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沈沫
-
2 # 子清視界
就今年而言,我是從過年到現在都沒有回去過,以前上學的時候,每年暑假都會回家一趟,無論是有事情還是沒事,都回去看看爸媽,看看爺爺奶奶,即使回去沒事做,回去的感覺還是很好的。
當然在家裡也待不了多久,就像大家感覺的那樣,太久沒有回家,父母會想念,家裡待太久了又會遭嫌棄,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距離感,畢竟距離產生美。
回想工作這些年,一年到頭也就回家一趟,有時候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不回家,這是我這些年來的經歷,回到家裡也待不了幾天,又得匆匆忙忙趕著回去上班,似乎生活中,工作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記得大學剛畢業那年,一人來到陌生的城市成都,人生地不熟的,語言也不太好溝通,也沒什麼工作技能,在那邊找了一個月的工作,把身上帶的錢都快花光了,於是草草的找了一份電話銷售的工作,在那培訓了下,感覺那領導還不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信心,同事之間的關係特別好,成都的玩樂也特別享受,唯一不好的就是賺不了錢。
在那工作了大半年也句出了幾單,讓我被受打擊,都說做電話銷售是一個很需要技巧的工作,在他們的鼓舞下又多做了兩個月,結果還是差不多,為此重新為自己想個出路,辭職不幹了,後面想去做一個汽車銷售的工作,被錄取了,在試用階段那時期,有一次開車把車給颳了下,好在沒事,但是把人那泡沫牆給撞倒了,這樣被刷下來了,為此自己還很自責了一段時間。
後來又找了一份賣電腦的工作,在電子市場那駐店,那工作真的很無聊,每天就在那吆喝,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並且那公司剛好做整頓,我也不喜歡於是我自己主動的離開了,在成都,過年的時候沒回家,過年時買了一個大公雞,燉著吃了一個多星期沒吃完,一個人看燈光節,一個人去逛公園,其實在外地過年也沒有想的那麼冷清,有時候一個人也挺好的。
那年過年是真的沒賺到錢,和自己畢業時所期待的樣子相差甚遠,覺得沒臉回去過年,以前電視有句廣告一直還記得,如果混的不好就不回家了,又在後來,看了王寶強演的”人生囧途”,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後來每年的春節我都要回家,無論有錢沒錢,在我眼裡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那永遠都是自己的港灣。
仔細想想從上學後,基本上都在外面,在家裡的時光越來越少,還小的時候總想著要成長自立,長大後,發現連回家都是一種奢望,我還知道有蠻多人好幾年都沒回過家的,並不是因為交通,並不是因為沒錢,可能就是太忙了吧。
隨著自己的長大,父母也在慢慢的變老,有時間多回家陪陪他們吧!
-
3 # 那次雲情
真的不建議大家遠離自己的家鄉選擇北漂,或者滬漂,真的過了幾年,你才發現北上廣融不進肉體,家鄉放不下靈魂,而我們除了所謂的見識外,真的沒有什麼。
看到父母漸漸老去的面容,和離別傷感的感傷,逢年過節無奈的一個電話問候。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
4 # 平凡情話
感謝這個問題的文字,是因為使我聯想到自己,已經快倆月了吧!就連說好的端午節回家一趟,也因為工作而未能如願以償,只能再電話裡給父母蒼白的解釋,給孩子無奈的期望。
生活啊!有時候會讓人淚流滿面,卻還找不到哭泣的理由。
家是我們累了時可以依靠的地方;家是我們高興時可以分享的場所;家還是我們整個心靈得以慰藉的港灣,當有家而又不能經常回去,其實,很多人都會迷茫,我們工作又為了什麼呢?
常回家看看,並不是一句只是掛在嘴邊的話而已,回家看的是一種牽掛。
兒行千里母擔憂,那是父母牽掛子女的方式,那麼我們呢?家中老人在安享晚年時卻要為我們守護著後輩,年幼的孩子在需要愛的供養時,我們卻只能在兩地剩下期待的眼神。
有時候,老人不在乎你有多大的功成名就,可能只想要在有生之年能夠經常看到你在他們身邊。
有時候,孩子們不在乎你會帶給他們多少玩具與零食,也許只想要在你身邊撒撒嬌罷了。
他們,其實需要的只是我們的陪伴。
現在回想,自己在生活與親情之間,只能是一個失敗者了。
該回家看看了,給自己一份欣慰,給自己不留遺憾的機會。
-
5 # 微風沉醉
很抱歉,從15年2月份,我從武漢回到老家,就一直待在家鄉了,已經快4年了,目前為止沒有再出去工作的計劃,已經準備在家鄉買房(一直預備了有首付的錢,當時自己比較作,沒想好怎麼辦,現在想好了,小縣城的房子首付漲了40%左右了,唉!),可預見的將來,應該還是在家鄉這個湖北省十八線小縣城終老吧。
簡單聊聊以前在外地學習工作的相關經歷吧。1999年,我去荊州讀高中,住宿,一個月回家裡一次,大概3天到4天,那時候也是第一次離家求學。我自己適應性比較強,不是特別想家,很快就對高中住宿的生活習慣了,再說,當時高考的壓力那麼大,一天恨不得有48個小時學習,哪那麼矯情想家裡的事情啊,最多一個星期用學校的公用電話給家裡打個電話報平安(當時手機都還是稀罕貨)。只是當時有個很中二的事情,記得是第一次從高中回家,因為我當時就讀的高中學生是荊州和宜昌到處都有,城區,縣市都有,如果都說方言是不可能的,誰都聽不懂誰的方言,所以很短的時間,普通話成為了交流的標準語言。然後,我回家的時候,和父母交流也說普通話,現在想起來也還是很羞恥....用了十多年的方言交流,突然和父母飈一口口音還很重的普通話......畫美不看。家父家母還是很包容,當時只是有點,恩,也許是意外的表情吧。後來,我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回到家鄉,別人和我說方言,我就說方言,說普通話,我就回普通話。
02年,我去南京讀大學,這是第一次真真正正的遠離家鄉,在近1000km之外學習和生活。一個學期回去一次。有了高中三年的住宿生活打底,我照樣很快習慣了大學生活,然後就放飛自我了,太自我了,也許是高中太封閉,生活太壓抑,網路又太吸引人,直接一頭就扎進了網咖裡,醉生夢死。最對不起的還是父母吧,開始一週和家裡打個電話,後來甚至一個月都打不了幾次,一打電話就是要生活費。很,頹廢的生活,自己把自己玩輸了。大學生活唯一的幾個亮點,大一期間,我初中時候就很喜歡的一個女孩子給我寫信,(當時的網路,手機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她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到武漢求學,傾訴自己大學生活的不習慣和不適應,我努力開導她,可是距離太強大了。她最後和我的一個發小,也是和她六年同班同學,同樣在武漢讀書的男孩走到了一起,結果半年就分開了,最後遠嫁青島,也許,互相之間都太熟悉了吧。哪怕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做夢偶爾還是夢到她,人早就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現在想來,去南京根本就是一步臭棋吧。
最後,09年的元月,我一個人在南京過的春節,給一個網咖當網管,除夕夜值夜班,年夜飯是一碗泡麵,當時的感覺是自己被自己拋棄然後拋棄了全世界。從那之後,我基本上就不再看春晚了。
洋洋灑灑寫了這許多,不知所云。但是,我要說太陽依然升起,生活還是要繼續,新年也還是要過啊。
回覆列表
再有幾天就要到端午節了。
我忽然想到一首詩,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的大概內容就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一個人在外拼搏,從過年出來就沒有回過家,打算端午節回家。雖然不經常回家,但現在通訊什麼的也方便,我會經常和父母電話、影片聊天,也還好吧。但終歸,有時候,就是特別想家。就像《你多久沒回家》那首歌,我們也不小了,已經過了年少無知的年齡了。父母的容顏也被一個名叫時間的小偷慢慢地偷走了。趁著我們還年輕,趁著父母還沒老,常回家看看,多回家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