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的法國海軍排名世界第四,而德國海軍卻完全不入流。為什麼希特勒沒有在1940年打贏法國戰役後派兵去接收或者乾脆強佔法國海軍,到1942年盟軍發起火炬行動,登陸法屬西北非的時候,希特勒才下令強行奪取法軍艦。
-
1 # 邯鄲醉
-
2 # 黑色星期四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進攻法國時,法國海軍沒有任何作用,希特勒沒有為難海軍,法國海軍繼續服役為法國維西政府使用,希特勒下令不能對法國海軍解除武裝!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德國在取得法國戰役勝利以後,其實是有計劃積極的想收攏法國殘餘海軍力量,但當時法國絕大部分海軍艦艇的掌握權並不在德中國人手中,法國戰役中,德國打贏了陸戰,但並不代表海戰取得了勝利。
而且,在法國戰役後期,英中國人已經預感到戰爭有可能失敗,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英國為了防止法國殘餘海軍力量落入希特勒手中,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但,英中國人也知道希特勒掌握了法國海軍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法國海軍的強大,任誰都不可能放任不管。
法國戰役之前,法國海軍當之無愧可稱得上世界第四,實力只比老牌海軍強國英國差那麼一點點。
戰前法國擁有的先進艦艇多達230多艘,其中航空母艦一艘、戰列艦11艘、輕重巡洋艦十多艘、驅逐艦50多艘、潛艇100多艘。
法國海軍的技術優勢主要得力於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法國海軍復興計劃,其領頭人是法國海軍上將達爾朗。
在技術優勢的支援下,法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實際差距其實並不大,一上一下,第三第四的區別。
法國海軍的強大,對英國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威脅,在法國戰役結束以後,這股力量就更加讓英中國人膽戰心驚。
其一,在刻爾克大撤退結束以後,英軍強制接管了所有撤退到英國本土及遠東地區法國海軍艦艇,數量多達二百多艘,並於1940年7月3日解除法國海軍人員武裝,這是戰後法國海軍最大的去向。
其二,1940年7月3日,在法屬西印度群島的法國艦隊向美軍投降,並解除一切武裝。
與此同時,英國皇家海軍包圍了北非法國大西洋艦隊,並要求法國海軍解除武裝投降或自沉所有艦艇。
至此,法國所有海軍艦艇全部被英國控制或者擊沉。
所以說,並不是德國不想要法國的軍艦,而是英國不給希特勒繳獲法國海軍的機會。
-
4 # 都市南鄉子
有意思的問題。當時,羅總統和邱首相也在想這個問題。問題的出現基於兩點,一全世界都沒猜到法國脆敗的如此迅速,但法國海軍具備當年世界第四的實力(陸軍號稱歐洲第一),因與皇家海軍聯合作戰,以及殖民地廣袤幾乎儲存完整。二,如此強大的實力倒向哪一邊都恐怖。雙方都極力爭取。根據戰後的研究,應該說希特勒和德軍高層那時還比較清醒。做好了多種準備和應對方案,但都沒有武力搶奪或迫降的選項。反而是丘吉爾,以英美一貫“料敵從寬”的軍事思維,搶先與昔日戰友翻臉,主動攻擊北非的法海軍,一度造成政治軍事上的被動。最終,海軍成了當時法國政府的政治籌碼,兩面得罪,大部自沉,少數被英德雙方奪取,成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型例子。
二戰時法國艦隊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當時法國海軍共有238艘艦艇,是當時僅次於美國、英國和日本的海軍力量。
不過俗話說的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正因為法國海軍的強大,導致法國軍隊在本土的抵抗土崩瓦解之時,法國海軍既是香餑餑也是夾心餅乾,同盟國和軸心國都很“關切”它。
羅斯福和丘吉爾都曾多次直接和間接與法國軍政人員接觸溝通,並希望艦隊能在談判期間開到英國的港口。
當法國開始向德國正式探詢停戰條款後,英美施加給法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美國駐法外交官比德爾奉命去見法國海軍大佬達爾朗,嚴詞厲色道:“如果法國政府出於疏忽或故意讓德中國人奪走法國艦隊,甚至通過突然襲擊的手段奪走,那將是法美友誼的終結。”
一是在德國和義大利監督下,在法國港口內把法國艦隊解除武裝,並在確保合約簽訂後,再把全部艦隊歸還法國。
二是如果法國對希特勒做出的保證無法信任,那麼可以把艦隊交給一箇中立國扣留,比如西班牙、葡萄牙,但是要保證一點,那就是不能開到美國去。
如果上面兩種方案都不能達成,那希特勒還有第三種方案,那就是法國自己把船沉了。這樣誰也拿不到,也就不用再擔心增強英美海軍力量。
法國該怎麼辦呢?一邊是英美不斷的施壓,一邊是德國的停戰方案,法國既不想得罪德國,又不想得罪英美,還想手裡有點話語權。要不說法中國人都是小機靈鬼呢,他們很快就想到另一種方案,那就是誰也不給。
希特勒這邊還沒說啥呢,丘吉爾先跳出來了,本來英國海軍可以吊打德國加義大利兩國海軍的,現在法國海軍成了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萬一法國海軍要是被希特勒搞到手,那英國本土可就懸了。於是丘吉爾制定了針對法國艦隊的“弩炮”作戰計劃,簡單說就是隻要英中國人能接觸到的法國艦隊,就奪取、控制或者擊毀。
之後英中國人真就奪取了不少的法國艦艇,還在法屬北非的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軍港擊沉了好幾艘巡洋艦和戰列艦,弄死了一千多法國士兵。
法中國人是怎麼迴應的呢?既然法國兩方都不想得罪,那麼就得罪了兩方。英國搞了法國海軍,美國跑出來壓制法國,要法國當做啥也沒發生。最後法國只能嚥下這口氣,明確表示法國艦隊未受到任何威脅,並且保證不把法國艦隊移交給其他國家。
另一方德國也沒閒著,希特勒也做好了防止法國艦隊投奔盟國的準備,如果法屬北非一旦出現叛亂,德國海陸空三軍必須積極配合,以便最有效的控制法國艦隊。防止法國艦隊駛出港口和投降敵人,為此,今後必須經常密切注意每一艘艦艇的停泊地、戰備狀態和行動的可能性。
法國內部其實也有分歧,有人想要讓艦隊開往盟國,有人因為嫉恨英國不願意去,所以也是一直在拖延。
在法國本土崩盤時,僅有的強大的海軍力量並沒有被用作積極反擊,反而成為了法國政府搞平衡的籌碼。最後偷雞不成蝕把米,只能自沉於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