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潘多拉效應
-
2 # 人生自由路
在大家的印象中,清朝時期,男子留的辮子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很多人就會有疑問,清朝人留的辮子究竟多久洗一次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一下當時封建王朝的思想價值觀念和體系是什麼樣子的,在當時人們思想裡,身體和面板以及頭髮都是父母給的,所以頭髮是不能被修剪的,但頭髮是可以洗的。
就是過程麻煩了很多,洗完了還要在太陽底下進行晾晒,然後再接著把他捆綁起來,很是麻煩,所以他們洗頭的次數可以說很少很少,夏季洗頭不怕,可是冬季洗頭卻是很大的問題了。但是呢,在某些皇親國戚面前,這些問題都能夠被解決,因為他們的頭髮不是自己洗的,而是別人幫著洗的。所以說,清朝人的辮子洗得不是很勤快。
歷史的腳步不會隨著道路的改變而停止不前,自從滿洲人來到了中原大地,所有的一切都變了樣子,滿洲人留的頭髮就是現在清朝人留的頭髮,和三國時期人們留的頭髮是完全不同的。因為辮子長,洗的次數自然就少了,往往一個月才會洗一次,到了冬季,可能幾個月才會洗一次。
正因為這樣不太衛生,到了民國時期,剪辮子運動也就勢在必行。一方面為了破除封建制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解決衛生問題,畢竟辮子留著還是很髒的,藏汙納垢也是常有的事。剪辮子,就是現代文明的開始。
-
3 # 端木建
古人也愛美,愛潔,不會因為小小洗髮就被攔住愛美愛家潔之心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古人是不能隨隨便便剪頭髮的,所以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都有一頭長髮(清朝的“月亮頭”為特例)。
尤其在古代,有一頭秀髮是成為美女的標準之一。
漢朝的衛子夫就是因為有一頭秀髮而被劉徹喜愛帶回宮中成為皇后。《太平御覽》記載:“(衛子夫)頭解,上見其髮鬢,悅之,因立為後。”
古人重視頭髮,所以也重視洗頭髮。“沐浴”一詞中的“沐”字,最初就是指洗頭髮。漢朝時,公務員每五天放假一天,就是讓他們回家洗頭髮,這個假期被稱為“休沐”。
古人洗頭髮是個浩大的工程,劈柴、點火、燒水、洗髮、擦乾、梳理,哪個工序都很費時費力。
那古人洗頭髮用什麼當洗髮水呢?
最常用的是皂莢,俗稱皁角。將泡製過的皁角放在水盆裡加水反覆揉搓,或用硬物砸碎,待水質略微黏稠後將雜質撈出,剩下的液體就是古人的皁角純草本洗髮水了。用這種皁角洗髮液洗髮,去汙、養髮的功能極佳,還有烏髮、固發的功效。
關於木槿葉洗頭髮,還有一個傳說:七夕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織女流下的相思淚水會從鵲橋上飄落下來,落在凡間的木槿樹葉上。所以七夕那天用木槿葉洗頭,就可以得到織女的保佑,未婚的女子就能很快找到如意郎君。
今天,中國南方的一些地方,依然有七夕用木槿葉洗髮的習俗。
古人還有用茶枯洗髮的。茶枯餅通過油茶籽榨油後殘渣壓制而成,雖然看起來很髒,但因其具有殺菌去汙的能力,一直是古人的洗髮佳品。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南方女性還在用茶枯洗髮。
古人還有用草木灰洗頭髮的。草木灰屬於鹼性洗髮劑,可以去油止癢。草木灰中富含碳酸鉀,對油脂有很好的吸附效果,用草木灰洗頭髮可以讓油膩膩的頭髮變得乾淨清爽,非常適合油性發質。
另外,古人還有許多取材容易的洗髮用品,據說先秦時期已經有人開始用淘米水來洗頭髮了,還有用醋洗頭髮的,至今仍被許多人沿用。
-
4 # 阿坦奶茶不加辣
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不會輕易剪頭髮,不加修剪,就要耗時去打理頭髮。
因此,古代公務員每五天就放一次“休沐”假,讓他們回家洗頭。
因為古代洗頭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需要劈柴、點火、燒水、洗髮、擦乾、梳理,每道工序繁瑣。《史記》中記載,周公禮賢下士,洗頭時有人來拜訪,他就包著溼漉漉的頭去接見客人,洗一次頭,需要三次中止,由此可以看出,洗頭在古代是一件繁瑣的事。
洗頭時離不開洗髮水,古人常用的洗頭膏是皂莢,俗稱皁角,用皁角泡製過的水來洗髮,去汙和養髮功能極佳。但有的人不喜歡皁角的味道,於是選擇了和皁角功能相似,但味道清爽的木槿葉來代替。
古人還用茶枯洗髮,它由油茶籽榨油後的殘渣壓制而成,看起來很髒,但去汙能力極強,一直是古代洗髮佳品。
還有用草木灰洗髮的,草木灰含鹼,能夠去油止癢,適合油性發質。
-
5 # 無為74837481
《禮記》裡就有秦漢時期貴族bai士大du夫洗漱的相關描述:日五盥,沐稷而靧樑,櫛用zhi樿櫛,發晞用dao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沐」為洗髮,「稷」則被認為是「取稷粱之潘汁用」,即洗滌穀米、高粱後留下的水。
權貴洗頭都是有人伺候著,拆髮髻、盤髮髻等各種過程,都無需自己動手(封建社會貴族專享特權)。即使是這樣,到了唐宋時期,休沐的時間也改成了十天一次。貴族的洗頭頻率都這麼低,可見平民百姓洗頭的頻率也不會太勤。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除了髮髻的拆裝,還要挑水、生火、晾乾頭髮,冬天洗頭可能還會因為過程耗時太久而染上風寒。所以洗頭是一件耗時耗力且伴隨著經濟風險的大事,頻率自然會低一些。頭髮裡有泥土灰塵再正常不過,有蝨子都不足為奇。
根據歷史記載,在唐代以前,還未大規模的利用皂莢時,古人浣洗衣物、個人清潔使用最為頻繁的是草木灰、淘米水。
草木灰是稻草、秸稈之類火燒之後容易被分解的草木,燃燒後化為灰燼。草木灰可以清洗衣服,也可以洗髮洗澡。一方面其中含有碳酸鉀——溶於水後呈鹼性,可與油脂類反應;另一方面類似活性炭,也有吸附汙物的功效。但草木灰似乎更多被作為輔材,配合皂莢、木槿葉等一起使用。不是直接抹在頭髮上的,需要預先溶於水,攪拌均勻再洗頭。嚴謹得說古人是使用“草木灰水”洗頭髮。
回覆列表
古人男女都留長髮,洗頭和護髮一定都比我們要複雜。在那個洗髮水沒有發明出來的年代,我們的祖先是怎麼洗頭髮,保護頭髮的呢?
大家都知道“沐浴”這個詞。古人稱洗頭髮為“沐”,“浴”是指洗澡,古代的“沐”字也很像一個人在洗頭。
莊周《莊子·天下》中提到“櫛風沐雨”,就是用風梳頭用雨洗頭的意思,形容人經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還有“如沐春風”,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用春風洗頭一般。
古人常洗頭是有原因的,古代無論男女均束髮繫頭巾,容易出汗,堆積皮脂汙垢。加之古代醫療不夠完善,頭皮健康問題諸多,洗頭也就必須要多一些。
主人款待來賓時,來賓可以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才能吃飯,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看來古人宴請賓客時還得提前預備好洗澡水,不然臨時燒水可來不及啊!
古人頭髮長,還要盤各種髮髻。洗頭全過程很麻煩,又沒有辦法吹乾,需要花大量時間完成。於是從漢到唐,“公務員”一直都有個沐浴假,就是每5天專門放假1天回家洗頭洗澡,稱之“休沐”。
普通老百姓當然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在那個沒有雙休、五一、黃金週等各種節假日的年代,大家把僅有的休息時間都用來洗頭洗澡了,感覺好莊重啊
在《禮記 玉藻》裡有提到: “沐稷(jì)而靧(huì)粱,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進禨(jì)進羞,工乃升歌。”就是說洗頭用一種叫稷的穀物煮的水,有鹼性,可以去汙垢,要一邊燒熱一邊洗髮才有效果。
洗頭的時候,去垢用一種比較硬澀的白理木做的梳子;晾乾的時候,要用象牙做的梳子,可以避免傷發。古人取象牙本身就不易,用象牙做成梳子梳頭,可見對頭髮的重視程度了。
等到頭髮幹了,還要眾人一起喝點小酒,吃點乾果小菜,廳堂上還要響起樂工的琴聲和歌聲,彷彿在慶祝一般。
這裡面應用最廣泛流傳至今的就是淘米水。淘米水,古時候稱為“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據《史記·外戚世家》說,漢文帝的皇后竇氏少年時家中貧困,年幼的弟弟被人販子買去,分別時,竇氏向鄰家討來洗米水為他洗頭,寄託深情。當時不論男女,日常所用的洗髮液也就是洗米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