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鵬人文

    題設是有問題的,並不是所有的百種人都高大。

    從最新統計的全球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來看,排在前列的基本上是歐美的國家。當代歐美人中身高最高的國家是荷蘭。荷蘭人不但男人達185.5cm,女人的身高也達到172cm。其次是德國、奧地利、瑞典、挪威等國家,平均身高均超過180cm,英中國人平均身高為178cm,法中國人平均身高略矮,約為176cm。俄中國人平均身高為175cm,美中國人的平均身高也是175cm。美中國人平均身高之所以低,主要是因為有色人種拉低了平均值。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國家平均身高又略矮,分別在173-175cm之間。

    需要說明的是,歐洲人也不是自古以來就很高大,筆者查閱過一些資料,在1819年至1826年期間,法國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在165cm-168cm之間。在1875年,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的居民平均身高為165cm。1880-1882年期間,比利時地區的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在165.5cm。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在近代之前,歐洲人的平均身高遠沒有現在這麼高,根據與現在身高的對比,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歐洲人的平均身高大概提高了15cm。

    那麼為什麼北歐的人普遍要高大一些呢?

    核心就在於人類眾多的基因派系中有三大系高個基因,分別是E3b、R1B和I系,只要其父系血統中有著三大系基因,其後代大概率高個。

    E3B是非洲基因,其體貌特徵就是身體細長。黑人球員腿長、臂展長,大都源於此。但是不是所有的黑人都以此為標誌性基因,像生活在非洲南部的A系“科伊桑人”與“布須曼人”,安達曼群島的D系矮黑人,都是身高偏矮小的民族。

    R1B是西歐基因,其源頭來自於中亞遊牧民族,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稍微說點新奇的,德國父系基因圖譜中,R1B佔比遠小於俄羅斯人,也就是說,更接近純粹雅利安血統的實際上是斯拉夫人。此外,日耳曼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例如普魯士人)是斯拉夫人的後裔。

    I系是北歐基因,其父系源頭為克羅馬農人。這支人群演化的很完美,根據出土遺骸,克羅馬農人的男性多在180CM,女性約167CM。要知道,歐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超過170CM的時候,距今還不到200年,而在3.5萬年前,克人就已經如此高大了。

    不僅如此,克羅馬農人進入歐洲後,與當地土著尼安德特人發生了基因交流。尼安德特人又稱“穴居人”,成人身高在1.5-1.6米左右,根據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徵,他們的骨骼粗壯且肌肉發達,屬於矮壯的一種人。

    因為尼人長期生活在寒冷地區,所以他們進化出了脂肪轉化率高這一特徵。通俗點說就是在吃同樣熱量食物的情況下,他們容易發胖,而脂肪層厚,就意味著比較抗凍。但是有趣的是,在現在的所有的人類中,只有北部歐洲人繼承了尼人的這一特性,很多非歐洲白種人(地中海人群、印度雅利安人)、黃種人體內都有尼人的基因,卻沒有體現出這一特性。這對後來的人種形成以及黃白人種之間的差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所以,西歐、北歐人的血統中有大量的I系(克羅馬農人)基因,還有R1B西歐基因,同時還具備了尼安德特人脂肪轉化率高的特性,導致他們在攝入同樣熱量食物的情況下,可以迅速又高又壯,這就是不同人種導致的差異。

    同時,印度、南歐、中東等地區的白人,並沒有以上優勢,所以他們的身高特徵並不明顯。

    那麼為什麼東西方之間的身高也有差距呢?

    先來看下中國的一些古人的身高。

    經過考古發掘和測量計算,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在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中,測算出成年男子最矮的是1.5米,最高的有1.85米,平均身高是1.65米。在廣東佛山河宕遺址中,成年女性最矮的是1.47米,最高的才1.59米,北京門頭溝東湖村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名身高1.65米的成年女性。在廣東河宕新石器遺址中的男女性身高為1.65 米和1.53米,福建曇石山新石器遺址中的男性身高是1.63米,

    再向前推到封建社會早期,也就是東周至秦漢這段時間。長沙出土過戰國時代的一男性,骨架長1.58米;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漢男性,身長為1.63米;在山西渾源縣畢村西漢墓中出土的男性,身長卻達到了1.84米。而到了明清時期,出土男性平均身高在1.67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在1.53米左右。到了清末,通過一些現存的黑白照片,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時候的東西方身高已經拉開了差距。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5年中國成人平均身高,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7.1cm,女性平均身高為155.8cm。由此可見,中國的古人的身高與現代人相差不大。而且中國古人與近代之前的歐洲人相比,身高差距也不大。那麼問題來了,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是什麼原因讓歐洲人迅速長高,與世界其他地區在身高上拉開了距離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文字,引自著名歷史學者張巨集傑寫的《飢餓的盛世》。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中國人對這個神祕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中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中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14世紀,歐洲人並不比中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並不算高,一大塊麵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歐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18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僱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乳酪、少量的啤酒、醃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晚飯是麵包和乳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乳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而乾隆年間的中中國人吃的是什麼呢?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還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的情況十分普遍。”

    看完這段,想必大家就知道答案了。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進步,使歐洲的普通居民的食物營養攝取量上要遠高於同期清朝的居民,使得歐洲人的身體素質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反觀東方,從清朝末年到解放前,中國地區常年戰亂,不是外敵入侵就是軍閥混戰,後來還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大部分中國人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從現存的抗戰時期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大部分國民黨士兵身材矮小,骨瘦如柴。就這樣,此消彼長,在古代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東西方人群的身高差距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被迅速被拉開。

    不過,這種情況在近年迅速改觀,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的身高也迅速增高,相信很多讀者也應該深有體會。相信再過幾十年,中國的平均身高會達到歐洲南部人群的水平,但是由於基因的問題,要想達到北歐居民的平均身高,基本是不可能的。

    講完這些,一些邏輯思維比較縝密、歷史知識較多的讀者可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與中國同為黃種人的日本,他們在近代很早就完成了工業革命,營養條件也不錯,為什麼他們身高沒有達到歐洲人的水準呢?

    這裡我解釋一下,日本人的情況是不大一樣的。雖然日本人相貌與東亞其他人群相差不大(仔細觀察還是很大的),但日本人的基因構成與東亞其他地區的黃種人是有所差別的。先來看一下日本人的父系基因組成,C-M130(棕種人基因)佔比8.5%,D-YAP(矮黑人)佔比 34.7%,O-M175(黃種人基因)佔比 54.2%。可以看到,在日本人父系血統中,有4成多是矮黑人的基因,而原始黃種人父系基因O的佔比卻是在東亞國家中是最低的。矮黑人的身高普遍很矮,所以代代遺傳後,使得日本人的身高較東亞其他國家顯得更矮。根據2014年日本勞動省統計顯示,日本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3cm,成年女性平均身高154.2cm。可以看出,在基因對身高不利情況下,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與中國基本差不多,也算是不錯的成績了。

  • 2 # 史論縱橫

    戰爭可以分為冷兵器時期和熱兵器時期,正常來說,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士兵擁有強壯的體型對戰爭肯定是有利的,然而也不盡是如此。

    以人種的強壯程度來說,白種人的確比黃種人更高大更強壯,但是在中世紀時期,蒙古人曾經吊打歐洲,而十字軍東征最後也被中亞人打了回去,這兩場大規模戰爭的歷史經驗,都在告訴我們,強壯的體型並非是戰爭的絕對優勢。

    實際上,黃種人雖然體型不如白種人強壯,但是並不表示體能就差多少,在電影《敢死隊》中,李連杰飾演的“東方小個子”在極限輸出的時候並不輸於那些“西方大塊頭”。

    在近現代軍事戰鬥中,體型也不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鴉片戰爭是中西近代第一場對打,就實際結果來說是東方慘敗,但是這場戰役並非勝在士兵上,而是堅船利炮,歐洲人利用強大的火炮完全碾壓了亞洲。

    當時東方整體不如西方,也主要是工業帶來的差異,真要是拼體型,拼近戰,西方人還真就未必是對手,在有了洋槍洋炮後,西方採取排槍戰術,躲在後方與清軍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雖然蒙古騎兵未能突破英法聯軍的槍陣,但是也展現出亞洲士兵還是能打的。

    現在很多軍迷喜歡根據二戰時期各國的軍事實力進行排名,通常情況下,美德蘇被認為超一線國家,而日本從來都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國家。

    其實如果日本軍人無論是單兵素質,還是軍隊紀律都要高於西方國家,只不過還是吃了“堅船利炮”不如西方的虧。

    以太平洋戰爭為例,假如美日裝備在一個等級,美國還真就未必是日本的對手,當然,說日本人強大,對於很多人是無法接受的,看過了太多抗日神劇的中國人,印象中日本鬼子就是那種被手一撕就成倆的樣子。

    我們不能因為當時打不過它就是否定它,這是自負的表現,實際上我們應該對此進行正視,畢竟日本軍人代表了二戰時期亞洲最能打的水平。

    為什麼說日本兵最能打呢?從單兵素質來說,是綜合了一個士兵的各種能力,通常來說,受過嚴格訓練,體能夠用,聽從指揮,遵守紀律,作戰勇敢都是加分項,在這方面,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做的還是不錯的。

    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讓日本十分注重軍事教育,日本士兵大部分都受過一定的教育,並且經受嚴格的訓練,從日本的《步兵操典》也可以看出日本士兵的訓練程度。

    抗戰初期,日本士兵基本都需要經過10個月的訓練,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士兵,相比之下,當時中國的士兵大多都是強徵入伍,拿槍就上了戰場,在戰鬥力上根本無法與日本士兵相抗衡。即使是黃埔軍校培養的軍官,都只有半年的訓練時間,可見,我們的軍官還不如人家的士兵訓練得久。

    抗戰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曾經評價日本士兵時說“日本陸軍訓練之精,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

    當然,日本士兵最可怕的地方還是在勇敢上,二戰的日本兵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不怕死的,只要不怕死,那就是無敵了。

    在《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爭》等美國拍攝的影視劇中,我們都能夠看到日本士兵的戰鬥意志,深受武士道精影響的日本軍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往往能夠展現出強大的意志力。

    所謂的單兵素質也就不過這三樣,充分的軍事訓練,能夠服從上級指揮,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不怕死。

    綜合這些內容,可以說,體型在戰爭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近現代戰爭中,體型過大,反而容易成為打擊目標,無論是打槍還是拼刺刀,體型過大,都意味著暴露。

  • 3 # 冷靜如風596

    首先,能長期霸佔北緯30到40度線左右,宜居環境的文明,都是綜合素質最高的。不管是耐熱耐寒和文明水平深度,綜合身體素質。

    物質不豐腴就成了當年小日本1米5。物質豐腴定理,過頭人懶就成了傻大個。維京海盜。蒙古高原零下四五十度。大興安嶺滿族零下四十度。青藏高原耐氧基因。這才是流弊的人種。然並卵。主要搶不到好地方。搶了也呆不久。

    熱帶是散熱。吃多了也消不去。寒帶是長肉抗寒。畢竟空氣是要加熱到37度的。好比歐洲能在地中海度假誰到芬蘭凍著住,去非洲晒著睡。

    東方文明是唯一有從原始人到文明曙光記憶的文明,燧人氏有巢氏倉頡神農。其他都是搞不清的都是神說的。

    身體素質和本地出產。肉食比例。飲食習慣。環境氣候消耗。文明水平。鍛鍊,意志,信念自信都有關。冷兵器時都搶不到宜居環境。一陣強弓硬弩就沒了。何況拿槍。用導彈飛機時代。智商才是硬傷。歐洲文明幹了那麼多年。也就搶了個宜居的美國出來。好過了後還尿不到一塊。我們北緯30度線左右,霸了五千年。好比比追兔子。誰也比不過黑哥。有用嗎。

  • 4 # 瘋狗的輕武

    其他方面算了,畢竟對冷兵器/航海、航天啥的部署,就拿輕武器。

    黃種人體格和力量上確實和白種人比有劣勢(飲食成分也很關鍵),因此同一型別的輕武器一般都會從尺寸,後坐等方面稍微小於白人的。

    例子顯而易見,清末,清政府滿世界買洋槍洋炮,毛瑟家的Gew98這種好東西清政府怎麼能錯過?

    於是清政府在1900年前後引進不少。

    由於GEW98使用的是7.92*57毛瑟彈

    因此雖然彈道以及殺傷在當時都算不錯,但是清政府覺得G98後坐力太大不適合身體羸弱的清兵。於是清政府就要求毛瑟公司把G98口徑減小到了6.8mm以減小後坐力。讓其更適應亞洲提醒,因此將7.92毛瑟彈縮口,除了6.8mm毛瑟彈。

    咱們把他叫做“元年式步槍”

    而同一時期日本在設計自己的無煙藥步槍時,也考慮到了日本兵身材矮小(日本人自打某個沙雕天皇之後,崇尚素食,蛋白質射入很少,身材更矮小)。於是有阪成章在設計三零式步槍時將子彈口徑定在了6.5mm,而殼長也是較短的50mm。

    當時以7.92*57為代表的一票全威力彈動能都是在三千五到四千焦耳左右,而6.5*50mmSR有阪彈動能才2500焦耳。

    縱觀無煙火藥彈時期乃至一二戰參戰國裡頭6.5*50mmSR有阪彈也是最弱雞的一個(右1)

    但6.5mm有阪彈的嬌小也成就了三八大蓋後坐力柔和的特點。

    而二戰後日本人成為了美中國人的狗腿子,自慰隊手裡的64式戰鬥步槍表面上用的是7.62*51北約標準彈

    但是實際上日本人怕自慰隊營養不良hold不住7.62*51NATO的後坐力,因此日本人的7.62*51步槍彈都是減裝藥的弱雞版本。

    所以,光從輕武器這塊去說,亞洲人的體格因為長期的農耕文明,蛋白質攝取不足,所以導致體格上比白人差了一圈。因此在抵抗後坐力方面天生有劣勢,但是黃種人比歐洲人更早進入社會協同,換句話來說就是思維方式更具有社會屬性,而人類和動物的差異就在於社會協同,因此黃種人的腦容量和智力是略優於白種人。反應速度、應急對應能力上較強,往往也更具備為了群體的自我犧牲精神。如果說在同等技術條件下,黃種人的戰爭潛力是大於白種人,畢竟腦子是個好東西。

  • 5 # 舊史風

    單打獨鬥不用武器的話,身大力不虧的人的確實具有很強的優勢,但是個子小的就一定敗嗎?未必吧!

    1950年的北韓戰爭,中方在武器不足的情況下,曾經多次使用肉搏的方式將聯合國軍打的大敗。

    其中以美國大兵為例,身高體壯的人不在少數,而中方誌願軍大多營養不良,戰爭時期由於後勤補給困難,一直存在嚴重的斷糧狀態。

    當兩軍面對面肉搏之時,總是美軍先架不住肉搏潰敗。

    美國大兵看著這些營養不良,破衣爛衫的中國軍人,不要命的衝來,或對掐,或撕咬,或抱住美國大兵直接滾下山崖同歸於盡時,那時候的美軍一定會覺的還是使用武器打仗比較好,肉搏真的挺嚇人的。

    就算體格高大的人,在生死肉搏之時,也並不能完全佔據壓倒性優勢,畢竟人體致命的要害挺多,個矮瘦弱的人打上一拳,踢上一腳,也是夠身高體大的人受的了。

    如果雙方都用冷兵器,則身高體大可以算作一個優勢,但是這個優勢也不是那麼明顯。

    因為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有很多條件。

    首先,我們知道的是,體力相對於國力的話,還是國力最為重要,兩國相爭,國力強者永遠處在上風。

    我們暫且不論古代白種人是否真的比黃種人強壯,就論他比黃種人強,作戰時真的對作戰影響很大嗎?未必吧。

    一,後勤是維持一支部隊戰鬥力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前面我們說了戰爭時期,國力的重要性,這裡作一點補充,打仗打的是什麼?是錢糧,身體高大的軍隊,也不能餓著肚子打仗。

    所以決定戰爭勝負還有一條重要因素,就是後勤。

    官渡之戰時,袁紹實力雄厚,卻敗給曹操,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袁紹的糧草在烏巢被燒的一乾二淨,袁紹的部隊沒有糧食補給,失敗是必然的,所以兩軍對陣,陣前還能挖個壕溝,建個堡壘對峙,但是後勤被打殘了,就算是白種人體格高大,也必然一敗塗地。

    二,戰爭是集體性的,用萬人如一人才能爆發出最強大的戰鬥力

    軍隊的戰鬥力首先並不取決身高體胖,而是取決於是否令行禁止!

    軍紀嚴明,號令統一,用萬人如一人,擂鼓前進,鳴金退兵,無一人驚慌,面對任何強敵不懼,在加上一位得力指揮官和一群出謀劃策的智囊團,則是不是身高體大,已經不重要了,這就是一支強軍。

    個子矮小的川軍創造中國軍事神話一樣。

    廣西的狼兵同樣個子不高,卻能在歷史各個時期打下赫赫戰功一樣。

    更何況古代白人並不高大,只是近代他們掠奪財富巨大,營養太好,才越來越高大,顯得白人特別孔武有力,其實曾經矮到被稱為倭人的日本人,如今隨著營養加強,也開始高大起來,中國的新一代青年也同樣高大起來,這沒什麼,影響戰鬥力的永遠是國力和意志力。

  • 6 # 寶劍鋒

    就平均而言,黃種人沒有歐洲白種人高大強壯是對的,這是人種上的差異,黃種人屬於蒙古人種,白種人屬於歐羅巴人種。

    至於人種之間的差異對軍事作戰會產生什麼影響,我想,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智力方面的差異導致學習能力的不同

    不同人種間智力方面的差異肯定是有的,但是這種差異並不會大,人種間這個方面差異對戰爭的影響主要在學習戰爭的能力方面。白種人和黃種人伯仲之間,差距不大。

    2 靈活型與力量型

    白種人平均而言,體型高大強壯,力氣大,但是靈活性就會差些。黃種人正好相反,雖然力氣不如白種人,但是靈活性好,很難說哪個更好。關鍵在於如何揚長避短,克敵制勝。

    3 中彈概率

    在現代戰爭中,從概率上講,白種人由於平均體型高大,其中彈概率更高。黃種人由於靈活且體型較小,中彈概率更低些。這是黃種人的優勢。

    因此,影響戰爭的主要因素是軍事裝備和人,以及戰爭的正義性等,人種間的差異對整個戰爭的影響不大。

  • 7 # 傲嬌的獅子座帝王蟹

    這是對於戰爭的思想決定的。

    東方人大量採用是殲滅戰,需要戰鬥至最後一個人,或者是消滅最後一個人。

    而西方人往往採取的是擊潰戰,既重要目標易手便會停止戰鬥。

    戰爭思想導致戰術的制定會有很大的不同。

    東方人的戰術往往是圍繞著儘可能創造更多的殲滅敵人的思想來制定的,說好了就是準備去殺人,或者準備去死的,從而決定了戰略部署與戰鬥意志。

    西方人人口基數一直處於弱勢狀態,尤其歐洲幾個帝國啊國家說白了都是親戚,搶個地盤殺人太多沒辦法短期恢復生機,往往點到為止。我要的也佔到了,我也不為難你,快跑吧,再不跑你就會發現其實我也很虛的。所以西方人的戰略戰術往往都圍繞一個目標點來制定的,所以對於他們而言撤退後反攻是很正常的事情。

    近代中西方在互相學習,西方學習中國的戰略思想,東方學習西方的班排戰術。

    本人觀點來自:中蒙日對西方的戰爭,英法戰爭,一二戰歐洲戰場,歷史上蒙古/匈奴西侵,東西衝突/戰爭為非對等條件戰爭不予討論。但早期東南亞與太平洋的日本在裝備接近西方裝備的情況下完全是壓制西方的,還有北韓戰爭的中國,完全可以和戰勝德日兩國的美國硬碰硬,讓聯合國軍吃一肚子灰。撇開裝備因素,戰鬥思想的決定性可以體現。

  • 8 # 近衛步兵師

    首先黃種人對白種人的所謂身體素質劣勢不是先天的,無非營養條件,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而已。一個明顯的證據就是,許多青少年時代在西方長期生活的亞裔,無論身高還是健美方面和所謂身材健美的高個子白種人沒有明顯差別。

    在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大部分青少年對體育鍛煉並不重視,對系統且科學地進行增肌訓練不瞭解,更談不上興趣。

    而且近些年來,大部分女性抱有肌肉發達=頭腦簡單,噁心之類的刻板印象。她們更青睞喜歡唱,跳,RAP的那種“豆芽菜”體型+陰柔的男性,這也影響了亞洲男性的健身熱情。

    第二,關於體能身高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後,人體的體能優勢對作戰的影響越來越小。原因很簡單,冷兵器靠生物能(人的體力)發揮威力,熱兵器依靠化學能(火藥)發揮威力。

    冷兵器時代,高大強壯的人能穿上更厚實的盔甲,揮動更強大的近戰兵器,拉開更強勁的弓弩。而到了火槍時代,能端起槍的人,扣動扳機,再高再壯也照樣被打倒。

    有人可能要提問,是不是在拼刺刀的時候,身體素質有優勢的人會佔優勢,這個優勢依然存在,但是對於普及了自動步槍,手榴彈,手槍的軍隊來說,拼刺刀的機會微乎其微,且很難左右戰局,所以這種優勢對作戰也沒多大影響。

    還有一個越戰時代的說法,說美軍使用各種輕武器如魚得水,而越南士兵個子矮,力氣小,若是拿起繳獲的M-14步槍,隨便開兩槍都拿不穩槍。

    然而,美式M-14步槍使用7.62 × 51毫米(.308寸)子彈,與二戰以及之前的子彈相比,尺寸略小,後坐力也降低。考慮到北越和南越大量使用二戰時代的武器,比如採用全威力步槍子彈的蘇制莫辛納甘步槍,美式M1半自動步槍,美式勃朗寧輕機槍,豈不是更無法開槍了?

    所以說,這可能是個戰地笑話而已,如果越南士兵真的難以操縱M-14步槍,最大的原因恐怕是缺乏相應的訓練而已。

    如果硬要說有什麼確實的影響,那就是美式M1系列主戰坦克沒有配備自動裝彈機,美國軍隊採用強壯的裝填手來解決射速的問題,被軍迷戲稱為用黑叔叔式人形裝彈機比較便宜。

    如果某支亞洲軍隊裝備M1坦克,那就要吃苦頭了。

    不過世界其它地區的主戰坦克大多有自動裝彈機,美軍在這方面,屬於自己加戲了。

  • 9 # 優己

    影響不是沒有,但是隻能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種人體格更高大健壯,這使得他們的負重力會相對高得多,他們可以揹負更多的武器彈藥,可以持用更重型的武器。一名士兵隨身所攜帶的武器彈藥自己日常使用的生活物品總重都超過40~60斤,揹負這麼重的物品對於身高1.8~2米體重160~200斤的歐洲白人士兵來說相對就比較沒那麼重;而對於身高平均只有1.7~1.8米體重100~140斤的亞洲黃種人士兵來說則相對比較重了。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亞洲士兵很少穿防彈衣,就是因為太重了穿著不便。

    不過呢,黃種人雖然體格沒有白種人壯實,但是在身體靈活程度上卻優於白種人。由於自身體重輕體格小,這使得他們負荷會小得多,活動會更靈活,這使得在山地作戰或者叢林作戰當中黃種人會有優勢。比如阿富汗戰場上,英中國人(損兵2.2萬)、蘇聯人(損兵1.1萬)、美中國人(損兵2600目前)先後折戟而歸。

    其次,黃種人的耐痛能力會優於白種人。人類一旦受傷之後力量衰減會非常大(只有貓科跟犬科動物會因傷便傷),而同樣衰減那麼多的情況下對白種人士兵影響越多。所以呢,雙方近戰肉搏的情況下空手白種人勝,拼刺刀則大多黃種人勝。

  • 10 #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在世界三大人種中,黃種人的身體素質是最差的,在現在的國家中,歐美國家的身高普遍高於黃種人,那麼在戰場上相遇白種人有優勢嗎?

    優勢的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人的身材是非常矮小的,美中國人的身材是很高大的,在美國攻打日本的時候曾經發生過白刃戰,當時日本想利用自己優良的拼刺刀技術在心理上擊潰美軍。當日本兵和美軍發生白刃戰時,日本兵發現雖然美軍不擅長白刃戰,但是一場白刃戰下來日本兵傷亡比美軍高,這主要原因就是美軍的體型優勢。美軍擁有高大的身材和比較大的力氣,高大的身材就說明美軍的雙臂比日本兵更長,巨大的實力碾壓讓日本兵放棄了和美軍拼刺刀的想法。

    劣勢的一面

    身材高大並不是決定戰爭因素的走向,一般而言,決定戰爭勝負的是軍隊的信仰、訓練等。意志的堅定是軍隊勝利的關鍵因素,尤其是現在戰爭中,打仗基本上是靠先進的武器,人海戰術時代早已成為歷史,在這裡已經體現不出身高的價值。而且,身體體型越大受到子彈命中的概率越大,因此體型大反而沒有什麼好處。

  • 11 # 軼栢

    歷史上,黃種人多次打敗白種人,各色種族,體能比任何人都強,劉翔不就打破世界紀錄了,黃種人的智慧,高度統一的意志,永不畏懼的精神,

  • 12 # 雲誰之思29945905

    一看你就沒打過架,也沒見過真的打架!打架靠的是快準狠,尤其是拿武器的情況下,一兩下就失去還手能力了!這就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道理!你多去夜店和KTV轉轉會看到的——真正的打架,不是拉拉扯扯,你一拳,我一腳,更不是抱著摔跤。就是一棍,一刀,一瓶的事,敏捷性絕對大於體力。

  • 13 # 使用者593975739959

    早已不是冷兵器時代了,身高馬大不是長處!現代戰爭比的不是近身肉搏,而是武器!一頓導彈,然後士兵負責插個旗子,完活!

  • 14 # 世事無常人生短

    戰爭跟斗毆是有巨大的區別的,街頭鬥毆拼的是體力技巧,戰爭拼的是綜合素質,除了國家有巨大的財力做支撐還有就是武器精良跟士兵的訓練有素。

    在任何時代士兵的素質都是最重要的,黃種人有天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白種人就差點,白種人惡劣條件下就會牢騷滿腹黑人更不用說。黃種人可以一夜行軍幾十公里,可以不睡覺修築工事。可以一天吃很少的東西做很多的工作。而黑人根本不可能上甘嶺要是黑人在那裡早就出去投降了。阿拉伯人人高馬大的但是就是懶,據說中東戰爭時候讓士兵埋地雷士兵都懶得挖個坑直接放到路上。

    再一個很多人覺得我們身體不如白種人黑種人,但是那種差距很小。珍寶島衝突的時候剛開始誰也不打第一槍,據說當時我們跟蘇聯徒手搏鬥打不過人家接著從別的部隊調了幾個散打高手打贏了,緊接著蘇聯又召集了幾個拳擊高手去我們又打不過了,然後部隊領導想出了拿木棍格鬥,蘇聯人也用木棍這下打不過我們了。可見人高馬大的俄羅斯人用冷兵器也不是我們的對手。

    再一個以前的歐洲人並不高,是他們社會進步大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才比我們身材大了,中國的現在年輕孩子生活質量好了身高也就提上來了。歐洲除了北歐身材高南邊的義大利平均身高不如我們北方人高。現在山東人二十幾歲以下的平均176已經超過大多數歐美國家了。至於黑人說實話非洲的黑人並不高,我們看到的人高馬大的黑人基本都是在發達國家生活的黑人。

    說了這麼多還是那句話戰爭要的是整體的協調士兵嚴格遵守紀律,關鍵時刻拼的是意志跟耐力。人高馬大但是自由散漫的軍隊碰到我們紀律嚴格的直接沒法比。

  • 15 # 王成虎10

    軍人可不是看體型,而是看耐力。美中國人耐力是很差的。毆美人進化不完全,耐力都很差。而黃種人身體素質是最適合當兵的。不僅耐力好,而且心裡承受能力還強。一戰.二戰西方國家的士兵都是吸著毒品去打仗,現在美中國人也是。所以西方毒品氾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求學期間有人已經創業成功,而自己還前程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