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華正茂Vlog
-
2 # 愛沐天澤心理軻楠
有效溝通,是一個好辦法。
有效的,高效的溝通,對我們才有價值。
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還不好說嗎,誰不會?也許,你真的不會。傾聽,不評判,不判斷,全心全意的體會孩子所傳遞的資訊。
其次,真實表達。什麼叫真實表達呢?你聽到了什麼,觀察到了什麼,描述客觀事實,也是不評判,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顧慮和擔心,需要對方提供哪些幫助,也就是自己的請求。
你想想,這樣的溝通方式,是多麼的有效和高效啊。
這樣和孩子溝通,孩子還會逆反嗎?即使有不同意見,大家還會爭吵嗎?
在我們和孩子的許多溝通中,往往我們把握不好自己的情緒,易激動,易情緒化,解決不了問題,卻引來了新的麻煩,還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多麼得不償失啊。
先看到自己的狀態,情緒;
看到孩子真實的需要,用上述方式方法,去嘗試一下吧。
-
3 # 加了冰的小金
1.父母要學會傾聽。很多時候孩子還沒說完一句話,父母就會說行了你聽我的就是對的。這樣孩子會慢慢把心關起來,以至於後來家長說,哎呀孩子什麼都不跟我們說。其實是因為曾經的不傾聽導致孩子們放棄了和父母交流。
2.父母和孩子都要學會互相尊重。孩子要記住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因為沒有父母是不希望孩子優秀的。其次父母也要尊重孩子,遇到孩子做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用尊重的心情去和孩子溝通,不要用父母的這個身份來給孩子施壓。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隨著社會發展,溝通和尊重不止存在於公司,朋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都是需要溝通和尊重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有效溝通的方法哦!
-
4 # 吳哥日記
你好,很高興回答本次問題父母和孩子該如何相處?該如何溝通?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主要抽出時間陪伴自己的小孩第二個方面有時間的話,還是要多教育一下自己的小孩,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溝通的越多,以後他會向你闡述的更多,你們的感情也越來越好
-
5 # 酸甜苦辣的川哥
父母平時以做遊戲的方式可以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孩子犯錯一定不要批評打罵,孩子一定要教育,他給他講道理,讓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對的
-
6 # 爾雅休養札記
中國的家長們總是感覺自己孩子的問題多多,越來越焦慮的父母們一直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殊不知,真正的教育問題卻出在父母身上。
其實,現在的問題父母比問題孩子要多。家庭教育本質上應該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教育,現在卻變成了僅要求孩子的教育。
孩子成才有兩個因素:家庭教育和學習能力。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的影響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說教型父母是往孩子的心裡裝東西,導師型父母則是讓孩子的心裡長東西;說教型父母是用牛繩牽著孩子的鼻子走,導師型父母則是用燈塔為孩子引領正確的航向。
你對孩子是真愛嗎父母對孩子的愛分為四種:
溺愛——滾燙的愛。這是一種失去理智的愛,父母對孩子輕易滿足、過分關注、包辦代替、嬌慣縱容、處處袒護。
缺愛——冰冷的愛。用金錢和物質代替父母的愛,認為只要給孩子足夠的物質就夠了。
亂愛——冷熱不均的愛。根據自己的情緒來對待孩子,高興的時候就是“心肝寶貝”,慣得孩子無法無天;不高興的時候就是“討厭鬼”,感覺孩子做任何事都是錯的。
真愛——溫暖的愛。這才是父母該給孩子的愛,瞭解孩子,理解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支援。
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很愛孩子,但你的愛屬於哪一種呢?
很多家長都不明白自己與孩子之間是什麼關係,一味地用封建家長制的思想說教孩子。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問題,也不要焦慮。只要你能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從關注自己的進步開始,用孩子認同的方式,成為孩子的榜樣,以行動去影響孩子,就能成長為孩子喜歡的導師型父母。
瞭解孩子的成長密碼你是否特別害怕孩子離開你?
孩子是否總會出各種出乎意料的狀況?
孩子哪科成績不好,就報哪科的輔導班?
自己管孩子耗費很多精力,卻始終還是管不好?
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有大約80%的父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
在每一個焦慮父母的背後,都有一個“自家的孩子”和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重點高中,你就考不上名牌大學;考不上名牌大學,你這輩子就完啦!”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瞭解孩子各個階段的發展特徵,因材施教,而不是拔苗助長。
0-1.5歲:孩子的重要關係是媽媽,教養關鍵詞——迴應與陪伴;
1.5-3歲:孩子的重要關係是父母,教養關鍵詞——品質與意志;
3-6歲:孩子的重要關係是家庭,教養關鍵詞——好奇與興趣;
6-12歲:孩子的重要關係是學校,教養關鍵詞——試錯與認可;
12-18歲:孩子的重要關係是同伴,教養關鍵詞——尊重與信任。
孩子在不斷成長,父母的教養方式也要不斷變化。你要站在十歲的門檻,等著你五歲的孩子一路蹣跚走來。這樣你才知道孩子成長中出現了什麼問題,孩子需要什麼幫助。
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祕密你的孩子總是喜歡推卸責任嗎?
你總感覺自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笨嗎?
好好的孩子怎麼養著養著就變得不好了呢?
孩子小時候明明很乖,為什麼上了小學就這麼叛逆?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可愛之處,感覺自家孩子是最優秀的;在孩子上小學之後,父母的關注點便轉移到學習成績上,感覺自家孩子處處都是缺點。
學習成績只是副產品,孩子天生不是用來比較的,鷹喜歡飛翔,魚喜歡游水,怎麼能有可比性呢?
孩子總愛頂嘴、做事拖拉,這是因為孩子不喜歡這麼做,所以用這種方式表示反抗。在孩子做事之前讓他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他就不會有情緒了。
父母總是指責、打壓孩子,就會讓孩子缺乏勇氣,喜歡推卸責任。當你做到對事不對人的時候,孩子才不會自我否定,才敢承擔責任。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因為他的固執,而是家長的方式不對。大人做事時有目標,而孩子做事時沒有目標;大人是為了“完成”,而孩子則是為了“體驗”。
明白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父母就會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
創造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中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裡。
當焦慮的父母用情緒去養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更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如何創造一個讓孩子自由、安全成長的空間呢?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在孩子的心裡,父母的關係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所以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
在孩子的成長中,他們需要的不是父母密不透風的愛,而是留白的愛。如果父母佔了孩子成長的路,讓孩子往哪裡走呢?勤勞和努力,才能造就一個孩子的獨立人格。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能養人,讀書能解決人生的疑惑,平復內心的焦慮。愛讀書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也是在為孩子營造舒適的家庭氛圍。
學校教育是為孩子未來的工作能力打基礎,家庭教育則決定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父母成長為導師型父母是很重要的,能夠在合適的時期,最好地滋養孩子的心靈並滿足他成長的需求,幫助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才是你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無論您在工作崗位的責任多麼重大,無論您的工作多麼複雜,多麼富於創造性,您都要記住:在您家裡,還有更重要、更復雜、更細緻的工作在等著您,這就是教育孩子。”
-
7 # 嘉懿嘉碩的媽媽
對待孩子教育,做到教之有度,不急不躁,淡定從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首先,做父母的要關注並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的真實想法或者孩子的做法及背後的真實原因,這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條件。
第二,對孩子的行為以及想法不做主觀對錯評判,可以用啟發,引導或者編故事的方式和孩子探討一下觀點!這個過程講究一個度,一定是互相深入探討,也是培養孩子對待事物進行深入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第三,可以分享一些相似事件的“別人”身上發生的案例。這個時候可以依據事件的結果,來分析導致該結果出現的原因,同理代入如果我們身上發生這樣的事件,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做法會有一個不錯的結果!
最後,和孩子之間儘量還是以朋友相處之道。的確非常鍛鍊父母的耐性。孩子,父母,配偶包括所有家庭成員之間要注意培養界限感。有些挫折無可避免,對待孩子教之有度!
世事無絕對,日月有盈虧,做父母本身也是一種修行,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無可挑剔方法,盡全力而為之,無憾也!
-
8 # 益養薈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聽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往往言語中經常傳遞出滿滿的焦慮情緒,和不恰當的言辭,言語中不時夾雜著:
“我說的這些都是為他好啊!”
“我讓他好好學習把名次提高也是為了以後升學能夠順利些......”
“他不好好吃飯,餓壞了怎麼辦?”
……
像上面的這些行為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所以孩子會很反感。父母為孩子煩,孩子嫌父母煩。這樣,父母和孩子能坐下來交流才怪!
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洩,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
父母和孩子相處方式,怎麼才能有效溝通?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如此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01善意的聆聽
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並進行有效表達,不僅包括理解孩子的處境、思想狀態、同時包括維護孩子的自尊,加強孩子的自信,再請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聆聽期間,雙方應相互正視,相互傾聽,神情專注。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有一些不必要的小動作,更不要漫不經心的對待,不要在孩子說話時喋喋不休的插嘴。
相反,我們需要感受到孩子的心思而予以迴應,只有這樣跟孩子的溝通才會有效。
02良好的情緒
作為父母在溝通中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比如:“你讓我很難過”;“你傷了我的心”;“你把我逼瘋了”......
不要在生氣時溝通。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洩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03準確的表達
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孩子,他定會不痛不癢的。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孩子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04真誠的讚美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讚美,卻不喜歡讚美人;因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把我們親切的眼神帶給對方,冷漠就會因此而消失。
父母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令孩子失望的,他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讚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
9 # 每週一本育兒書
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是溝通的四大法寶,也是最熱門的育兒書籍《非暴力溝通》的核心。
第一步是觀察事情,客觀描述,不要主觀評論。我們討論某件事時,首先要觀察,觀察正在發生的事,並清楚說出觀察結果,而不是一上來就去評論。重點要區分觀察和評論。評論通常帶著我們的主觀態度,而觀察是客觀地描述。若將兩者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第二步是使用恰當語言說出自己感受。重點是區分感受和想法。我們經常使用“我覺得”作為開頭,但是“我覺得”常常不是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想法並不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正聲音。為了更好地溝通情感,需要使用具體的語言,要說感受,而不是想法。
第三步是直接表達我們的需要。如果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我們在說“你從不理解我”時,實際上是渴望得到理解。通常我們在溝通時不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而是通過對他人的批評,間接表達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第四步,直接提出具體的請求。當我們需要幫助,就直接提出具體的請求,越具體越好。我們溝通時通常不直接提出請求,有時是覺得不好意思說出口,有時是覺得對方會懂。例如,當妻子對丈夫說:“希望你少花些時間在工作上”時,言外之意是希望在家多陪陪她和孩子。但是三個星期後,丈夫報名了車友俱樂部。因為妻子沒有說出她的真正需要,而丈夫也沒有明白妻子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導致了這個結局。如果妻子直接向丈夫提出她的請求:“希望你少花些時間在工作上,多點時間在家陪陪我和孩子。”丈夫聽到妻子這麼說,肯定就不會去報車友俱樂部的活動了。
理論很簡單,要操作起來,則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呀!書中說,非暴力溝通需要練習2500次以上——雖然有點讓人望而生畏,但要知道,所有的成就,都是需要漫長的日積月累的堅持,要克服慣性和惰性,長期堅持,才能帶來一點待變。對自己,對孩子,都是如此。
-
10 # 御貓老師
其實溝通是需要一些藝術的。
首先,爸爸媽媽要清楚一點:溝通的言語,要言簡意賅,就事論事。孩子們彼此是怎麼溝通的?
簡單,直接,有話就說,有一說一,不會顧左右而言他。那麼家長們呢?也應該保持簡單,明瞭的方式。
而家長們經常會做出相反的事情。有的家長想告訴孩子早點睡覺,明天早起,但是先是要試探性的問“今晚,還要看電視嗎?”“今天晚上還要出去和小朋友玩嗎?”。
孩子並沒有從你的試探中聯想到要早睡早起的本意,而是認為“爸媽怎麼管這麼多”?於是孩子就會不開心的應付一句“看,對要出去玩”。這時候父母覺得被無視了,沒有得到孩子的尊重,於是可能會接著引發新一波的爭執。這就是無效溝通。所以一定要記住,就事論事。有什麼想法不妨直說出來,跟孩子直接溝通,不要拔了蘿蔔帶出泥,本來就是一件討論作息習慣的小事情,上升到了互相尊重的問題。務必務必,保持簡短,讓孩子從你幾句話中明白本意。
傳達你的意見之後,不要做太多的討論,如果孩子沒有因為這一次的溝通而記住和改正。你可以過幾天后再次提出,因為孩子有時候只是不記得幾天前你教導的事情,或者他有新的想法,又或者他在嘗試,只是他的能力還不夠熟練,萬不可因為孩子沒有采納意見就發火生氣。
跟孩子溝通就是這樣,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進行無害的、沒有攻擊性強制性的溝通。正確的表達想法和情感,簡化詞語和要求,收起高高在上的家長命令感,給出建設性的意見即可。最後有一點溫馨提示:要做好眼神接觸,眼神的交流很重要哦,我自己為例,就是在和孩子們說話時候總是試圖尋找他的目光。當孩子主動找你溝通的時候,也要認真看著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是專心致志地與他接觸。
-
11 # 彤麟媽育兒日常記錄
有效的溝通是融洽的親子關係的重要條件。
跟孩子相處時,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溝通呢?
第一:鼓勵孩子大膽的說,勇敢的表達。很多家長想跟孩子聊天兒,但卻找不到話題,不知道從哪開始,其實無論我們從哪兒開始都可以,只要我們鼓勵孩子大膽的表達,孩子的小嘴,想關都關不住。
我個人喜歡在放學以後跟孩子做一次簡短的溝通。這樣既可以瞭解孩子一整天在學校的情況。又可以對孩子。做的不太好的地方給出一些正確的建議,這時候,孩子也容易接受。
就拿今天來說吧,放學接到孩子後,我牽著她的手邊走邊聊天,
“彤彤今天在學校好玩嗎?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想跟媽媽分享一下嗎?”
“不好玩,老師一點都不好玩。”
“好玩的老師很少,我讀書時老師也不好玩,你們老師是怎麼不好玩的呀?”我笑著問到。
“老師說話太快,我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說的我都快要睡著了。”
“媽媽以前上學時也有一個老師講課,媽媽也聽不懂,後來媽媽發現只要上課之前把老師上課時要講的內容先複習一遍,心裡大概有個印象等老師再講的時候,其實他講的太快,我也就聽明白啦。你會嗎?”
“媽媽,那下次我也像你這樣提前看一遍是不是也就聽懂了?。”
“你可以是一是啊,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聽懂的”
講著講著,我就對他一天的情況全部瞭解清楚了。其實這樣也就達到了溝通的目的。
第二:不要擺出家長的高姿態來對待孩子。別以為自己是家長一定比孩子強,其實想想自己當年讀小學時,表現的還不一定趕得上現在的孩子,要拿過去的自己跟現在的孩子來做比較,這樣也比較談得來,也容易理解孩子所面臨的困擾。更容易讓孩子放下戒備的心理,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孩子說話時不要心不在焉,不要老覺得孩子講的話很幼稚。或者說的不對,幼稚和不明事理真是孩子的特性嗎?我們不就是想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嗎?以我們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對孩子來說不就太難了嗎?對孩子的話不要輕易的否定和發表意見,可以簡單的迴應一聲:“哦!”“是這樣呀!”孩子在成熟的過程中,可能會自己理清思路,發現事情的真相,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那比我們指指點點的要求孩子這那的強多了。如果,我們在傾聽孩子的訴說,是發現孩子一直帶著迷茫或錯誤的觀念,那我們就要視情況適時的給予指點,和意見。
第四:聽孩子說話時也要聽懂孩子的心情。要知道孩子說話時必然帶著某種心情:高興?生氣?喜歡?厭煩?還是期待?或者又有所擔心?如果只是聽懂了孩子的意思,而沒有聽懂孩子的心情。那就是根本沒有真正的聽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父母對孩子做出了迴應而孩子還是不高興原因。
如果媽媽回答說:“是嗎?沒關係,媽媽再給你買一隻。”
這是孩子肯定不高興,而媽媽也會覺得莫名其妙。請仔細想想,此時孩子為自己的寵物之詞心情難過極了,而且瑩瑩感覺到生命的無常,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想跟媽媽好好聊一聊,誰知媽媽說什麼再買一隻。那能一樣嗎?孩子會感覺到跟媽媽無法交流,乾脆也就懶得再說什麼了。
如果媽媽回答說:“媽媽知道小金魚死了,你很難過,媽媽也和你一樣難過,你想怎麼處理它呢?”這樣媽媽和孩子在心裡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孩子也會對媽媽產生信賴,從而表達自己的想法。
-
12 # 時間煮雨30627828
就在剛才我和兒子吵架了,真的特別傷心,原因是他今年27歲了,還沒有女朋友,朋友們都說裝修房子要提前,裝修最少得3個月,跑甲醛也得一年多,如果等找到合適的訂婚了在裝修,就太緊張了,算下,就算28歲找到談戀愛也得一年就29歲了,如果時間在長一點29談成,然後在裝修房子結婚也到30歲了,如果提前裝好晾晒,他們自己說結婚隨時買傢俱就可以,於是我和兒子商量房子提前裝好,放著等人,裝修風格其實20年也沒啥變化,我哥就是去年給兒子把房子裝修好,結果今年兒子找到女朋友了,準備馬上結婚,我侄子和女朋友第一次見房子,看了以後女孩子也很滿意,很喜歡,沒有說一個字的不好,我哥也不緊張,孩子們自己看的買傢俱,我哥光掏錢就行了。我的意思裝修風格按年輕人的想法裝修,方案由兒子定,我給看的裝修就行了,結果他居然說他不在乎,他都不知道自己啥時候結婚呀,現在裝好也是多餘,他哪怕40歲結婚也沒有關係,所以裝修房子來得及,我也想按他想法來,我租出去一年賺3萬多多好啊,可是年輕人的話有時候不能聽,萬一他突然找到了領回來說要結婚,我咱辦?萬一女孩子懷孕了現裝房子也來不及啊,就算是裝修好了甲醛嚴重最少半年也不適合年輕人住啊?我絕對不允許兒子在我的房子裡結婚,120平3室2廳的房子就是專門給他們準備的,堅決分開住,於是我們談不攏,兒子說那你隨便裝吧,我不用看,把我氣的,我花20多萬裝修是給自己找氣受啊?別人家孩子是沒房子發愁,我家是有房子人家不在乎,當父母的咱這麼難活啊?左右都不對,眼淚直接就流出來了,唉……
-
13 # 懂孩子的英校長
您問的問題是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我和我女兒是這樣來溝通的:
1)有限制選擇:我女兒在五六歲的時候不愛睡覺,媽媽就會跟她說睡覺有助於身體健康,能夠長高個,說很多。但是女兒就是不聽。我過去對女兒說:“女兒,今天你是抱著小兔子睡覺,還是抱著大熊睡覺?”女兒立刻抱著小兔子去睡覺了。這在心理學上叫有限制選擇。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能只給他一個選擇,這叫強迫性選擇,孩子會很不舒服,他一定會拒絕和頂撞。所以家長要習慣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使用“有限制選擇”。
2)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我女兒經常來徵求我的意見,問我這件事到底選擇A還是選擇B。此時,我會這樣回答:“選擇A有以下好處和壞處;選擇B有以下好處和壞處。那到底選擇A呢?還是選擇B呢?由你自己決定。”這時候,孩子根據爸爸給的分析,她會拿出她自己的決定。如果你希望孩子選擇B,那你跟孩子進行分析的時候,一定會有傾向性給出B的優點大於缺點。
3)講故事:孩子最近總有一些小毛病,你不能直接告訴孩子說,你現在有這個毛病,必須立刻改正。這樣說,孩子會很反感。最好的辦法是:你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有一天,老師告訴我說:“你家女兒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講,手裡總拿一個小東西,搗鼓來搗鼓去。”等女兒回到家,晚上睡覺的時候,要求爸爸給講一個故事。我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動物之王老虎給小動物們上課,說要教小動物們爬山,明天就要爬山比賽了,誰爬的最慢,就會在誰的腿上咬一口。老虎在給小動物們講規則的時候,小兔子拿個東西玩兒來玩兒去,不認真聽講。第二天爬山比賽的時候,小兔子成了最後一名,被老虎咬了一口。從第二天開始,我家女兒上課的時候就不玩小東西了,開始認真聽講了。
-
14 # 吃貨糖妹胖胖噠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是表達內心第一層的想法,也就是坦誠相待。對待孩子最適合的溝通方式,就是非暴力溝通。文末附:如何積極傾聽?
下面舉幾個例子:
1.比如你的孩子出去玩兒了以後回家太晚,你需要向孩子表達的是你的擔心和著急,而不是一頓劈頭蓋臉怒火中燒的責罵。(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十分柔軟的)
2.比如你的孩子總是說髒話或者愛打人或者有其他需要糾正的小毛病,你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討論後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會帶來的壞處,以及改變這種行為以後會帶來的好處,和孩子一起定製解決方案,並且時常有意無意地在需要的時候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行為。(家庭中的決策,孩子的參與感顯得十分重要,這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
3.和孩子交流時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比如孩子在畫畫或者玩玩具之類的,不要對孩子說你這樣畫/做是不對的,你必須得這樣這樣。這種做法只會打擊孩子的想象力。(在與孩子溝通時也是這樣,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的想法,積極傾聽不代表你可以隨便發表觀點或者建議,參考例1的真情實感會更有效)
4.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可以考慮更好的解決方案。比如孩子愛玩火,大多數人都會決定讓自己孩子遠離廚房遠離打火機等一切火源,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旦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大人就沒有辦法保證孩子不去碰火,孩子對火的好奇心和慾望只會越來越強。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告訴孩子安全用火併在家長的指導下正確地實踐操作,給孩子觀看有關消防的紀錄片,讓孩子真真正正地瞭解火。(解決孩子身上的毛病,很多時候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以上舉了四個例子,有效溝通還需要在生活中多思考多感悟,每一次失敗的溝通都需要究其根源,千萬不要將所有的過錯都歸結在孩子身上。
如何積極傾聽?
首先說的是問題的歸屬。我們在解決孩子的問題的時候,要明確問題的歸屬到底是誰。這裡的歸屬除了要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誰身上,還要把問題的解決的權利交給歸屬人。比如孩子在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在與孩子交流時,儘量不要試圖去幫助孩子解決麻煩,我們可以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有的過程都交給孩子,孩子自己就能在“積極傾聽”的過程中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結果。
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要正確解碼孩子發出的資訊,在孩子的層面上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們不能總是用大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世界。
第三個問題是父母何時使用積極傾聽。積極傾聽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適合使用的,在孩子表達出明確的需求時完全可以給出明確的回答,而非積極傾聽。
-
15 # 喜雙兒家長裡短
感謝!
溝通的關鍵是有效溝通,如果不能有效溝通,不如不溝通。
1.怎麼說大於說什麼。
我們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很容易忽視一點——怎麼說。也就是溝通的態度、語氣,合適的態度和語氣容易被對方接受,也就是說“聽得進去”,能聽進去是溝通的鑰匙,有了開門的鑰匙,一切溝通才變得有可能。
2.溝通方式大於溝通次數。父母最常用的溝通方式就是談話,其實這是孩子們最討厭的方式,枯燥單一的說教,讓溝通變成了耳旁風。其實溝通方式有跟多,比如玩遊遊、講故事、競賽、微信(書信),都可以作為溝通方式。
-
16 # 怎樣做家長
親子之間有效溝通,可以使用“情緒支援法”。具體的使用方法,我將以案例形式呈現。
孩子賴在床上,說:“媽媽,我不想上學。”
我們如何迴應呢?
大多數父母第一反應肯定是“不行”吧!
1.兒時的記憶裡,和很多同齡夥伴們有同樣的經歷。比如外面下雨剛好適合賴床,跟媽媽撒嬌:
“媽,今天我不想上學。”
對此媽媽往往變得六神無主,而一向嚴格的爸爸早已抄起了竹條,把我從床頭打到床尾,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最後還是冒著雨上學去了。
這情形到了今天,遇上急脾氣的媽媽,基本脫口而出:“不行,快起來!”
早晨時間原本就緊,哪裡容得孩子這樣磨嘰?如果孩子還不肯起床,就免不了挨媽媽一通胖揍,最後哭哭啼啼,還得去上學。
遇上好脾氣的媽媽,往往意味著“唐僧式”地說教開始了:“不上幼兒園怎麼行呢,小朋友每天都要上幼兒園的。”
“寶貝,不上學不行啊,老師會批評你的。”
“你看這樣好不好,你起來上學,週末媽媽帶你去買那個玩具”
……
可這次買玩具滿足了他,下次他又要別的東西來跟我們討價還價。長此以往, 我們會發現孩子的“開價”越來越高……
又或許這小不點撒嬌、賣萌、裝可憐,大大的眼睛中再噙點淚水,當媽的心立刻柔軟如一灘春水:
“好吧,寶貝,那今天就休息一天,媽媽給你老師打電話請假。”
但這樣我們會在孩子面前變得沒有原則,也會讓孩子知道只要撒嬌哭鬧,就會得到滿足。
顯然,這些都不是最佳處理方式。結果往往是,我們很多孩子真的厭學起來了。
2.可以嘗試一下我回應孩子的方式。
早上孩子說:“爸爸,今天我不想上學。”
我放下手頭的事務,微笑著抬起臉,捕捉到孩子的眼神,平和地說:
“嗯嗯,好的。”
“耶!”孩子開心地打出了✌️的手勢。
我的第一情緒反應,不表好惡,不持觀點,不做評判,我首先接納了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要求。然後,我很自然地坐在床邊,和孩子開心地交流起來了:
“寶貝,你準備幹嘛呢?”
“今天,我可以去做時裝模特嗎?”
“嗯嗯,好的。”
“今天,我可以去潛水嗎?”
“嗯嗯,好的。”
“今天,我可以像童話裡的公主一樣慢慢的享用很多很多種早點嗎?”
“嗯嗯,好的。”
“今天,我可以飛到很高很高的天上去嗎?”
“嗯嗯,好的。”
“爸爸,今天可以不上學嗎?”
……
面對孩子的發問,我全然接納。在貌似不著邊際的互動交流裡,孩子顯得開心、幸福,並且已經完全醒來了,一骨碌爬起來,說:
“媽媽,我先去上廁所。”
“嗯嗯,好的。”
我回應道,接著繼續做自己的事。孩子自己如廁、刷牙、洗臉、吃早餐,我們自然地各幹各的活兒,又繼續著各種內容的對話。
“我收拾好了,你要快點,爸爸。我們不要遲到啦!”
孩子已經滿臉開心地揹著書包,等著和我一起出門了。
“嗯嗯,好的。那我去上班了。”
我笑著說。
“我去上學了。”
孩子迴應我說。
就這樣,我倆一起高高興興地出發了。
很神奇!我沒有指責,沒有說教,不凶不吼,我全然接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認同孩子的幻想。當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被我看見和接納,那麼孩子在賴床、穿衣、洗臉、吃飯時進行的天馬行空想象的發展需求,就完全滿足了,想象結束了,接下來就只剩下快快樂樂地按時上學了。
我也藉機充分了解到了孩子各種奇思妙想和願望。親子之間,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多麼美好。
3.這裡,我秉持了“以人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與價值追求。首先,我從來不認為孩子的需求是“不合理”的。恰恰相反,我堅信:孩子所做的一切、所呈現的言行舉止,都是他們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都需要首先做善的解讀,都需要我們首先支援、理解、接納。由此,非常有利於我們和孩子面對與相處時,永遠保持微笑平和的身心狀態。其次,更多的時候,孩子就是需要我們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而不是一個所謂的問題解決者、引導者、說教者,更不是打罵者。往往是在我們靜心傾聽的過程中,孩子傾訴完了,所謂的我們擔憂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最後,若真有什麼事情必須我們介入,那麼就在孩子願意傾訴的過程裡,我們也可以完全充分的瞭解和掌握到底發生了什麼,知道了原委,這樣我們自然而然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尋求化解之策。
卡爾·羅傑斯早就指出:“要相信一個人想要被主流社會價值認可的天然傾向。”如果不被幹涉和限制,孩子會選擇向主流社會所認可的價值方向發展。如果父母把決定權交給孩子,孩子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
4.綜合上述分析,當孩子說不想上學時,我們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我們不讓這句話嚇著了自己,因為這是孩子表達的一種情緒感受,而不是一個“不上學”的決定。
二是我們首先做到無條件支援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狀態。
三是我們發現真的有什麼情況或者問題,更要靜心下來,需要父母運用常識,爭取化於無形,自然而然地協助孩子跨越發展過程裡的溝溝坎坎。
四是切忌說教、講大道理與刨根問底,這種方式會徒添孩子莫名的心理壓力,反而最不利於問題的化解。
回覆列表
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
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既是孩子情感的需要,也是其成長的需要。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唱搖籃曲的方式哄孩子。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呢?
1、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也不要表現得心不在焉的。想讓孩子耐心聽你說話,就要尊重並照顧好孩子的感受。
對父母來說一些不要緊的事,對孩子而言卻很重要的,不要拒絕他們。主動傾聽孩子說話,接觸多了孩子自然會找你聊天的。
2、互相說出各自的想法
做父母的,想要了解孩子想法,就要主動和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在向你傾訴他的心情、感受和看法時,要積極主動地和他交流。
孩子雖是敏感的,卻也是渴望父母和他溝通的。父母不要怕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增加孩子的負擔。互相瞭解了各自想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溝通。
3、正確地鼓勵表揚孩子
有時候給孩子一個肯定,勝過千言萬語。眼光的接觸、手拍孩子肩膀、傾身聽孩子說話,父母的一些身體語言也能讓孩子知道你是要和他聊天的。
4、對孩子表達自己無條件的愛
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是關心他,願意接納他的。要珍惜和孩子獨處的每一段時光,可以是以夥伴或朋友的角度和他們相處。
只要父母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適時適當地言傳身教,孩子都是可以真切感受得到的。
父母要尊重、鼓勵孩子,讓溝通成為家庭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溝通將生活和心靈的“垃圾”及時清理了,孩子才能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首先是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瞭解孩子內心的感受,當他發現你真正能夠了解她感受的時候,你才會成為他的朋友,任何溝通都會有效。其次,不要總以家長的身份
去質問或約束,或者是給孩子下達命令,瞭解孩子的需要,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權利和範圍,讓孩子懂得你是尊重他的,溝通起來才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