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宇的文史情懷
-
2 # Buskybozar
看到什麼有的回答說是德華人因為政治原因放過了英華人了,這是顯然不正確的。之所以德軍沒有圍殲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是德國高層指揮上出現了錯誤。
1,德國進攻法國的成功程度是遠遠高過德軍高層的戰前預估的,所以德軍高層包括希特勒,都對英法聯軍是不是真的不堪一擊而感到懷疑。希特勒一直在懷疑這幾十萬英法聯軍在醞釀著什麼反擊。
2,德國進攻法國的機械化閃電戰是一種相對新的戰法,連德華人自己都不完全適應。所以當機械化部隊突襲在前,步兵大幅度落後時,希特勒開始擔心這些突前的機械化部隊的側翼是否安全。畢竟傳統的戰術中,機械化部隊一定要有足夠的步兵保護兩翼的。所以希特勒命令先頭部隊停止攻擊,是希望後續的步兵跟上。形成較為安全的陣型後再進行攻擊。所以在5月20日,古德里安命令部隊修整了2天。
3,德華人並沒有想到英華人能在一週內撤走30萬英法聯軍,所以一切戰略部署並沒有太多的考慮急迫性。
4,戈林自信已經獲得制空優勢的德國空軍可以消滅一切打算撤退的英國船隻。但是在這關鍵的一週裡有數天都是不利於空軍作戰的壞天氣。加上英國空軍的頑強抵抗,德國空軍遠遠沒有發揮出預想的實力。
5,希特勒給部隊下達了節約使用部隊,儘量儲存裝甲部隊主力的命令。使得前線部隊都傾向於不冒險,於是發起進攻相對消極,都在期待德國空軍大量消耗敵軍後再進攻。
6,英法聯軍在5月22日發起過一次反攻,雖然這次反攻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但是德軍當時沒有及時把實際的戰場情況正確反饋給德軍高層。而這次反攻正好驗證了希特勒對德軍側翼的擔心以及他對英法聯軍在醞釀著什麼危險動作的懷疑。所以希特勒在5月24日下達了暫停攻擊的命令。正是這個關鍵命令給了英法聯軍寶貴的時間。這個錯誤的命令主要是基於德軍對英法聯軍反擊的錯誤預估上。
所以說,總結來看,德軍沒有急於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進行攻擊,主要是因為對戰局的瞭解不夠透徹,並沒有意識到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處於潰敗的態勢。以至於做出了過於保守小心的戰略而造成的。
-
3 # 麥田軍事觀察
關於這個問題,曾經有過大量的好論,許多觀點為:希特勒希望給英國留點面子,為何和談創造條件,這是一種非常廣泛的流行的說法,但是也受到了一些質疑,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並不僅僅想沒留點面子的問題。
當時情況來是,德軍的推進速度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德軍自己的預期,更沒想到作戰會這麼順利,其實主要的戰果依賴於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推進,但是德軍主力依然是步兵,所以造成一個問題,當時正在快速向敦刻爾克推進的主力為裝甲部隊,當時德軍坦克的損失已非常大,尤其是在缺少步兵的情況之下,單純依賴於坦克部隊去進攻擁有幾十萬英法軍隊守衛的敦刻爾克實際上不現實。
德軍對於能否快速地攻佔敦刻爾克地區,產生了很大的懷疑,除了認為這個塊骨頭不好啃之外,也在考慮後續作戰的問題,想把機械化部隊抽調出來進行休整,為下一階段的作戰進行準備。
希特勒實際只是命令先頭部隊停止攻擊,後續部隊實際依然正在趕來。取得實際情況是超過原先的預想,英法軍隊並沒有繼續堅守的打算,相反快速的進行了海上撤退,而且海上撤退的速度遠遠超出德軍的預期。原本意料之中的大規模交戰,實際上成了打掃戰場,英法軍隊丟棄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讓德軍發了大財。這根本就是意料之外,德軍不會想到,超過30萬英法聯軍會撤退,而不是留下來一戰。
總之,德軍沒有急於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進行攻擊,沒有意識到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處於潰敗的態勢,以為要進行一場大戰,反而給盟軍以機會。
回覆列表
希特勒其實是個很英明的軍事家政治家,希特勒深知德國沒有兩線作戰的實力,而且也認識到了和蘇聯必有一戰,而要和蘇聯開戰就必須擺平英法,要不然德國就和一戰時一樣必將被英法俄國兩面夾擊,那就必然失敗。
希特勒為了避免再次被英法俄兩線夾擊,就先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這也是斯大林的願望,因為當時蘇聯也很弱也不想打仗,而且斯大林也很想坐山觀虎鬥,這樣一來,蘇德兩國一拍即合。
在德國滅了法國橫掃西歐後,希特勒的想法是想與英國談和,因為和英國畢竟隔著英吉利海峽,而要想讓英國接受談和,那就必須給英國留點面子,那就是放過敦刻爾克的英國殘兵敗將,在當時德軍要滅了敦刻爾克的英軍那是易如反掌,可德國要真全殲英軍,那和英國談和的希望就一點都沒了,所以權衡利弊希特勒放了敦刻爾克的英軍,當然了英國拒不談和那有很多因素,但不是希特勒的錯。
在二戰後,英國大肆宣傳敦刻爾克的勝利,說什麼英軍憑自己的能力英勇突圍的,而且要沒有敦刻爾克的勝利就沒有日後的諾曼底登陸,我覺得沒有比這更不要臉的了,就舉例說,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出動了三百萬大軍,其中美軍是絕對主力,英軍其實就是跑堂的,就是英軍一兵不發,美軍一樣能在諾曼底登陸成功。
丘吉爾說過一句名言,勝利不是靠撤退打贏的,我覺得這句話形容敦刻爾克大撤退在適合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