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毅而三思吳六奇
-
2 # 制尺量星
以德服人首先建立在對方起碼有一點“德“的底限。
這樣,以你的德行感化他,讓他的德行能逐漸生根發芽開花,從而以有德之心敬佩你的德行,服是內心的。
如果對方沒有“德”的種子,無論你怎麼做,都會無法達到效果。就如東郭先生和狼,農夫與蛇。
看不清這點,很容易成為濫好人,甚至有可能助紂為虐。這比不用“德”更可悲!
看清這點是很難的,你無法從根本上了解一個人或者事物,就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以德服人。
所以真能能做到以德服人的人都是大智慧、大成就之人,因為他們不僅具有很高的德行,又能判斷出對方是否值得施以德行。
以德服人,重在施德者,能施則度,無則無視!
-
3 # 手機使用者70706275768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老子提倡“以德報怨”,而孔子缺提倡“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本人認為,孔子的思想更有現實意義!
-
4 # 慧光2787
"以德服人",是中國的傳統觀念。范仲淹在奏上時務書中說:"臣聞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人與人之間也一樣,要人家服你,不是靠權力、財力、勢力、拳頭逼壓出來,是靠關心關愛之德行。強勢能讓人畏懼,讓人生恨。只有德行,才能讓人感激涕零,感恩戴德。以德服人,是不變之理,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是一樣。既使不講道德的人,同樣不喜歡不講道德的人,內心所欣服的同樣是道德,儘管他會為了利益抹良心。有的人認為"以德服人"對惡人無效,必須以惡制惡才管用。這是錯誤的,惡人同樣服德,完全用惡對他,他是不服的,也只有恨,只是他無可奈何罷了。這種看法,是從事相上來辨別德,而不知從存心來區別。菩薩也不僅僅是慈眉善目對人,也有顯憤怒金剛相,以霹靂手段來治惡人的,但菩薩的存心是為惡人好。這個比較不好理解,我舉個真實事例,就好懂了。過去,曾有一官員,家裡被惡鄰盜竊,這個官員心善,不與他計較,事就這樣過去了。若干年後,這個鄰居犯了大罪,被官府問斬。這個官員後悔說道,當初如果我把他送官府法辦,他就不會走到現在這一步,犯殺頭之罪,是我害了他。所以,是不是德行,不能只從事相上看,是要看存心,才不會有誤。"以德服人",也不僅僅是幫人解困,予人恩惠,也會出重拳,但歸根結蒂是為人好。這樣理解,對"以德服人",就不會有絲毫困惑了。
-
5 # 老崔214976433
以德服人,中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但到今天,己經不行了,你再有德無錢屁也不是,現今有錢便是爺,無錢誰也看不起
回覆列表
電影《方世玉》中雷老虎的口頭禪便是“以德服人”,但最終他的下場卻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不說“反清復明、驅逐韃虜”這種本質上的站隊問題,就說說什麼是“以德服人”,又為什麼會有相關人文傳遞。
《明太祖寶訓·卷五》提到過朱元璋說“軍中之事,難於執一,惟當以德服人,必其負固弗順,然後威以震之。”所以說“以德服人”的觀念中,這個德很可能是指“威德、德威”而非“仁德”。然而在清末最後一科舉人鍾毓龍所撰《上古秘史》中,曾多次提到的“以德服人”卻非常無稽,比如說:
虞舜向來號稱以德服人,四方諸侯和他要好的多,不比伯禹,崇尚武力,諸侯和他要好的少。
(文命,即大禹)說道:“我不能以德服人,而以力服人已覺慚愧了。”
帝堯道:“汝等的話亦不錯,但是朕的意思,總主張以德服人,不主張以力服人。”
顯著可見和上述朱元璋所說的德威不同。這就證明對於“德”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和錯誤。然而不妨上溯看看,萬一是朱重八目不識丁理解錯了呢?
聯絡到《尚書·周書·呂刑》中的“德威惟畏,德明惟明”,哪個有說仁德?所以惟可肯定,錯的是明清之後的理解,而不是“以德服人”本身。然而不止《尚書》,《左傳》中也有說“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說白話了就是胳膊肘不能向外拐,有什麼事先懟外人。就是護犢子、抱崽兒的民間俗語。
可惜說到明德,有說“明德至善”(語出《大學》),恐怕搞錯的就是這裡。至善之德不就是仁德麼?但這個至善是讓君主、上級去善待民眾、下級。只是不能忘了威儀,空有明德而無威德。因此如雷老虎那樣的人,去說以德服人也不能說錯,畢竟地主老財,手下有佃戶長工。但正常情況下,兩個陌生人起了爭執,這時候講“以德服人”……
崑山龍哥怎麼死的?他講“以德服人”了沒有?沒有!因為他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loser,平日吆五喝六地看不出來,可真出了什麼糾紛,警方第一時間找的就是這種有前科的存在。所以他這種下位者,不可能以上位之心度旁人心情。他只會不停的去用各種方式去證明自己的高大上,是上位者。這是非常能體現自身自卑的一種自大表現,一如某些撮爾小國。所以對這種人,反殺者表現的就不錯,先講理但對方不講理,於是找機會用武力懟回去。如果他高喊什麼“別動手,有話好好說”,只會讓自己死的難看。
所以使用“以德服人”是要看時間地點,自身與物件差異的。如家暴中常見的“打老婆罵孩子”這種,其實最需要以德服人。而其他時候……不分環境地空談“以德服人”,就只會把自己變成一個笑話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