
首先澄清家長們存在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聽話就是順從家長,服從管理
過於聽話、乖巧往往是順從的表現,缺少主見、自我意識不強。順從的孩子缺少競爭性、迴避挑戰和困難,對父母依賴性過強。一旦成年後進入職場和社會,難以適應高強度的競爭環境,缺少創造性。而那些成就一番偉業的人,回溯他們的童年、少年時代,會發現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徵:叛逆、有主見,自信、敢於競爭!我們應該把孩子培養成有個性、有自我思想、自信的孩子,而不應該培養出乖巧、順從的孩子!而那些乖巧、順從、缺少自信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嚴厲、專制、控制慾的父母
誤區二、學習不好是因為不努力
這是很多家長存在的一個誤區,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們惱羞成怒:你不努力,不好好學,將來有什麼希望!其實,學習是一項高強度的心智活動,是一種習慣。只有孩子樹立起對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慾望,孩子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我曾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對一百個初中生髮放問卷,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可以自由選擇的話,在考試中你願意考一百分還是願意考零分。結果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考一百分。從主觀上,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考差,但從行動上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學習,不知道如何提升成績,不知道如何付出努力。而我們家長們給孩子這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嗎,更多的我們只是批評和指責。在批評和指責中,孩子的自信心會下降,面對學習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挫敗感和壓力,從而逐漸喪學習的興趣,最終有可能發展到厭學的地步。
誤區三、棍棒出孝子
孩子不聽話,不努力學習,讓家長很抓狂,怎麼辦?打一頓、罵一通。。。。。現在仍然有許多家長沿用這種教育方式。但是,我要告訴家長的是,來我門診的患有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的孩子,很多是被打罵出來的。打罵只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樹立親子之間的仇恨,孩子雖然暫時屈從了,但內心裡是不服的,孩子暫時壓抑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出問題。
一、做一個“聽話”的父母
所謂的“聽話”是指家長要善於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見解。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家長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正是開始孩子形成自我意識和個性發展的時候。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內,允許孩子的有自己的行為模式和交友方
二、幫助而不是指責
青春期的孩子畢竟不成熟,行為、想法方面仍然無法擺脫幼稚的成分。無論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總會有很多不足。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家長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幫助而不是指責。分析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出在哪裡,作為家長可以提供哪些支援和幫助。要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允許孩子犯錯,並積極引導。理想的模式是:家長成為孩子的柺杖,而不是皮鞭,起支援作用而不是抽打的作用。
三、樹立榜樣而不是進行比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期待。可是我們社會中成龍、成鳳的孩子又有多少?精英永遠是少數,否則不會稱為精英。先有健康的身心,方能成龍成鳳!拿自己的孩子同他人的孩子進行比較是不公平也不客觀的!尤其是拿著別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你同學怎麼怎麼優秀,再看看你。。。。諸如此類。不恰當的比較只會引起逆反,降低孩子的自尊心。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孩子樹立一個成年人的榜樣,父母可以作為孩子的榜樣,行動勝於語言;也可以幫孩子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在該領域內那些人可以對孩子產生影響,並告訴孩子你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