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84119209368

    盡職調查和審計是企業在資本運作活動時經常遇到的事務,有相同點也有差異,本文就從異同兩個方面將兩者講個透徹。

    基本概念

    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 又稱謹慎性調查,一般是指投資人在與目標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後,經協商一致,投資人對目標企業一切與本次投資有關的事項進行現場調查、資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動。其主要是在收購(投資)等資本運作活動時進行,但企業上市發行時,也會需要事先進行盡職調查,以初步瞭解是否具備上市的條件。

    審計是對資料作出證據蒐集及分析,以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然後就資料及一般公認準則之間的相關程度作出結論及報告。

    共同點

    都需要做財務計算,計算公司的財務資料。都包含基本的審計程式。這裡的基本審計程式指客戶風險評估、內控評價程式和實質性測試程式。兩種業務都需要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和內控評價,並依賴於此計劃並執行實質性測試程式。

    兩者差異

    1. 僱傭方

    僱傭審計的通常是企業本身或者監管部門。而僱傭盡職調查的通常是投資人,收購/併購方或者貸款方。

    在計稅、上市、年檢或年報時做的是審計;而在收購/併購、股權投資和貸款時做的是盡職調查。

    2.目的

    審計的目的是為了客觀地反映目標公司當前的財務情況;而盡職調查的目的更偏向尋找過去的問題以及做出對未來的預期。審計計算的是當前的價值;而盡職調查側重於解答僱傭方(客戶)的疑惑以及反映某種價值趨勢。審計中我們一般假設客戶是友好的,無不良動機,因此審計程式的選擇比較傳統,基本上照搬標準程式即可。

    而盡職調查中一般假設客戶是奸詐的,有不良動機,因此審計程式的選擇相對靈活,會引入更多的調查來確認客戶報表所稱情況的真實性,包括更多的與普通工人接觸聊天、上下游企業詢問,以及收集任何其他相關的第三方證據。

    3. 途徑

    審計是透過資料進行證據蒐集及分析,以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然後就資料及準則之間的相關程度給出結論及報告。

    而盡職調查,通常包括財務、法律和業務三方面;而且基於目的的不同,盡職調查並沒有專門的「準則」,而是根據需求制定具體的調查方案。

    4. 執行人

    基於第三點,審計的執行人通常是審計師或者說會計事務所;而盡職調查通常會包括審計師、律師以及業務專家。

    第三方盡職調查;即僱傭專門的第三方團隊進行DD。而這些第三方團隊中,通常會包括大量的審計和法律從業人士,以及不同行業的專家。第三方盡職調查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同時提供專業意見,會更詳盡嚴格。說起來,就是「被動保證」。

    5. 重點

    審計的重點是提供真實可靠的資料,而依據多是過往的會計記錄、合同協議和公司運營資料。

    而盡職調查除了在紙面上的探索之外,還需要實務上的調研,需要了解物件與上下游之間的關係,物件產品的市場前景,客戶分佈、競爭對手、供應鏈,會測算客戶複製商業模式的成本、資本需求量、物件的公司的系統架構和主要管理者背景,物件的渠道和營銷模式,公司的基礎硬體等等。而這些,在做審計時未必會涉及到。

    6.報告內容

    審計報告格式統一,闡述清楚報表的準確性和公允性即可。而盡職調查中,大量篇幅在於對客戶的分析,包括客戶的收入、供應鏈、人力資源、法律稅務合規、資本需求等等,需要進行趨勢分析、因素分析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壓歲錢要不要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