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伯仲679688
-
2 # 姓林字子涯
一個人讀紅樓,就有一個人紅樓,萬個人讀紅樓,那麼就有萬個紅樓。這就是為什麼沒有評書的原因。
一場紅樓,一場夢,夢醒了,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不復當年。
-
3 # 明境國學
評書最重故事性,而且故事越離奇,情節起伏越多,三教九流的人物越豐富,說起來才會越引人入勝!
作為聽覺的藝術,評書並不適合來講述《紅樓夢》。
首先,《紅樓夢》是典型的多主角,缺少評書中的書膽,故事展開會顯得凌亂,聽書人也就不容易聽下去。
其次,《紅樓夢》語言過於雅緻,評書用詞偏粗俗,太文藝了趣味性必然下降。
再次,《紅樓夢》的情節不夠離奇,缺少起伏,聽起來難以產生驚心動魄的刺激感。
次之,《紅樓夢》的人物同質性太高,都是丫鬟小姐老爺太太公子哥,缺少三教九流的江湖氣象,聽起來不熱鬧。
最後,想看《紅樓夢》,還是看書吧,書中自有顏如玉!
-
4 # 閔予老子
評書界好像也很少說其它以才子佳人為題材的評書呀。
我想現在聽評書的年輕人應該很少吧。說評書也要市場吧?有人要聽才說,不然說了大半天沒人聽得進去不是白費力氣了?
我小時候經常聽評書,那是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其它可供娛樂消遣的東西,我性格又內向文靜,不喜歡到處跑,每天有空就幾乎都是守在收音機旁邊聽廣播,我那時候家裡也沒有書,很多故事都是從廣播裡聽來的,我幾乎無所不聽。還聽廣播劇呢。我聽的大多是用方言播講的評書,金庸小說,隋唐演義,封神榜,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都聽了,獨獨就沒有聽過紅樓夢。看來全國大致差不多呀。後來我又去買了這些書來看,發現說書藝人沒有照本宣科,多多少少都是有改動的,其實也只有那樣才好講出來吧,原書有很多話是文縐縐的,講出來估計很拗口。就拿西遊記來說,裡面有很多場面都是用詩的形式寫出來的,如果說書的也那樣說那就很好笑了,聽眾估計也聽不懂吧?聽評書的人文化程度不同啊,要用群眾能接受,能聽懂的說法演繹出來啊。
還有就是拿來說評書的都是故事性,動作性很強的書,像紅樓夢這樣的才子佳人書用我們看電視劇的說法就是劇情發展太緩慢了,太婆婆媽媽了,說實在,紅樓夢連拿裡面的某個章節獨立出來說書都找不到,只是寫器物,寫衣物,寫景物,寫詩,寫春花秋月,花前月下,日常飲食,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情,就佔據了很大的篇幅,都是些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跟其它古典小說寫的故事情節相差太遠了,這些書老少咸宜,聽了讓人熱血沸騰。紅樓夢寫的更適宜拿來靜靜的品味,不可拿來熱鬧的評說,也很難改動吧。
評書更接近普通大眾,紅樓夢拿來說評書如果想說得粗俗些,吸引人們來聽,又不符合裡面那些雅人雅事;如果說文雅了又不像評書了,聽眾接受不了。
-
5 # 吾是四五六
紅樓夢是天書,胡適,周汝昌,劉心武,哪一個知道紅樓夢寫的是什麼?俞平伯老先生研究幾十年,臨終時說:越研究越湖塗!解紅樓夢者,唯有賴曉偉也!
-
6 # 好風讀書
《紅樓夢》是有評書的。
連麗如老師和劉蘭芳老師都講過。連麗如,是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她講過的評書有:《水滸傳》、《紅樓夢》、《鹿鼎記》、《斬莽劍》、《康熙大帝》、《三國演義》、《康熙私訪》、《劉墉傳奇》、《智聖東方朔》、《大隋唐》、《東漢演義》等。
在評書網搜尋“連麗如紅樓夢”,就會出現102回目的評書,講得非常生動。
劉蘭芳,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79年開始,先後有百餘家電臺播出她播講的長篇評書《岳飛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後又編寫播出《楊家將》《紅樓夢》等30多部評書,多次獲國家級文藝大獎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劉蘭芳所講的紅樓夢共108回,當時請了一些紅學愛好者進行評書腳註,使紅樓夢透過評書的藝術手法變得通俗易懂,劉蘭芳老師講得語言生動,富有激情,她把書中眾多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聽眾的面前,具有很強的可聽性。
我最近聽完了蔣勳老師講得《紅樓夢》,雖然不是評書,但講得很生動,自己讀的時候沒注意的細節,蔣老師都能提到,聲音也好聽。
希望答案對你有幫助。
-
7 # 玉山讀書號
不是一條線上發展下來的。
評書是跟話本的發展氣脈相連的。《水滸》《三國》什麼的,都是從話本的形式逐步豐富起來的,原本就是在茶肆、酒店裡逐漸成型,骨子裡都是口頭文學的東西,裡面可供藝人開掘、發揮的餘地很大。
《紅樓夢》是完全的文人創作,原本就沒有口頭文學的胎,評書藝人無從下嘴。沒有評書改編的餘地。他裡面沒什麼曲折離奇的情節,更多是細緻的生活場景,不便以評書的方式表演
回覆列表
紅樓夢是天書,胡適、周汝昌、劉心武哪一個知道紅樓夢寫的什麼?俞平伯老先生研究幾十年臨終說越研究越糊塗!
解紅樓夢者,唯有賴曉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