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鵜鶘心理陳小康
-
2 # lianxiaoqingqing
從你的描述可以判斷你目前的情況是典型的焦慮症。首先說說焦慮症的特點,無原因的緊張,擔心,恐懼,害怕,腦子被各種不現實的對現狀或未來的擔憂充斥著,每天生活的壓抑,謹慎,提心吊膽,遇事多疑多慮,總往最壞處想,長期的焦慮會造成失眠,食慾下降,體重減輕,以及各種軀體症狀,你目前僅僅是輕度的焦慮,所以暫時不用服藥,可以看看心理醫生,同時也要自我調整,多出去參加社交活動,加強戶外運動,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進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充實起來,慢慢的焦慮就會得到改善和消失。
-
3 # 心理理想地
中科院心理所臨床心理碩士,深耕心理學十幾年, “不說廢話,不熬雞湯”
腦子裡總忍不住亂想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自我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中常用的概念,布萊克曼對此的簡單定義是:
防禦,就是大腦把感受排除在意識之外的一個途徑。
人生會有痛苦,說句玩笑話,只有等人徹底開悟成佛之後,才會變成正常人,沒有了苦。但是我們只是凡人,凡人必須啟用自我防禦機制來防禦苦。
自我防禦機制是非常有用的東西,安娜·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幾乎所有事情都是防禦。
我們會發現,人的行為簡直是沒有偶然這回事。
當自我容量不夠時,就不能容忍太危險的情感高能湧入,否則可能會被破壞,於是設定了自我防禦這樣一個開關。
忍不住亂想是一種強迫性的窮思竭慮
窮思竭慮,是指試圖在頭腦上徹底弄清楚一件事,甚至還陷入了很深的哲學思考,但根本其實是為了防禦這件事帶來的痛苦感受。
例如,一位35歲的離異女性花了好幾個星期來治療,就是為了搞清楚為什麼最近一個男友和她分手。她這樣做是為了防禦自己的分離焦慮。
-
4 # 暖心理
您所說的每天胡思亂想睡不好,這是一種焦慮,這顯示了你在很長時間內,有一個或多個持續的壓力存在。而這個焦慮是由壓力造成的,雖然比現在並不清楚你有什麼樣的壓力,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壓力已經持續足夠久了。而且,你並沒有得到外界幫助,找到一個對內消化緩解或是對外解決那些具體問題的成熟系統。這反映了您的應對壓力的不良,或者需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不足和方法的缺乏,這兩者可能是相互影響的。壓力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適度的壓力,他會讓你非常努力的去工作,一個適度的壓力,他會讓你更加勤奮,對你會有幫助。而這個壓力過強或者說持續的時間過長的話,它會讓你的心理應對機制產生變形,甚至會崩潰,就像一個彈簧一樣,如果長時間放在上面的那個壓力不拿走,不會間歇性的讓它鬆弛開,那麼它就會失去它的彈性。然後說一下睡眠,晚上的睡眠,睡不好這個也是由焦慮和生活習慣造成的。然後我們再說恐懼,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可能是由於人的本能的恐懼,比如說恐懼一些重大事件比如生離死別傷害等等,還有一種恐懼是沒有來由的,比如說恐懼未知恐懼黑暗,尤其是當一些壓力和焦慮持續的時間過於久的時候,人就會產生恐懼情緒。恐懼出門恐懼和人說話,這個恐懼是隱形的,你並不知道自己是恐懼,但是卻不想出門,即使出門的時候會低著頭,這就叫做社交恐懼。你所說的恐懼可能就是這種無形的。而這種恐懼,從根本上根本上來講就是來源於長時間的焦慮和壓力應對不良,而解決之道也就在於,您在應對壓力的時候,對內要有一個健康的應對機制和環節消化機制。對外要有具體的,靈活的,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讓問題持續存在。
回覆列表
這個描述還是非常寬泛的,很難從這一句話,就斷言是什麼病,或者根本上,到底算不算病?但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和害怕恐懼相關的問題可能涉及以下這些。
害怕到一定程度可以成為恐懼症,取決於你恐懼的物件是什麼以及恐懼的性質。恐懼的物件是高度?是血?是社交交往?特定的恐懼症總會有讓患者產生恐懼的物件,當然,很多東西都是自然地會讓人產生恐懼害怕的感覺。但是,如果恐懼的程度要超出實際情況很多,甚至讓你自身感到非常困擾,影響了你的日常生活,就很可能是恐懼症。比如社交恐懼,一般人社交都會要有一定的緊張擔心,但是,如果這個人每次一去社交場合,身體反應就非常激烈,對別人的每一個眼神都會思考是不是在針對自己笨拙的表現和舉止,甚至這種恐懼讓自己無法忍受,最終會選擇逃離和迴避。這就是社交恐懼症。
腦海中胡思亂想,是總是浮現各種擔心擔憂嗎?如果對未發生的事情,展現出各種各樣的憂慮,那就是焦慮。焦慮也是一樣,人人都會有,但如果時間和程度上發生了變化,那就可能達到焦慮症的程度。焦慮症會表現出軀體上的焦慮,失眠,心慌,容易出手汗,胸悶,心跳加快;焦慮也會浮現在你的腦海中,擔心、擔憂、不停地思索到底有沒有完成,有沒有做好,會不會這樣,會不會那樣;焦慮也會展現在你的行動中,你會小動作增多,來回踱步。
焦慮和恐懼是兩種很常見的情緒,很多人都會存在,尤其是在這個變化如此之迅速,壓力如此之大的社會,我們根本來不及應對這麼多的事情。但是如果當這些情緒總是籠罩著你,讓你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無法正常生活時,記得,別再猶豫,去專業的心理健康機構或者是醫院求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