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江濤

    如果古人知道今人為研究歷史會掘其墳,將作何感想?

    我想古人真能預見這事,必定會有人感到非常高興。

    有人說:“人生在世,名利兩字”。

    這當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人生觀。

    但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也不會太少。

    名利雙收自然好,但有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時,必須有所取捨。

    求名的人,會極力剋制自己的私心,常做一些損己利人的事兒,以求得“流芳百世”。

    而把利放在第一位的人,是不會在意自己聲名的。

    在利益面前,拼著一張老厚臉,也要達到目的。

    但人生短短數十年。你在世上無論權勢多大,家業多厚,名聲多好,終究會有一天會離開人間,或上天堂,或入地獄。

    人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是因為人只有到了臨死的關頭,才徹底明白為權為利辛勞一生,終究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而能在世上留下薄名,在將死之人看來,遠比權勢要重要得多。

    近些年考古學家在古墓中發現不少的墓誌銘。

    這些墓誌銘記載了墓主的平生,但墓誌銘埋在墓中,給誰看啊?

    難道,墓主能預知自己的墓將來會被人發掘出來研究?

    假設古人在臨死前真能預知今人會掘其墳進行研究,他一定會高興。

    因為這是個揚名的機會啊。

    他會安排家人找名士為自己寫一篇歌功頌德的墓誌銘,粉飾自己的一生。

    他會安排大量能符合自己身份的陪葬品。

    既然在臨死之前,感覺權勢已如糞土,身後名就顯然更為重要。

    可往往,有些人想要“流芳百世”,最終卻“遺臭萬年”!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茫茫人世,我曾經來過。

  • 2 # 大niu手記

    他們下葬的時候,其實想到過會被挖。

    畢竟他們也挖前人的墳嘛。。

    只不過,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會有一代人閒的沒事幹去挖墳考古

    閒的沒事幹是玩笑。還不是因為國家富強了,生活水平上去了,文化歷史領域需要做一些研究,整明白我們從何而來。這是人們都吃不飽的年代所想不到的

    正所謂,有錢人的世界是你想象不到的

  • 3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大

    生前己思身後事,死若生前身份張。金縷玉衣帝王位,百姓薄板未覺傷。誰曾料得千古後,賊只為財物見光。半為歷史半為珍,古冢今日大名揚!

  • 4 # 浮游一世

    如果說他們明白是為了研究而挖的,那也是為人類做貢獻了。

    保護性挖掘為主

    古人怎麼想並沒有什麼意義,後人該挖還是挖,多少權貴費盡心思,想保住自己的墓,最後不還是挖了?現在的考古以保護性挖掘為主,換言之,被挖到的時候,墓葬往往已經被破壞或面臨危機,這時候挖了總比不挖的好,而對墓主人來說,頭蓋骨放在盒子裡總比散落一地的好。

  • 5 # 丁樹山

    要麼學秦始皇,獨居一處後人打不開;要麼學曹操,七十二個墳墓後人找不到。至於其他人,被後人挖掘如同捐獻了眼角膜,也算是對後人的貢獻。

  • 6 # 陳情未來

    豁達的古人會一笑置之,皚皚白骨也能為子孫後代的學術有所貢獻,也算是不白費埋葬一場,哪像現在的子孫連白骨也沒有,他們的後代想研究一下也只能是通過傳承或者臆想研究了。

    心窄的古人估計會跳腳大罵,如此不孝的子孫簡直是家門不幸啊!連祖宗的墳墓都挖,這豈不就是原來罵人的話“挖墳掘墓”嗎?不孝啊不孝!

    以上皆是臆想,其實真正研究歷史的學者並沒有專門尋找古墓挖掘研究,基本上都是研究一些年久失修的古墓或者修路建房時不小心暴露出來的古墓,為了保護古文化才把墳墓裡面有價值的古物小心地挖出並交與國家管理,譬如故宮博物院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這樣可以更好地儲存這些古物,包括有價值的皚皚白骨。譬如秦始皇的兵馬俑,國家相關部門一直都在保護與修復它們;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遺址也一樣處於國家的保護範圍之內。徐州出土的金縷玉衣就已經被歷史工作者精心復原,放在徐州博物館裡。

    相信如果古人知道今人在研究他們的故事應該是會顯靈的吧,“來吧,孩子,我會告訴你們我的一切!”

  • 7 # 李廷明5

    厚葬,孔子是反對的;曹操是反對的;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亦反對的;有識之士亦不贊成。主張薄葬。王充:聖賢之業,皆以薄葬省用為務。然而世尚厚葬,有奢泰之失者,儒家論不明,墨家議之非故也。墨家之議右鬼,以為人死輙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故引杜伯之類,以為效驗。儒家不從,以為死人無知,不能為鬼,然而賻祭備物者,亦不負死以觀生也。……聖人懼開不孝之源,故不明死無知之實。……蘇秦為燕,使齊國之民高大丘冢,多藏財物,蘇秦身弗以勸勉之。財盡民貪,國空兵弱。燕軍卒至,國破城亡,主出民散。今不明死之無知,使民自竭以厚葬親,與蘇秦奸計同一敗。墨家之議,自違其術,其薄葬而又右鬼。右鬼引效,以杜伯為驗。杜伯死人,如謂杜伯為鬼,則夫死者審有知。如有知而薄葬之,是怒死人也。情慾厚而惡薄,以薄受死者之責,雖右鬼其何益哉?如以鬼非死人,則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則其薄葬非也。術用乖錯,首尾相違,故以為非。非與是不明,皆不可行。夫如是,世俗之人,可一詳覽。詳覽如斯,可一薄葬矣。古人厚葬者皆為貴族和財人,貧人生前衣食不周,何望身後葬厚乎!古人不會有感想。

  • 8 # 歷史趣聞008

    一群有證的盜墓賊,,和曹操的摸金校尉有什麼區別的,都是挖人家祖墳,看看郭沫若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人品一直不咋地。他先後兩次拋妻棄子,還曾經多次挖掘帝王陵墓。1978年郭沫若去世後並沒有葬入八寶山,而是把骨灰全都撒在了山西的田野中。不少人都說:郭沫若一生挖了太多墳,因此死後自己都不敢留墳,定陵相傳一個詛咒“挖掘者不得善終”,郭沫若不信,報應來了沒?而到了1956年,郭沫若對於定陵的那些傳聞詛咒並不信,於是遞交了一份《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力主發掘明十三陵,而這份報告一出,就遭到了許多民主人士的強烈反對,其認為帝王陵寢還是不能夠隨便發掘的,這也是考慮到當時中國的考古技術有限,如果強行發掘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可逾越的損失。不過最後卻很意外,郭沫若的申請得到了批准,於是就開始先試定陵,這貨挖完明十三陵,還申請挖秦皇陵和武則天墓,

    在發掘定陵後的十年間,郭沫若的夫人和兩個兒子都自殺身亡。對此你覺得這個又算不算報應呢

    古人怎麼想,,在歷史長河,盜墓行為一直是不為人恥,無論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是入土為安,清朝皇帝規定盜墓掘墓者,不管是誰都是殺。

    誰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讓郭沫若挖自己家的祖墳他還願意嗎?

  • 9 # 土默特忻風續春秋

    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尊重自然規律,把東西傳給後人,能記載的記載下來讓後世瞻仰教誨。帶下去多少,就可能會掏出多少,生的時候不安分,去了也不會太自在,總會被惦記。所謂清靜就應該啥也不帶,省得壞了風水,不得安生。輕輕鬆鬆何不自在。

  • 10 # 楚塞江郎

    凡是被“今人為研究歷史”而“掘其墳”的古人,一般都不會再“作何感想”了!

    凡是現在還能“作何感想”的,現在恐怕大多都還沒有進到墳中去,所以也就不可能會被“今人為研究歷史”而“掘其墳”,沒墳的誰還掘個鳥去啊?

    至於別的人嘛,基本凡是看到“今人為研究歷史”而“掘其墳”的“古人”,差不多全都會三緘其口,明哲保身!

    況且,這問題當中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如果……”根本不成立,因為“古人”怎麼會“知道今人為研究歷史會掘其墳”?即使知道將來也許有人會掘其墳,也不可能那麼肯定自己將被後人“為研究歷史會掘其墳”吧?難道每個古人都是比諸葛亮、劉伯溫還神的神仙啊?這不扯淡嘛!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將作何感想”!死幾千幾百年的古人如果真的仍然天天在古墓裡琢磨著瞎胡鬧著“將作何感想”,那可就真的太嚇人了啊!

  • 11 # 老城百鍊生

    “古人不知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是不知今日之事的,但古人是料到會發生這種事的。所以他們在修建自己墳墓時,會設定重重機關以阻絕挖掘者,更從文化上教育子孫以承孝道,杜絕此事發生,這便是中中國人的智慧。至於挖掘墳墓以供研究在中國很少見,即便有也是保護性挖掘。在中國毀其宗廟,挖其祖墳是不共戴天之仇,一般人是萬萬不敢為之的。至於毀廟挖墳搞研究,大概起源於西方,中中國人敬奉祖先天地,講求祖先入土為安,挖墳毀廟之事是大逆不孝,據於此,我想古人多半不會擔心此事,是可以長眠安心的。

  • 12 # 博士軒轅

    中國古人早就知道,自己死後會被挖墳。

    所以中華古代每個朝代,皇帝死後,都會用國庫填充自己的墳墓。為後世流傳下大量的金銀財富。

    假如沒有中華古代皇帝的厚葬制度,那麼現代中國連一個金幣,一個銀幣都看不到。因為都會讓中國後代,賣到國外。

    中華歷代古墓價值,相當於中國十三億人十年,不用生產,靠黃金,白銀,珠寶,古董,就可以和國外人換任何東西。

    這就是中華五千年,厚葬制度的優勢。

    中國現代考古,還可以挖出,古人服裝,屍體,棺材,陪葬品,來證明,古人那個時代的社會,民生。

    如今實行薄葬,骨灰盒一百年就會爛掉,剩下一堆骨頭渣子。後人就算再努力考古,也無法證明這個科技時代存在的證據。

  • 13 # 突襲連隊

    這個問題不管是古人還是現在的人, 他們在活著的時候應該也知後,多少年後他們官底一定會被以後的考古學家感興趣,他們其實也在研究古人,所以,古人對現代的考古他們的屍首,並不感到可怕,所以古人才在自己的棺槨裡放了很多值得讓後人研究的陪葬品一供後人研究考古。

  • 14 # 金箍已摘的Winston

    任何人知道自己死後的墳被掘了,估計第一想法就是不想死,第二個想法就是埋得再深一點,第三想法就是埋得再隱蔽一點,第四個想法就是要狡兔三窟,第五個個想法就是要設定各種機關。

    總之一句話,隱蔽安全還不能被發現,即使被發現了,也要設定各種障礙讓你挖不到。

  • 15 # 水泊之聲

    一、為什麼會挖墳?

    1、真·研究歷史,保護古蹟(考古)

    2、拿陪葬物(盜墓賊)

    3、搞發展無意中挖(開發商)

    看一下大魏皇帝曹丕《終制》,原文: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釋之之言,鑑華元、樂莒、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危,斯則賢聖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桑、霍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貴人以下,不隨王之國者,有終沒皆葬澗西,前又以表其處矣。蓋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延陵葬子,遠在嬴、博,魂而有靈,無不之也,一澗之閒,不足為遠。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祕書、三府。”

    作為官方組織盜墓的曹老闆的接班人,曹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一種莫名的悲涼,這時候他才剛過而立之年啊!

    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說,對於挖墳的看法更多的是損陰德,不忠不孝,而且作為漢末文壇有名的人物(三曹),對於文化傳承還是非常瞭解的。

    哪來的研究歷史?大多是為了錢罷了,而且古代對於知識的傳播和傳承還是非常看重的,將這些歷史文獻帶入土也不是他們的作風。

    三、古人對挖墳瞭解歷史的看法:

    如果有挖墳真的是為了瞭解歷史,在我看來,古人有一句話:你不要過來啊!

    為什麼這麼說?

    杜牧有一句話總結很到位“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歷史其實有了很多經驗教訓,真正懂了,也不用不停地去挖了。

    個人看法:中國人對於死後之事還是比較看重的,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說,這也是不太道德的事情,歷史的迷霧有很多,誰又能都瞭解?

    瞭解已知歷史,立足當下,著眼未來足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已經移民澳洲布里斯班的人,現在感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