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699167303404
-
2 # 江偉心
我覺得主要是保護孩子的興趣,老師為主家長為輔,共同努力。我女兒從三歲開始被弟子規,一整年每天被一遍,我知道別看一天就花10分鐘其實要堅持很不容易,當然堅持這種事主要靠大人,小孩子能10分鐘坐那兒,我已經感覺很不錯了。最近我媽和我公公都說,我女兒畫畫不錯,讓我給她報個班去,我說知道為什麼現在她可以把畫畫成這樣,還外帶自己編的故事,就是因為沒上興趣班,我怕興趣班的老師把她教壞了。所以有時候人很矛盾的,又想她多學,又想她開心,所以我一直說我的任務就是讓她保持她的興趣,等待好老師再來開發她。對孩子不要急,慢慢來。
-
3 # 月眉彎0829
這句話問孩子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比起追劇/打遊戲/刷微博,我更願意去做研究寫報告嗎?如果自己的回答是不願意,那麼孩子不願意學習也是正常的——可是我們活在這世上,總不可能只幹自己願意的事!應該幹卻不太願意幹的事,總也要幹一些——那麼這一點怎麼才能讓孩子接受呢?
記得小時候喂孩子吃藥,藥片很苦,大人為了讓孩子吃下去,就把藥碾碎成沫,混一些白糖在裡面,孩子嚐到甜味,稀裡糊塗也就吃下去了,治好了病——良藥苦口利於病,在孩子無法講道理的時候,這不失為一個讓孩子去學習的辦法。
但是這有一個條件,就是孩子不能只吃特別甜的——比如孩子日常吃東西甜度3以上都能吃,那麼甜度為10的糖混進一半苦藥粉甜度降為4或5,那孩子也能吃下去;但是孩子如果平常嘴就刁,比如甜度低於6就不吃,那這法子也不好使了——孩子的學習難度是年紀越高難度越大,好比苦度越來越高,所以很多家庭孩子小時候還好辦,等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或上初中之後,孩子就越來越不愛學習,甚至“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1)“延遲滿足”增強孩子的自控能力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怎麼讓孩子對甜度接受閾值降低些呢(就是甜度>3以上都肯吃,而不是必須>6才肯吃)——很多育兒書上都提過,“延遲滿足”的訓練,就是不要孩子的所有需求家長都一股腦滿足,比如吃好吃的——給他兩包,事先說好,你今天吃一包,留一包明天吃,我明天就再獎勵你一包;如果今天都吃完了,明天就不獎勵了——這樣子訓練幾次,孩子就會逐漸學會控制自己——這個訓練時間,專家建議在孩子3-6歲之間做,鼓勵孩子“延遲滿足,獲得更多”,加強孩子的自控能力。
但是大多數家庭是在孩子上學之後,尤其到了高年級才發現孩子不愛學習,這時候已經超過6歲了,這時候也要儘量做可以把好吃的換成孩子喜歡的玩具,愛看的動畫片等,來做“延遲滿足”訓練——你學習半小時就獎勵什麼,個人覺得在孩子12歲之前應該都可以。
(2)界限感確立每個人的責任:
至少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他自己該負責!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讓他自己穿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比如他的作業,從來都是自己去完成,後來我有個同事說她每晚要陪著孩子寫作業,我還很奇怪!寫作業是一個學生的責任,又不是全家的責任!媽媽要上班掙錢,姥姥管一天三頓飯,姥爺負責檢查作業和查漏補缺,每個人完成自己這一塊就行了——你寫不完作業第二天老師批評你;你不收拾好書包第二天忘了帶什麼你就自己想辦法——你找我們我們可以幫忙,有時看見了也會提醒一聲,可是那不是我們的義務。
我們家一向是晚上姥姥姥爺各看各的電視,才不會陪著他做作業,當然做完了姥爺會檢查——頂多快考試了電視小點兒聲,儘量不影響他學習;我家兒子很早就配備了耳機,喜歡聽著音樂寫作業,後來又自己買了耳塞——因為姥姥耳朵背,電視聲音小了她聽不見;兒子怕吵就回自己房間,或是把自己耳朵塞住——從小學到高中,他基本上一直能在班裡維持前十名。
這裡的關鍵點是家長說話要算數,比如我家兒子,他姥爺退休前是數學老師,到了初中就開始給他補習,學校作業做完之後再給他留些題加練——孩子不樂意,又頂不過姥爺,就越來越拖延——做作業磨磨蹭蹭,非拖到十點半才做完,孩子11點不睡覺第二天上課沒精神,家裡一向主張到點兒睡覺,效率重要——祖孫倆為這個常年鬥智鬥勇!我私下問孩子,孩子就說我早做完作業我姥爺也是給我留一堆題,我幹嗎要快做?
現在科技發達,微博/遊戲/抖音/影視劇,各種輕娛樂都比辛苦學習有吸引力,一旦自控能力不夠強,明知道不該這麼做,還是管不住自己!這一點我們大人都未必能做好,何況一個處於青春期精力旺盛充滿好奇心的少年人?
所以(1)“延遲滿足”訓練加強孩子自控能力;(2)界限感明確孩子的責任——從小形成習慣,確立認知,這個最好10歲之前完成——基本上初中之後再強迫孩子幹什麼是不可能了,初中以後再有問題就是另外的解決辦法,這個我在另一個問題裡說:)
回覆列表
影片一已經講到位了,補充一下,孩子不學習,別把責任放在孩子身上,其的智力必定是有限的分不清對有多少錯有多少,主要是父母親要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孩子,能自己的孩子都不瞭解,如何教育孩子嗎?要教育好孩子就應該多溝通多瞭解,不知其因又怎能解其源呢!每個孩子都不同,用的方法自然也不同,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作出相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