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花源中潛游的魚
-
2 # 親子成長手冊1、自身要求比較高孩子達不到
家長本身學歷比較高,那麼對於孩子的要求就很高,覺得那麼簡單的題目小孩子都不會,很是惱火,輔導輔導就和孩子吵起來。
2、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適合孩子學歷高說明受教育比較多,或者是很會考試,但是自己不是自己的複製品,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孩子。另外很多家長也沒有時間自己教授孩子學習哦!
3、學歷高不代表會教孩子輔導班的老師都是比較會和孩子互動的,雖然學歷不一定很高,但是是比較懂孩子的,所以自己交還不如請人交哦!
-
3 # 喵子
問題的提法有點類似”你不是醫生嗎?你的孩子為啥還會生病?生了病為啥不自己給看看?”前段時間咪蒙的離婚,在網路上沸沸揚揚,就有種觀點是”你不是曬情感的網路博主嗎?為啥還會離婚?你都離婚了,還讓我們怎麼相信婚姻?”。
有位網路自媒體作家被親戚要求“你不是寫文章的嗎?幫我寫個廣告文案唄?”,在親戚看來,這廣告文案比較簡單,但殊不知好的廣告文案首先要對產品特別瞭解,還要對受眾的消費群體有研究,熟悉消費群體的愛好、消費習慣;還要熟知市場同類產品之間的差異。最終呈現在你眼前的那幾千字廣告文案,是多個日夜的加班構思,來的一點也不輕鬆。誰的時間不寶貴?
因此,高學歷的父母沒有親子輔導孩子,送孩子去輔導班,總結下大概是因為以下原因:
1、父母多有自己的工作,職場生涯已讓父母筋疲力盡了。那些上班時8小時的工作,是對職場人業餘時間的學習與提升有要求的。比如銷售職業,白天拜訪客戶、與公司做方方面面的溝通,晚上則要為第二天的拜訪做功課,或者進行職場充電,學習銷售技巧,研究客戶。因此全職父母大多不能象教育者那樣,在精力、教育經驗上給予孩子全方位的輔導與支援;
2、輔導班更專業,輔導班裡也有更多的教育資訊交流。輔導班瞭解每年各學校招生計劃、命題考點側重的不同、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與敏感期,,,這些專業知識都是非教育從業者的父母不具備的;
但說到底,學校內課程的學習還是孩子自己的事,完全指望輔導班,孩子太累。
從小培養孩子有1到2個興趣,生活就不那麼枯燥就好。
祝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4 # hais687
你說的這種情況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自己就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我喜歡自己教孩子,因為教孩子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另外我自己教孩子就很容易知道孩子的缺點在哪裡,有什麼地方學得不好,或者有不足需要改正的,如果我交給輔導班,這些我都是無從瞭解的,另外輔導班往往是大一些的班,一對一的花錢又多,我覺得還不如自己教得效果好。即使我給孩子花錢讓他上輔導班,我都是和他一起看一起學的,或者說如果沒時間陪著,我也要把當天輔導班的筆記看一遍,知道他學的什麼,我會看他學的效果怎麼樣,陪他做練習題觀察他。我發現這樣比他自己學的效果要明顯不知道多少倍,當然這會花去我很多的時間,但是我覺得這是值得的,我也喜歡這樣做。當然這些只是我自己能教的東西,一般大學之前的我感覺我教起來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不會的東西,就只能交給輔導班去學了。
-
5 # 天天陪伴
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將孩子送到輔導班的,哪怕家長再高學歷。原因有四:
1、老師有更為豐富的輔導經驗。
各個年級段的老師各有不同,無論是對孩子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還是對這時候的孩子心理的把握,都要比大多數家長準一些。畢竟老師每天接觸那麼多孩子,每年一屆屆學生帶過來,還有校方的專業培訓及考核把關,術業有專攻,老師相對更為專業。
其實孩子所學的東西並不是我們不會,而是我們並不懂得用孩子能夠聽懂的方式教出來。
2、老師傳道授業的身份更權威。
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老師在學生心中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尤其是對越是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老師說的話佈置的任務就是“聖旨”,孩子都會很認真對待。家長苦口婆心地提醒了一百遍的知識點,可能抵不上老師的一遍。
這大概也是很多老師家長也願意選擇給孩子上輔導班的原因。
因為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任性,但老師是權威,不能放肆。
3、老師作為孩子的榜樣更容易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在孩子眼裡,站在講臺的老師不僅是權威,更是自己的榜樣,沒什麼是老師解決不了的,好像什麼都懂(現階段心理)。孩子把老師當作自己的影響力中心,更願意聽進老師的教導,在老師的鼓勵下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4、輔導班學習氛圍更好。
和同齡孩子一起學習寫作業,有不懂的可以同學之前相互請教,這樣互幫互助型學習氛圍更有利於孩子鞏固知識,完成作業。
去開家長會的時候發現,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本科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一問之下,其中大部分家長還是會把孩子送去輔導班,要麼一對一,要麼班課,為什麼不親自教孩子呢?送去輔導班有必要嗎?
回覆列表
高學歷不等於懂教育規律,大學教授不一定能教育好小學生。尤其小學生,比如,一個數學問題,成人會用方程解決,但小學要求用算術方法,往往成人就不會用算術方法計算。更何況家長如果不是教育專業,他們知識豐富,但教學方法不一定十分符合孩子。如果家長輔導高中學生,或許可以,畢竟思維方式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