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6月22日)是白天時間最長,冬至(12月22日)是白天時間最短。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攝氏度左右。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透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夏至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太陽黃經達270度時,冬至節氣開始。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執行,Sunny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夏至(6月22日)是白天時間最長,冬至(12月22日)是白天時間最短。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攝氏度左右。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透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夏至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太陽黃經達270度時,冬至節氣開始。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執行,Sunny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