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無醫谷
-
2 # 生命召集令
全身體檢的專案,除了常規普查的身高、體重、腹圍、血壓、血尿便、肝腎功能、血脂、心電圖、胸片、B超等,可以簡單瞭解有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癥、脂肪肝、膽囊或腎臟結石等。對於一些特異性疾病,如癌症、肺結核、潰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並無指導意義。我們可以依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新增體檢專案,可考慮的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居住地、工作環境等。
首先,先說年齡相關的,超過45歲,建議開始著重篩查心腦血管相關疾病,如心臟彩超、頭頸部CT或MRI、血管彩超,此外,胸片可換成胸部高分辨CT,篩查肺癌、結核、肺氣腫、肺心病等,以及常規腫瘤標記物(可針對性選擇女性或男性腫瘤指標篩查)。除上述檢查外,還需額外關注骨密度,尤其是絕經後女性,建議每年查一次骨密度,並且可常規行胃腸鏡檢查。
其次,與性別相關的檢查專案。首先對於女性來講,乳腺B超、鉬靶以篩查乳腺癌、乳腺結節等;婦科彩超、宮頸細胞TCT、HPV檢查及組織活檢,以排除女性生殖系統腫瘤(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尤其是育齡期婦女,建議常規普查,若是檢查結果正常,則可間隔3年再進行篩查。此外,對於孕婦而言,一般建議除常規抽血化驗、一般專案外,每4周行一次B超,孕11-13周+6天左右檢查NT,唐氏篩查,28周後篩查妊娠糖尿病。針對男性,主要是前列腺的篩查,尤其是老年男性,主要是查前列腺血指標(遊離前列腺及前列腺特異性抗體)、前列腺觸診及彩超排除前列腺癌等。
此外,家族史也是必須進行參考的。相關研究表明,多數的慢性或惡性疾病均有家族遺傳傾向,例如大腸癌、白血病、乳腺癌、老年痴呆、高血壓及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例如,相對於普通人,超過50歲常規體檢腸鏡,有腸癌家族史的,則建議即使是年輕人,也需在體檢專案中增加腸鏡專案。胃癌家族史也類似,常規行胃鏡檢查。
工作、居住環境也是要考慮的一個專案,例如從事礦業相關,著重篩查胸部CT,排除矽肺、肺癌等;有結核、乙肝、艾滋等傳染病接觸史,可著重行相關檢查。
本期答主:張克慧,醫學碩士
回覆列表
每年14億就約有3.5億接受體檢,但彷彿很多疾病發病率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甚至還爆出“平時體檢沒事,再一看病就是癌症”,對體檢檢查結果甚是懷疑!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成不變的體檢專案,大病被你悄悄放走!
避免檢查尷尬,隨意放棄重要體檢專案!一、胃鏡
“做胃鏡很痛苦”,一直以來被人廣泛流傳!特別早期的顯微胃鏡,管子是特別粗,人一吞嚥的時候就會感覺噁心,隨著吞嚥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但其實隨著無痛胃鏡普及,胃管變細,再加上一些麻藥使用,胃鏡的“痛”已成過去式,但每年體檢還不到百分之2%的人會做胃鏡!
檢查好處:直觀檢查部位,特別對可疑部位檢查準確性極高!
可檢疾病:胃潰瘍、胃出血、糜爛、腫瘤等
建議:普通人群,特別是快奔三的人,4—5年建議檢查一次!
二、腸鏡
感觸很深,四五十歲的領導都會特別重視做一個腸鏡檢查,可見腸鏡重要性,但一般人群都不會去做,理由還是一樣“姿勢獨特,檢查尷尬,爆菊”。但是定期做腸鏡,可以免除大腸癌的威脅!
檢查好處:早期發現結腸癌,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時間越久付出代價越大,到最後可能要切除“肛門”,而如果早期就發現大腸息肉,可以在腸鏡下直接切除,達到預防大腸癌的風險!
可檢疾病:消化道疾病、大腸息肉、大腸癌等
建議:40歲起要做大腸癌的篩查,可以先進行糞便隱血檢查,如陽性,接著進行腸鏡篩查,每2—3年進行一次。
三、大小便檢查
檢查好處:不要小看大小便體檢,是消化道疾病最敏感方便檢查!在化驗科工作時,很多來體檢的人,都覺得麻煩,或者覺得髒,都是“算了”。殊不知哪天結石就痛的要你的命!
可檢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結石、胃腸道出血、腫瘤等
建議:年年必檢,特別是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不分年齡,最好一年兩次!
四、女性婦科檢查
宮頸癌作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已經給很多人敲響警鐘,但有些女性害羞,不好意思暴露自己的隱私部位,就逃避檢查,特別是那些有性生活還沒結婚的女性,成了“禁區”,這是非常危險的。
檢查好處:可以及時發現早期婦科疾病,特別對異常的一些子宮形態有很好的作用!
可檢疾病:宮頸癌、婦科炎症、尖銳溼疣、異常腫物等
建議:有過性行為女性,一年一次必不可少!
全身體檢不是簡單的“加法”,應根據你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方式等進行相加!年齡大了,增加心血管、骨骼、腫瘤標誌物等相關專案檢查;性別特點,選擇特有的體檢專案,如男的吸菸可選擇低劑量薄層CT,女的選擇婦科檢查和乳腺癌檢查;職業生活方式不同,選擇不同套餐,飯局酒水多的,腸鏡可選,體育運動多的,骨關節檢查多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