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元的天下
-
2 # 西山逸隱
孔孟之後無大儒。如果有的話,儒學就不應該衰落,不應該異變!但凡脫離易經原義,孔子學說的,都不是真正的儒學。
嚴格的說,孟子已小有脫離,致儒學風骨有損,造成先天性缺鈣,何況後世乎!靠一時之權勢熏天,社會影響來定誰誰是大儒,其中大有趨炎附勢,盲目吹捧之嫌!
後世所有所謂大儒,頹為封建朝廷的走狗鷹犬,極盡傍虎吃屎,愚弄民眾之能。對儒學的衰落、傾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始至終,沒有出現一個堅定衛道,捨棄榮辱,捨生忘死之士。鄉間野老,卻有在外敵入侵時,棄命以對者!這正是,後儒隨波逐流,趨炎附勢,蠅營狗苟,以儒充人的不要臉之處!
否則,何來“大力弘揚”的必要?設華人早已非常清楚明白,決不會出現如此激烈的爭鬥辯解。此皆為歷代腐儒所導致也。百伸不可卸其責,千辯不可恕其罪矣!
故,打倒所有後世所謂“大儒”,是極其重要,順理成章,非常正義,非常必要之舉!非打倒不可復興儒學,非打倒不可弘揚儒道也矣!
哈哈!升斗小民,此言不可謂不瘋,正所謂老朽聊發少年狂是也。所幸人微言輕,形不成什麼波浪,恰如蜉蝣涉水,蜻蜓微觸,於大局了無所礙,高、牛之人不屑顧之,故敢於撒此直潑也!嘻嘻,微乎雖微,隨意咋呼,有啥說啥,不亦樂乎!
-
3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否大儒並不重要,而是一位令外華人痴迷,有良知的華人。據傳,他給祖先叩頭,外華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卓上的飯菜了嗎?他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地香味了嗎?他從這一獨特視角出發,把華人和美華人,英華人,德華人,法華人進行了對比,美華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華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華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華人沒有德華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華人心胸博大和英華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華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總而言之辜鴻銘先生是一位世界文化的優秀學者,一個有良知的華人。OK,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了。
回覆列表
被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大儒,不是辜鴻銘,而是梁漱溟。
大抵粱先生更長壽,對佛學哲學更精深,他一生只研究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二是中國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中國向何處去?
終生恪守中華傳統文化的梁漱溟,認為其該變化的早就變了,不該變的永遠都不會變,而這些不變的中國傳統將統領世界。
相較於梁漱溟的宏大,辜鴻銘學貫中西更入世些,被甘地稱為"最尊貴的華人",則誓死捍衛傳統文化的尊嚴,的確也是位了不起的大儒。
辜鴻銘曾在宴會上公開宣稱,《天演論》講物競天擇,於是華人只知物競而不知有公理,以致兵禍連天民不聊生;而《茶花女》教青年侈談戀愛,而不知禮教為何物。有權在手定要殺嚴復和林紓,以謝天下方得太平,稱他為老怪夫子亦不過也。
世紀春秋過,今人笑談辜鴻銘,最有趣莫過辮子教授,和關於納妾的"茶壺茶杯論",給後人以迂腐守舊的老夫子形象,其實遠非如此也。
在魯迅都曾言"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之時代,無數學人曾認為中華文化的落後導致國家落後,未免偏激了,對本土文化嗤之以鼻,一概打倒的。
他則在《德不在辮》中說:你們以為穿西裝,留時髦頭,便夠摩登了?我告訴你們,孔孟似然披上猴皮,還是聖賢;猴子縱然穿上蟒服,仍是獸類。內心未變,外表變更,毫無關係。他留辮等愛好,因之被世人視為"復古後退老頑固”的"腐儒”,其實不過用留長辮穿舊服等偏激的行為方式,逆流而上地表達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嘆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慮罷了。他深遽思想內涵和國學造詣,令後人感嘆其目光的前瞻性,無人可及。
在崇洋懼洋的社會風氣下,他清醒認識到傳統文化堅守的必要性,並終生致力於向西方弘揚中國文化精神,盛名遠播海外。
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中國傳統文化意識極強。家裡常年供奉祖宗牌位,常年祭祀。認為自己雖姓"辜"在漢語裡有"罪”之意,但並不足以為羞,如果人數典忘祖,才真的可恥!
有13個博士學位,通曉9種語言的他,立志於溝通中西文化,將《論語》《中庸》《大學》等國學經典,譯成英德文字刊行海外。
他還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故事》《華人的精神》等英文書,認為要評價一種文明優劣,必須看它能夠產生怎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
"華人的性格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知恥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主要支柱。羞恥感可謂是人的道德底線。”他的書改變了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併成為中國最早被提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當然辜鴻銘也有傳統保守的思想,比如他的"茶壺茶杯論",酷好纏足等傳統文化糟粕,全部拿來主義也是應受批評的。
很多知名學者不理解他,甚至有人建議將其逐出北大。好在蔡校長力挺,稱"他是位學者、智者、賢者應予包容。"知辜莫若蔡啊。
於是長衫長辮戴著瓜皮小帽的辜鴻銘,和他的長辮子車伕,得以繼續成為北大校門口一道怪誕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