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小明心理團隊
-
2 # thefirsttobe
關於學齡前
國學與英語的選擇
兩者同時進行會加重孩子的記憶負擔,這個毋庸置疑,因為學齡前孩子的記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須有個先後順序以及程度深弱。
我個人認為首學國學:我們這樣假設:假若你的孩子你要讓他以後出國留學深造, 所以你會選擇讓他著重學習英語 ,這樣的後果不用明說想必大家也知道,當別人問其他國學時,他也許只是拾得little的國學,那麼試想,作為一個華人,盡然只對國語略懂一二,不覺得尷尬嗎。基於此,首學國語,應是首要選擇。當然英語也要學:只不過重心要放在博大精深的國語,以後可以根據他的成長,適度加大學習量,給他充分條件,讓他漸布提升,最後雙收
-
3 # 親子讀寫烏魯木齊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也是最難掌握的文字。我對孩子的啟蒙是中文。
1,中文字身是很豐富的教具,它們有故事,有樣式,也有進化史,更有美學詩學。林語堂的女兒,18歲就進入大學去教外國學生學中文,我覺得是林語堂最大的智慧。
2,很多家長將英語作為啟蒙,投入巨大的財力和時間,忽視孩子的母語感覺,是得不償失。
3,中文是我們的根基,英語是走向世界的工具。語言文字中有我們的集體心理,有華人的文化形態,更有應用上面的千變萬化。一手漂亮的中文也能讓一個孩子在將來有用武之地。
4,英語也有英語的博大。但應該是在母語比較牢固強悍的基礎上,作為第二語言去學習。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自己語言的孩子,會能把英語學好。語言是相通的,學好漢語,感受語言的美感。才能夠更好的理解英語的差異。
創建於2017.10.28閱讀9
彤同飛2017
育兒問答達人
3689粉絲·9450贊·455回答
-
4 # 風斑駁了顏色1
我認為學齡前兒童應該先學國學,國學博大精深,但可以深入淺出,比如: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幼兒詩歌,成語故事,等等。
國學經典一般讀起來比較朗朗上口,如果您的孩子現在還小,可以給他買那種適合於兒童讀的書來,這些書一般標有拼音,培養可愛的圖畫等等,孩子比較喜歡看。
-
5 # 我愛嗦螺螄粉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了,地球變為了一個地球村,地域差距越來越縮短。在語言上更是如此,幾年前流行的“出國熱”、“英語熱”,導致更多的父母從小就讓孩子學習英語,各種各樣的雙語幼兒園,英語培訓班接踵而至。
對於學齡前兒童的啟蒙教育問題,本人覺得還是先學國學的比較好,畢竟我們生活在中國,我們的文字是漢字,我們可以透過讓孩子認拼音,讀字和識字。寶寶教育關鍵期:
1、出生後8-9個月,分辨大小關鍵期。
2、出生後10-11個月,是嬰兒理解語言的關鍵期。
3、1-1歲半是口頭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4、2-3歲是幼兒計數能力開始發展的關鍵期。5、2歲半-3歲是幼兒開始學習自我約束﹑學習掌握各種規矩的關鍵期。
6、3歲-6歲是兒童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我們可以要每天堅持的讓孩子識漢字,然後讓他們養成閱讀的習慣,特別是《三字經》、《弟子規》以及一些兒童歌曲,還可以加上影片,視聽結合,這樣效果會更加好。再者,國學中很多讀起來朗朗上口,可以唱,也可以讀,這樣孩子學習起來就不會覺得枯燥了,切記!!!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件無聊的事。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是指我們在適當的年齡教給兒童能夠接受的東西,還沒到年齡你教什麼他都不會理解的(真的是長大了就懂了)所以在學齡前可以教孩子一些國學知識,特別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博覽群書總是沒有錯的。後來學習英語的時候,他們也會信手拈來的,因為無論是哪種語言,他們總有共通性的,只有精確的掌握了一門語言後,再去學新語言就so easy了。
-
6 # 若愛曦福
我覺得如果家長的英語基礎比較好的話,國語和英語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平時還可以跟孩子用英語交流,來鍛鍊孩子的口語能力。還可以幫孩子溫習英語,來幫助孩子加深記憶。如果家長沒有好的英文基礎,我覺得還是讓孩子先學國語比較好,再慢慢的接觸英文。
-
7 # 三千若水一瓢飲
首先,對於啟蒙教育,我們應該明白啟蒙的側重點應該應該是什麼,為人處世的原則,是非對錯槓桿,說的高大上點叫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這個方面上,國學當然是不可多得的最佳教育選擇。
而且,作為華夏子孫,國學理當不能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理解體會的。若論實用性在初學唐詩宋詞、三字經時或許不會明白,正如京杭大運河,它的價值在初修時並不是那麼明顯,而是日後逐漸體顯現的,或者這個例子不是那麼恰當,但是,意思就是那麼個意思。讓孩子在教育的啟蒙階段接觸這些優秀的歷史沉澱,對身處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期的他們,也就具備非凡的指導意義,也只有國學具備這個特點。
另一方面上講,為什麼現階段那麼多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而活,只是忙碌的生活,甚至有在花季的年齡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更多的的是他們不懂為什麼而活,說白了就是內心空虛,缺失信仰。然而國學有足夠充實的內容,完全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的信仰!
反觀英語,雖然英語在現階段作為世界的通用語言火及全球。但是對於中國來講這個畢竟只是一門用於交流的工具,不能在啟蒙教育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啟蒙階段讓孩子瞭解,初步接觸就夠了。萬不可操之過急!
-
8 # 陸妍如
我給女兒進行的是英語啟蒙。因為對英語有需求(非京籍,考慮以後走出國路線),所以選擇的是英語。每家情況不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國學啟蒙也不錯,選擇朗朗上口的笠翁對韻,千字文都不錯。我個人對不太贊同給幼兒用《弟子規》,裡面有很多糟粕的地方,孩子的吸收很強,誤導孩子。
-
9 # 怪獸bobo
調查顯示:59.4%受訪兒童3-5歲開始學英語。中國孩子學英語開始出現低齡化趨勢,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越早接受英語教育,能越好的掌握英語技能,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會更有幫助。
英語教育絕對不是理性的單詞堆砌,而是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看待、改變自我和世界。透過英語思維的學習,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知識的自覺性,讓孩子最終成長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終身學習者和未來領導者。
學齡前的孩子,我們應該讓他去學英語,但我們家長應該明確目的,我認為讓孩子學英語的目的,1、讓孩子對英語產生興趣,讓孩子從小對英語有良好的語感。2、為孩子將來上學學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王興華老師告訴記者:“3歲是幼兒學習母語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會影響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沒有關鍵期的問題,越早越好。據認知科學以及幼兒記憶力的發展,幼兒時期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有利於學習外語,年齡越大學習外語的潛力也會降低。”
創造雙語環境是最佳方式
1、雖然學習英語的年齡是越早越好,但是最關鍵的不是在某個年齡該不該學的問題,而是為何學以及如何學的問題,如果沒有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方式,以應試化的死記硬背來學英語是沒有必要的,不如直接不學
2、如果教幼兒英語,只是單純地教他們記單詞,追求單詞量的積累,這種英語學習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有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幼兒對英語產生厭惡的情緒,對今後的英語教育也會有不利的影響
3、在幼兒園階段,我們還是主張孩子先學好母語。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動作靈活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10 # 太原無痕
我覺得如果有條件的話,國學和英語應該並駕齊驅進行,只是這樣孩子會有點累。但我想只要家長心不要急,學習的時間長短把握好度是問題不大的,因為孩子還小了。很心疼現在的孩子們要去學那麼多東西,不過沒辦法,別人都學你不學就落下了。
-
11 # 悅雨育兒
我覺得是不衝突的,孩子可以接受多元化的東西,不會相互衝突的,就比如家裡人如果是不同地域的,孩子就可以幾種方言之間無縫銜接的轉換。
我覺得道理是一樣的,這個年齡的孩子接受能力是最強的,所以對於這個是不需要擔心的。
我兒子現在就是國學和英語一起在誦讀,孩子完全不會弄混,學的還是挺不錯的。
-
12 # 陪wo長大
我覺得可以同時學,二者並不衝突。
其實現在所謂的國學啟蒙,就是機械被動,學齡前兒童能夠理解嗎?我覺得不能。
所謂啟蒙,並不是讓孩子掌握、精通,只是讓孩子瞭解,喜歡,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華人,瞭解一些國學,是很正常的。而作為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未來的中國棟樑,學齡前瞭解一點英語,培養英語興趣、語感,也是很正常的。
沒有什麼是最重要的,家長也不要強迫孩子去大量機械記憶背誦,本來所謂啟蒙就是給無知的孩子開啟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如果這個門後的東西讓他們覺得壓力重重,苦不堪言,孩子會喜歡嗎?這種啟蒙,不管針對什麼學科,都是失敗的。
-
13 # 寶媽ouou
其實孩子在進行語言啟蒙時,各種語言是可以同時學習的。孩子學外語不怕早,你不用擔心學了英語,他中文就說不好了。因為孩子學的不僅僅是語言,而是包括語言在內的一整套與環境互動的方式。換句話說,他很自然地就能明白,該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使用什麼語言。不存在不同語言之間相互干擾的問題。所以孩子不管是學習外語還是學習國書,“晚”一點不如“早”一點,“背”出來不如“玩”出來。
回覆列表
其實像這樣的問題,真的是在我們很多的父母心中都是始終糾結的。
說到這裡,我為大家講一個我最近遇到的一個案例。母親的非常焦慮,孩子也很焦慮,於是帶著孩子來做心理諮詢。母親的焦慮同樣是因為帶著孩子參加了很多培訓班,這些培訓班報名的時候都說得很好聽,增加你的國學知識;增加你的英語水平,未來可以無限制地和,來自於世界各個地方的小朋友,就溝通交流;又是雙語教學等等。
反正各種各樣的宣傳,然他就得非常好,他帶孩子報了這些被訓班,其中報名很多分班之後,現在這些兒童培訓教育就越來越線上化,首先除了每週末上課以外,他讓你去註冊一個app,然後慢慢地就覺得一下就裝了好幾個,類似這樣的兒童學習的app軟體,這些軟體裝的時候,遇到很多周折,一會兒是蘋果的手機,一會兒又是這樣的安卓的系統,來回又不匹配等等,反正軟體折騰很多次,打了無數客服電話,最終終於把這一套app裝好了,最終媽媽可能想就是,這下我終於可以放鬆,也可以把孩子順利地,讓孩子接觸這些陪訓班的教育,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成長起來。
但是他沒有想到煩惱才剛剛開始,第一次帶著孩子去上個培訓班之後,回來這些培訓班教給孩子佈置作業,而作業都在網路上學習的。這些作業不僅要求孩子學習,還要向父母要跟著孩子陪伴孩子,然後每天要做多少多少讀;每天在網上查到資料。一個培訓班,除了孩子要佔用孩子有限的休息時間以外,媽媽就光為一個培訓班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也要每天到網上去查資料,每天晚上甚至還要幫助孩子去找恰當的學習資料,或者是在培訓班老師要求下去搜集相關的一些資訊,或者是包括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東西,媽媽要做一個陪伴者的身份,要很好的輔助教學。
這幾年不是在兒童培訓培育裡面,好多兒童教育的觀念裡面,家長們學到一個詞叫做陪伴嗎,說是什麼最高階的教育,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類似這樣的雞湯式的話,說的都非常好聽。但問題在於,一個培訓班父母花時間,也許還能將就應付,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愛好培訓班都需要父母這樣去花這麼大時間經歷的時候,終於媽媽受不了了,所以首先崩潰是媽媽,媽媽受不了之後媽媽就感覺很焦慮,他自己時間被佔用,而且很煩惱,每天是事情還完成不好,經常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起來,就感覺到,好像自己還沒有做到最好的父母的那個樣子,沒有高質量的完成陪伴工作,沒有完成老師賦予的,交給他的很多一些資料的查詢和帶孩子學習的任務。媽媽心情不好易焦慮,又會不小心無意之中,又給孩子傳遞焦慮,結果孩子焦慮,抽動症出來,媽媽焦慮,失眠出來。本來是一個好的事情最後就以這種情況收場,來做心理諮詢。
我們先不說該不該學國學或者該不該學英語,我們現在看看一個孩子,每天除了在學校裡面完成將近八個小時的坐在課堂上的教育,回到家裡還有作業,週末還要再參加各種培訓班,咱們不要說大人崩潰,如果我現在把你這個大人,像孩子樣的去讓你去體驗才一個學期,我看你是什麼感受?你還會喜歡英語嗎?你還會喜歡國學嗎?
如果一個人對她學的材料都已經沒有興趣了,學習效果又如何?
從性理學角度講,我們人每次記住一件事兒的時候,記住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們不僅記住了一個單詞,不僅記住了一個國學裡的某一句話,我們隨之而來的我們會記住,我們的學習的材料收的情緒和情境。
如果一個孩子,如果在課堂上教育已經感到很苦惱了,回到家寫作業,又佔用孩子天性本來該玩的時間,週末孩子又沒有時間去舒展他的天性,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的確我得承認,但所有的知識都是用一種負面情緒的方法,一起儲存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面,未來會帶來什麼?未來直接帶來的就是孩子對於這種學習材料,這門科目的厭煩,厭煩到定程度,再來就是整個對學習的厭煩,本來學習是人的天性,是動物的天性,最後變成了一件厭煩的事情。就像我們每天喜歡吃美食一樣,但如果讓你每天以吃美食唯一的工作,你會吃得吐。所以每一個兒童教育最初,都是以最美好的願望開始的,最終一定是以最厭煩的情緒結束的。
所以關於這點,
小明的建議就是,興趣要大於學習,首先要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
第二,維持孩子對這個攝影的興趣;
第三,在一個愉悅的情緒下,讓孩子自然增長知識。
因為無論如何你讓孩子學到東西,從出發點來說,雖然是對的,但如果最終的結果是他開始厭煩這一切,你覺得你達到目標的嗎?
如果你現在問一下很多上了四年級之後的孩子,問他們每天如果多給你一個小時你會用來做什麼?孩子們會做的事情就是睡覺,或者去找小朋友玩耍,而這兩件事,本該是孩子的天性,而且是每天,應該是最多的時間做的事情,因為孩子的主要工作是在玩中學習,在興趣中培養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我們正常的學校教育已經佔用我的孩子大量的時間,讓孩子玩耍時間已經大大縮小,我們現在全世界,始終都在進行的課堂教育,其實很多時候已經部分的扼殺孩子們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難道你還打算再業餘的時間,進一步去做這件事嗎?我相信我說這麼多之後,家長朋友們應該知道,帶孩子去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