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8年1-11月期間,過會率最低僅為40%,最高則達到了90%。而上半年的稽核率明顯低於下半年,從9月份開始,單月的過會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尤其是11月份,當月10家企業上會,其中9家獲透過,僅一家被否,單月過會率高達90%,為2018年全年最高。
5
回覆列表
  • 1 # 寧波解放南路孫哥

    ipo的透過對於現有存量資金確實有負面影響,但隨著慢慢的大家的投機意識提高,ipo熱度也會慢慢下降,那麼影響力也會逐漸遞減,所以不必過分擔心,能發財的都是膽大心細的人,首先您要有想法,然後再慢慢推敲論證。

    炒股一樣,首先您先要找強勢股,再去想他為什麼會漲起來。然後你擇機進去分一杯羹,僅止而己。股票賺錢很難的,我是賺了很多錢,那是上天給予我的厚愛。希望您拋棄暴富的慾望,簡簡單單,做個開開心心隨性的人。

    碼字挺辛苦對於我這種懶的人的更是,望採納,推薦。

  • 2 # 琅琊榜首張大仙

    其實對於2018年整體來看,IPO的發行量確實比往年少了很多。我們每個人其實能夠感受到前幾年每天都會有3-4個打新股的機會,而2918年則是少了很多,甚至在2018年的下半年開始,每週僅有1-2個!所以對於2018年下半年的IPO提速問題如果對比的是前幾年,那是有明顯下降的,但是如果對比的是前幾個月,那麼是有所提升的,但是提升幅度不大!

    要知道的是2014-2018年的期間裡,我們的A股IPO擴容從2400多家上市公司變為了3600多家上市公司,雖然看上去數量多了,家族人員龐大了,但是總市值卻蒸發了40%多,家底薄了!所以在目前還是這種熊市末期的區域裡,投資者的信心依然是一個嚴重的修復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雪上加霜!我認為IPO的擴容速度需要緩一緩,甚至可以停一停,只有等待股市走出了熊市陰霾,讓投資者的信心徹底恢復了,你在慢慢開閘也不遲,總是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

  • 3 # 血汗河馬

    市場已經弱不禁風,稍微有點壓力大盤就會狂跌,在這時,監管層還是不斷的IPO,你說是這是管理市場的正確方式,那是在嘲笑民眾的智商。

  • 4 # 風生焱起

    IPO的問題始終還是A股市場上廣大投資者的一大心病,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A股IPO透過率只有50%左右,曾讓廣大股民投資者拍手叫好,可是今年下半年以來IPO透過率的確在不斷提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從下半年股市加速下跌直觀體現,不能說兩者直接相關,但是起碼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關係,IPO透過率悄然提升,打擊了市場本來就低迷的信心。

    在11月更是出現了只否決1家,要不是最後一週上會否決了一家更是11月將現100%過會率的一幕,當月過會率90%。出現這一幕的背後,從過會的企業來看,也談不上有多優秀,主要還是實體經濟如今現融資難,證監會想要貫徹加大資本市場對實體企業扶持的號召,爭取為更多的企業贏得IPO上市的扶持。

    不過這建立在“犧牲”A股市場投資者的利益身上,顯得A股真的很不幸,過度重視為實體經濟融資輸血的功能,卻忽視投資增值的功能,讓投資者失望。而投資者失望之後,用腳投票離場,市場人氣冷清,場外機構和投資者見此一幕也是謹慎觀望為主,A股市場也只能低迷執行,而A股低迷執行,IPO也只能繼續低速核發,這是一個死迴圈。

  • 5 # 蘭渚山人

    股票市場發行的行政稽核體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從很高的過會率,到很低的過會率,再到很高的過會率,讓投資者匪夷所思。理論上,所有擬上市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條件,經過專業中介機構的篩選、當地證監局的輔導,都是絕對符合上市條件的,券商、律師、會計師、地方證監局這麼多的專業人士精心把關,對於擬上市公司歷史沿革、財務報表、資訊披露、行業地位都作了全過程的公開披露,發審委進行形式稽核或實質性稽核沒有多大意義。因此科創板放開上市條件、採取備案制、把職責與權力更多賦予中介機構與交易所才是正確的做法。

  • 6 # 壹號股權

    提升股權融資比例,推動註冊制是國家戰略

    為什麼劉主席上任後,極力推動新股發行,在今年如此弱勢的行情下依然沒有停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1、過去經濟的發展依靠的是重工業化和基建投資,這種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已經達到了極限,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產能過剩,槓桿率過高,政府負債過高,解決的方法是供給側改革,去產能,降槓桿,降負債,這是過去三年在做的事情。

    這種發展模式從金融的角度來講是債務驅動經濟的發展模式,銀行成了經濟發展的核心,承擔了經濟發展的金融重任,產能的過剩,和高負債,對銀行的壞賬率帶來很大影響,積累了系統性金融風險,這種債務驅動的金融模式是很難持續下去了,那麼解決方法是什麼?

    2、解決方法就是股權驅動金融模式,未來產業轉型升級,新技術和新經濟帶動產業發展,依靠的是技術創新和科技創新,這是解決產能過剩最根本的解藥,舊動力萎縮,新動力要上馬。而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是不可能依靠債權實現的,只能依靠股權資本來推動,所以科技創新需要股權資本來實現,同時也解決了依靠債務驅動經濟的金融模式。

    在股權發展經濟的戰略下,新股發行不停止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先透過新股發行,大量企業上市,造成擴容,擠掉高估值的泡沫,最後再推出註冊制,造成既成事實,一氣呵成。

    未來的股市投資邏輯會完全變化,你要如何去適應新的環境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賈躍亭是“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