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rSanQ
-
2 # 泛海藍
先講幾個生活中的案例:
晚上把燈關掉瞬間,眼前一片漆黑,但是過一會,又可以在黑暗中辨認出傢俱了;
夏天傍晚洗澡的時候,總會把冷水先拍一拍胸口,先涼一會,再洗澡;
這就是適應性偏見,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經常發生,人們就會習慣。
如果突然一聲巨響,人會被嚇到,但是聲音是有規律或者一直在響,就不會受到驚嚇。當你家小孩偶爾一次考試不及格,你會很惱火,很著急,但是如果持續一段時間的不及格,那麼下次的不及格給你帶來的感受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三種難以適應的東西
極端的東西:100平方的房子和120平方的房子區別不大,但是100平方和20平方有區別;
人際比較:你開了賓士車,朋友開著雪佛蘭,你可能挺開心的,但是同學會的時候,你同學開著蘭博基尼法拉利了,你也許就不再因為擁有它而開心了;
變化的東西:大部分人離婚是因為性格不合,從來沒怎麼聽說離婚是因為太醜;人對於不變的相貌,適應性強,對於飄忽不定的脾氣,就沒那麼強的適應性了;
不容易產生適應性的東西有:音樂會,旅遊,籃球,運動,個人愛好等; 如果有一天讓你有兩個選擇,把你三口之家的100平米的房子擴大到120平米,另一種是今後十年,每年讓你們一家三口去國外旅遊一次,假設兩個的費用是一樣的,你怎麼選? 建議你選擇後者,因為你對前者的適應性會很強,你馬上就會覺得增加面積只是一時開心,一年後甚至忘了這件事情了;而每年的旅遊可以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開心;
-
3 # 第一心理
可以認為,適應性偏見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我們先分享一則故事,幫助你理解。街道上有一個乞丐,好心人A路過的時候給了乞丐10塊錢,從那以後,好心人A每次路過都會給乞丐10塊錢。有一天,A路過的時候沒有給錢,結果,乞丐很生氣,指責A道,你為什麼不給我10塊錢,A解釋說我的妻子生病住院了,我趕時間。其實,這個事件中涉及了一個心理學概念——適應性偏見。
適應性偏見是一種慣性變化心理,是以時間為轉移的。通俗來講就是一個人喜好、興趣和對事物的態度會隨著擁有的時間而發生態度的變化。
正如上面的例子,乞丐每天從A那裡得到10塊錢,時間久了,他會覺得習以為常,不再認為這是件好事了。還有一種情況是,人在難受、痛苦的環境中待得久了,也會感覺習以為常,不再覺得苦痛難當,這也屬於適應性偏見。
很多時候,我們會大大低估身邊的人的適應能力。一方面,適應性偏見讓我們忽略了身邊的美好,另一方面,也束縛了我們的手腳,讓我們原地踏步,缺失了對事件的激情和新體驗。就個體而言,這種偏見還會阻礙人體產生更多的安律酮,減少一個人的幸福體驗。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打破常規,完成情緒和情感的轉移,即喜新厭舊。在很多人看來,喜新厭舊是一個貶義詞,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喜新厭舊可以完成情感的轉移。
個體心理學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卑感”,這種感覺雖然被定義為一個負面詞彙,但是,它同樣具有實際意義。比如,它能夠激發人的想象能力,鼓動人們試圖透過改變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卑感。由此看來,適度的自卑能夠讓人追求更多的美好事物,改善當下不利的環境因素,不斷地調適和修正自己,以求達到一種心理補償。
這種心理補償是不間斷的,一旦在一定時段和環境下停止的話,人們就會感覺心理飢渴,這樣,就會不斷的透支自己心理和實際物質能力的儲備,而透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枯竭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瓶頸期。
“喜新厭舊“恰恰給這種心理補償提供了一個更新的環境平臺,在不斷的接受新事物的刺激後,人的內在反應就會反生變化,心理補償也會有更多契機得到催化與實現。
人的天性是追求優越的,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出生那一刻起就有追求優越的行動了,比如,用哭聲來吸引關注,贏得吃喝、傳遞各種本能訊息。漸漸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追求優越感也會隨之發展,尋求關注能力也增長了。
而喜新厭舊的心理狀態能夠讓人們獲得更多的追求優越的空間和可能性,比如,一個人原本只能在一種興趣愛好上面專注,隨著對舊事物的厭煩,他會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轉移到了另一個領域,而在這個新領域中,人追求優越感的本性又會迸發,繼而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打破適應性偏見,做一個喜新厭舊的人,可以拓寬我們的專注領域,實現自我價值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回覆列表
個人理解是:人的適應性很強,且不容易改變,由此形成所謂的偏見。我們應該儘量避免對一種情況產生經常性的適應,需增強自身對好和壞的適應能力,等遇到事情時可以順利解決。
像你討厭的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變得不那麼討厭;
像你從不吃的食物,在不得不吃掉之後,突然覺得沒想象中的難以下嚥;
像你有了女朋友,相處了幾年,然後就結婚生子;
像你被錄到不喜歡的專業,N年後,你在這個專業領域混的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