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多了;嚇退於空城(空城計)、丟醜於鬥陣(三伐鬥陣法而敗)、被燒於上方谷、迷惑於減兵增灶、被割麥於隴上、龜縮於渭南、被嚇於木偶。丟盡了曹魏的臉!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智商的確強於司馬懿。但如果你看的全面一點,諸葛亮盡是在戰術上強於司馬懿的戰績,而戰略上是略不如司馬懿的;以關羽“威震華夏”為例,勸曹操聯合東吳,必退關羽的就僅有司馬懿。知道自己戰場戰術不如諸葛亮,採取最有效的“堅守不出”以拖垮諸葛亮,而且是背水為營,是看死了諸葛亮不敢貿然攻擊。“背水為營”在戰略上是不會丟失渭河南岸,令諸葛亮的攻勢縮手縮腳。判斷出諸葛亮必定命不長久等等。都不弱於諸葛。所以,從演義上來說,兩人可說是半斤八兩,諸葛強一點點,強不到哪兒去。
從正史來說,司馬懿是從第四次北伐,才與諸葛亮交手。但之前鬥智有過一次,那是司馬懿打上庸擒獲孟達。諸葛亮雖然判斷出了孟達的危險,卻沒有來得及做任何動作,就被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孟達。令蜀漢失卻了經略中原的最後跳板,而且還令漢中防務加重,時時須提防來自於東面的威脅!這裡司馬懿就比諸葛亮佔優。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正式登場,據《漢晉春秋》記載:“宣王(指司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史稱司馬懿“畏蜀如虎”,這個“蜀”不單指諸葛亮,恐怕也應包括魏延在內。史料很清楚,諸葛亮並沒有親自指揮此戰,僅是派出了魏延等三人“赴拒”。意思就是諸葛亮說:“魏延,你們三人前去抵擋司馬懿,怎麼打是你們的的事。”結果是大獲全勝。所以,此次雖然司馬懿輸了,但是在對陣交戰中的對手是魏延。而不是諸葛亮!如果是諸葛亮親自指揮,就不會提魏延等三人的名字。比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述;“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又比如;“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因為是諸葛亮親自指揮,所以就沒有記述是誰誰射殺了張郃,是誰誰砍殺了王雙。另外,《漢晉春秋》中再有一例記述司馬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這個也是司馬懿僅是派出張郃去攻擊王平,至於怎樣攻擊,那是張郃的事了,司馬懿不管。這些例子足以證明,司馬懿此戰的對手是魏延,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之所以在第五次北伐時不敢出戰,實際上很大的原因是害怕與魏延野戰。因為在這個時候,魏延的勇猛以及他的山地精兵,已經不是曹魏的任何戰將能夠抵擋得了的。這個在《三國演義》中也同樣有描述;司馬懿當時最厲害的戰將就是張郃。而在街亭戰役中,張郃正在率領得勝之兵追趕馬謖,碰到魏延攔截,回頭撒丫子就跑,一氣跑了50多里,新奪的街亭也還給了魏延。直到魏延被司馬懿父子率領大軍吵了魏延後路,才敢回頭與魏延交手,和司馬懿父子一起圍毆魏延。魏延雖然突不出去,張郃三人卻也奈何不了魏延。王平率殘兵一到,就大發神威在重圍中大殺一陣,魏延兩人率一支殘兵,居然殺退了張郃+司馬懿父子的十餘萬大軍。另又在三伐時,張郃率軍進攻散關,碰到魏延又一次撒腿就跑,被魏延打的“死傷無數”而逃。而且,一開始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諸葛亮任由司馬懿選擇“鬥將”、“鬥兵”、“鬥陣法”,證明諸葛亮對魏延有充分的信心勝過張郃,所以孔明敢跟司馬懿“鬥將”。而司馬懿不敢選擇“鬥將”,當然也是知道張郃打不過魏延。諸葛亮當時的第二猛將是姜維,姜維和鄧艾的武力是半斤八兩。而魏延造反時,率馬岱300兵到城下,姜維有楊儀的大軍相助,卻說魏延勇猛,雖然兵少,卻無人能敵而不敢出戰。也就是說;張郃打不過魏延,鄧艾更打不過魏延。從這四點足以證明;即使在《演義》裡,曹魏沒有人是魏延的對手。和正史上此時的魏延差不多,已經在三國中是無敵的存在了。所以說,司馬懿的不敢出戰,大部分原因還是懼怕魏延之勇,而不單是怕諸葛亮!
再有,說諸葛亮兵少,打的司馬懿不敢出戰也是虛無縹緲之說;因為,曹魏雖然兵多於蜀漢,國力強於蜀漢。但是,曹魏除了防蜀漢,還要防東吳,還要防東北(公孫康)。這兩個地方都是寬大正面的,需要的兵力更多。哪怕是守關中、隴西,也是要分散兵力防守各個隘口險要的。但是,進攻一方可以形成錐子,攻擊一點,不及其餘。這也是內戰中共軍雖然兵少,但遊刃有餘。國軍雖然兵多,卻處處見肘的原因。就像一個大皮球,把錐子改成蒲扇,對皮球是沒有傷害力的。但錐子刺其一點,皮球立馬就破的原因。所以,司馬懿能用於直接和諸葛亮對陣的兵力,絕不會多多少,形成不了戰場上的優勢。再加上蜀漢的是山地精兵,在山區作戰騎兵基本上發揮不出來。還有更厲害的是武器的技術差異;蜀漢軍有諸葛亮發明的“連弩”,這個對曹魏騎兵可是致命的威脅。但是,諸葛亮也沒有佔到任何的便宜。儘管這樣,司馬懿敢背水為陣,當然是明欺蜀漢軍只適合於野戰,不善於攻擊。因為二伐時,諸葛亮數萬大軍,用了20餘日,也攻不破郝昭僅有千餘人防守的陳倉!所以,從正史上說;諸葛亮較之於司馬懿,毫無半點優勢。兩人最多是個半斤八兩,說不上誰比誰更聰明!
表面上看,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多了;嚇退於空城(空城計)、丟醜於鬥陣(三伐鬥陣法而敗)、被燒於上方谷、迷惑於減兵增灶、被割麥於隴上、龜縮於渭南、被嚇於木偶。丟盡了曹魏的臉!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智商的確強於司馬懿。但如果你看的全面一點,諸葛亮盡是在戰術上強於司馬懿的戰績,而戰略上是略不如司馬懿的;以關羽“威震華夏”為例,勸曹操聯合東吳,必退關羽的就僅有司馬懿。知道自己戰場戰術不如諸葛亮,採取最有效的“堅守不出”以拖垮諸葛亮,而且是背水為營,是看死了諸葛亮不敢貿然攻擊。“背水為營”在戰略上是不會丟失渭河南岸,令諸葛亮的攻勢縮手縮腳。判斷出諸葛亮必定命不長久等等。都不弱於諸葛。所以,從演義上來說,兩人可說是半斤八兩,諸葛強一點點,強不到哪兒去。
從正史來說,司馬懿是從第四次北伐,才與諸葛亮交手。但之前鬥智有過一次,那是司馬懿打上庸擒獲孟達。諸葛亮雖然判斷出了孟達的危險,卻沒有來得及做任何動作,就被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孟達。令蜀漢失卻了經略中原的最後跳板,而且還令漢中防務加重,時時須提防來自於東面的威脅!這裡司馬懿就比諸葛亮佔優。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正式登場,據《漢晉春秋》記載:“宣王(指司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史稱司馬懿“畏蜀如虎”,這個“蜀”不單指諸葛亮,恐怕也應包括魏延在內。史料很清楚,諸葛亮並沒有親自指揮此戰,僅是派出了魏延等三人“赴拒”。意思就是諸葛亮說:“魏延,你們三人前去抵擋司馬懿,怎麼打是你們的的事。”結果是大獲全勝。所以,此次雖然司馬懿輸了,但是在對陣交戰中的對手是魏延。而不是諸葛亮!如果是諸葛亮親自指揮,就不會提魏延等三人的名字。比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述;“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又比如;“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因為是諸葛亮親自指揮,所以就沒有記述是誰誰射殺了張郃,是誰誰砍殺了王雙。另外,《漢晉春秋》中再有一例記述司馬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這個也是司馬懿僅是派出張郃去攻擊王平,至於怎樣攻擊,那是張郃的事了,司馬懿不管。這些例子足以證明,司馬懿此戰的對手是魏延,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之所以在第五次北伐時不敢出戰,實際上很大的原因是害怕與魏延野戰。因為在這個時候,魏延的勇猛以及他的山地精兵,已經不是曹魏的任何戰將能夠抵擋得了的。這個在《三國演義》中也同樣有描述;司馬懿當時最厲害的戰將就是張郃。而在街亭戰役中,張郃正在率領得勝之兵追趕馬謖,碰到魏延攔截,回頭撒丫子就跑,一氣跑了50多里,新奪的街亭也還給了魏延。直到魏延被司馬懿父子率領大軍吵了魏延後路,才敢回頭與魏延交手,和司馬懿父子一起圍毆魏延。魏延雖然突不出去,張郃三人卻也奈何不了魏延。王平率殘兵一到,就大發神威在重圍中大殺一陣,魏延兩人率一支殘兵,居然殺退了張郃+司馬懿父子的十餘萬大軍。另又在三伐時,張郃率軍進攻散關,碰到魏延又一次撒腿就跑,被魏延打的“死傷無數”而逃。而且,一開始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諸葛亮任由司馬懿選擇“鬥將”、“鬥兵”、“鬥陣法”,證明諸葛亮對魏延有充分的信心勝過張郃,所以孔明敢跟司馬懿“鬥將”。而司馬懿不敢選擇“鬥將”,當然也是知道張郃打不過魏延。諸葛亮當時的第二猛將是姜維,姜維和鄧艾的武力是半斤八兩。而魏延造反時,率馬岱300兵到城下,姜維有楊儀的大軍相助,卻說魏延勇猛,雖然兵少,卻無人能敵而不敢出戰。也就是說;張郃打不過魏延,鄧艾更打不過魏延。從這四點足以證明;即使在《演義》裡,曹魏沒有人是魏延的對手。和正史上此時的魏延差不多,已經在三國中是無敵的存在了。所以說,司馬懿的不敢出戰,大部分原因還是懼怕魏延之勇,而不單是怕諸葛亮!
再有,說諸葛亮兵少,打的司馬懿不敢出戰也是虛無縹緲之說;因為,曹魏雖然兵多於蜀漢,國力強於蜀漢。但是,曹魏除了防蜀漢,還要防東吳,還要防東北(公孫康)。這兩個地方都是寬大正面的,需要的兵力更多。哪怕是守關中、隴西,也是要分散兵力防守各個隘口險要的。但是,進攻一方可以形成錐子,攻擊一點,不及其餘。這也是內戰中共軍雖然兵少,但遊刃有餘。國軍雖然兵多,卻處處見肘的原因。就像一個大皮球,把錐子改成蒲扇,對皮球是沒有傷害力的。但錐子刺其一點,皮球立馬就破的原因。所以,司馬懿能用於直接和諸葛亮對陣的兵力,絕不會多多少,形成不了戰場上的優勢。再加上蜀漢的是山地精兵,在山區作戰騎兵基本上發揮不出來。還有更厲害的是武器的技術差異;蜀漢軍有諸葛亮發明的“連弩”,這個對曹魏騎兵可是致命的威脅。但是,諸葛亮也沒有佔到任何的便宜。儘管這樣,司馬懿敢背水為陣,當然是明欺蜀漢軍只適合於野戰,不善於攻擊。因為二伐時,諸葛亮數萬大軍,用了20餘日,也攻不破郝昭僅有千餘人防守的陳倉!所以,從正史上說;諸葛亮較之於司馬懿,毫無半點優勢。兩人最多是個半斤八兩,說不上誰比誰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