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總是玩遊戲,自制能比較差。
3
回覆列表
  • 1 # 記憶的海洋

    孩子玩上癮這是令幾乎所有家長都頭疼的問題。可以當作本世紀一個難解之題了,要解決它難度係數不低。

    要想解決孩子玩手機上癮問題,家長就要找好切入點,不然會適得其反。

    直接干預,沒收手機甚至砸掉手機……等等 暴力的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已經實驗過,效果不僅僅不理想,往往還會導致孩子非常大的逆反心理。

    手機的出現與應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作為成人的我們還不能做到戒手機,怎麼可以完全杜絕孩子呢?

    那麼要解決這兒問題就要找準切入點,我們首先要搞懂兩個問題。

    1,大禹治水

    想想大禹是怎麼治水的。家長直接暴力干預就像是河道發大水了直接 把河流給堵住。河流不會因為你的堵住而停止流動。

    最好的方法就是疏通河道,把暴漲的洪水引流到大海中去,避免了洪災。

    2,禁果效應。

    往往人對於越是禁止的事情,不讓乾的事情反而越發的好奇,越發的想做,好奇害死貓。這是人的共性,不以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改變。

    有專家指出孩子生命的情感成長規律如下:

    0歲—3歲,我們是孩子的保護神。

    4歲—7歲,我們是孩子的玩伴。

    8歲—12歲,我們是孩子的教練。

    13歲—15歲以後,我們是孩子的朋友。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定好位,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您的孩子已經是初中生了,那麼您越強制,孩子可能越逆反,我們不如學習和孩子做“朋友”,站在朋友的角度和孩子交談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那麼明白了這些道理後,我們迴歸到孩子身上來。作為不同階段的孩子我們要採取的策略也是不一樣的。

    1,利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或東西轉移他對手機的興趣與依賴。

    孩子的特性就是愛玩和對事物的好奇。

    這也是孩子們為什麼會對手機這麼迷戀的原因。

    手機彌補了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們的新奇與好奇。

    比如一起打掃衛生,一起出去買菜,逛街,放風箏,一起旅遊,一起看一本書……可是很多時候是孩子提出想和你一起做什麼的時候,家長往往以各種藉口理由原因,甚至狂吼來“勸退”孩子。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不再要求和你一起,不再……。轉而和手機一起了。

    2,明確告訴孩子沉溺手機帶來的傷害。

    長的時間玩手機帶來的傷害毋庸置疑,可是作為孩子可能瞭解不夠,或者就是自控力太弱。那麼作為家長就要明確無誤的傳達給孩子這些傷害(最好是以例項或身邊故事的形式)。

    例如:前一段時間有一位母親玩手機著迷,自己孩子游泳溺水卻完全不知,最後造成孩 子溺水身亡。

    3,以身作則

    有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生來會打洞。

    這句話告訴我們家庭環境的影響之大。作為家長的我們天天手機不離手,又有什麼理由和臉面要求孩子放下手機?

    看見自己的孩子的所有所為,其實也就是作為家長自己的所作所為,他們就是家長的燒錄機。

    4,規定時間,犯規懲罰

    堵水不如疏水。既然玩手機是無法規避的,那麼無法違反它的規律,就用規定時間來規範孩子的玩耍。

    我們不想讓孩子沉溺手機的目的無非也是不想讓手機對孩子造成傷害,不想孩子學習成績因為手機而下滑。

    那麼立規矩,制定規則。讓孩子按規矩來辦事,達到的目的其實也是一樣的。

    例如:告訴孩子玩手機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就替爸爸愛媽媽幹一個小時候的活。

    掃地,洗菜,倒垃圾,跑步……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5 制定手機使用的規範,“以手機制手機”

    我老闆孩子在上小學三年級時候愛玩QQ,經常QQ跟人聊天。

    後來……

    他問: 孩子你QQ都幹嘛?

    孩子答:跟同學聊天呀。

    他問: 你們同學一週在學校還沒聊夠嗎?週末了回來有什麼可聊的?

    孩子答:那我幹嘛?是沒什麼可聊的,但我也沒事情可幹啊?

    他答: 都是聊天,你為什麼不進入英語聊天室或者英語聊天群聊呢?會有很多有意思的人甚至可能會碰到外華人呢。

    後來孩子呢就經常在聊天室用英語聊天,不懂的就問,就學習。

    以至於後來他的英語程度達到什麼程度各位知道嗎?

    經常跟他聊天的一個人一直認為他是個成年人,完全不知道其實他只是個小學生。

    他的英語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後來出國遊學。

    這不就是”以QQ制QQ“的經典案例嗎?

    又例如:接聽電話要禮貌,不許瀏覽色情資訊,處理好手機與學習的關係……讓孩子懂得更多。

    “以手機制手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里蘭卡被稱為印度洋的眼淚,它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