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江夜行

    “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 ” —《宋史· 禮十三》

    上面這段話是《宋史· 禮十三》裡記載趙構本人關於禪位的解釋。

    趙構這句話意思說,“自己年紀大了,身體多病,不得不退休。此件事是出自我本人的意願,不是大臣們勸我的,跟任何人沒有關係,爾等眾人要盡心盡力輔佐新皇帝。”

    這句話有多大的真實成分呢?其實只是趙構自己的一種託詞而已,表面冠冕堂皇的解釋是說給朝廷內外的人聽。趙構在位三十六年,五十六歲時退位,八十一歲去世。也就是說他退位後還享受了二十五年的養尊處優的生活。他的壽命在古代帝王中都算是長壽了,顯然身體不行是明顯的託詞。

    既然不是身體原因,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趙構在五十多歲身體還棒得不得了時候早早禪位,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結合當時宋高宗面臨的處境和他的經歷來分析。

    於風雨飄搖中即位,一生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

    1、即位

    “靖康之變,恥莫大焉。仇雪恥,今其時矣。”歷史上的靖康之恥給中原王朝的打擊和影響不僅僅只是有宋一朝,後人每每談及時候多是哀嘆不已。這場浩劫的主要責任者宋徽宗最後也是客死他鄉,落得悲慘淒涼的結局。

    還好有一點是值得徽宗欣慰的,他的另外一個兒子康王趙構承擔起了延續宋朝命脈的重任,於一片風雨飄搖中即位,改元建炎。這一年是公元1127年6月12日,南宋政權就此建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靖康之變把趙構推到了歷史的前臺,如果沒有這場變故也許他就一輩子安心當他的王爺,但是歷史選擇了他,他沒有辦法,父母雙親,還有老婆以及哥哥姐姐妹妹們都身陷囹圄,國仇家恨集於他一身。

    2、南逃途中抗金

    “朕當與卿等獨留中原,訓練將士,益聚兵馬。都城(開封),可守;雖金賊,可戰。”

    即位之初的趙構每每想起北地受苦的父母,心如刀割,淚如雨下。他恨死了金人,發誓要把他們解救出來,一雪恥辱。宋高宗於是啟用主戰派抗金名臣李綱為右相,積極籌劃抗金。可是金人並沒有給他緩口氣的機會,在他即位的當年,公元1127年9月分兵佔領河北、河東一帶。剛立志抗金想要收復失地的趙構此時慌了神,他害怕金人隨時揮師南下,將處於襁褓中的南宋滅掉。十月初一趙構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南逃,開啟了三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逃亡之路。

    宋室南遷形勢

    金兵的窮追不捨加上三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讓趙構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到後來金兀朮搜山檢海更是一度把趙構圍困在溫州附近海上長達9個月。

    南逃路上的艱辛讓他深刻體會到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此時的他帶著對金人的仇恨決心抵抗,在各方面的力主下罷免了汪伯彥、黃潛善等持逃跑路線的人。趙構本想找個喘口氣的機會,怎奈金人一直追著屁股打,沒辦法下只有積極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人抗擊金兵。

    3、南逃途中求和

    可是好景不長,當金人兵臨揚州城下之時,趙構匆忙間逃往臨安。建炎三年三月在臨安發生的一件大事,苗傅和劉正彥兵變。這次兵變又讓惶惶不可終日的趙構感覺到患得患失,一方面啟用武將抗金是形勢需要,可是武將就像太祖時期留下的祖訓一樣是那麼不可靠,在戰爭中他們坐大,一旦有異心自己非但皇位不保,甚至還有性命之猶。思前想後,面對這樣四面楚歌的局勢,他的腦子逐漸開始粘糊,他覺得與其這樣東奔西走,四處奔波還不如向金人求和,以給自己安定的生活。苗劉之變是趙構最終收繳兵權、向金人妥協求和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的意志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當初趙構不是一開始就沒有意志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意志還強,可是在面對困難,面對艱辛疾苦時候他的意志力不夠堅強,動搖了。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趙構對於抗金戰爭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他一心想要求和。

    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

    被金人追著跑的趙構,在經歷苗劉兵變之後,又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求和。他以一種近似哀求的語氣和金人說,自己要守又沒有人,要跑也沒有地方跑,面對這麼悲哀的境地要求金朝“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作為一個帝王他說出這番話表明在金兵窮追不捨下已經被逼的束手無措,他自己也已喪失了尊嚴和地位,這和前面的矢志不渝抵抗金人的態度是孑然不同,判若兩人。

    其實金兵追著趙構一直南下,戰線拉得很長,糧草軍需補給是一個很大問題。如果化被動為主動,採取果斷措施斷其後勤補給,分兵攻擊然後合圍,就能夠掌握戰場主動權。但是在悲觀情緒的主導下,趙構心裡防線一步步崩潰,作為南宋統帥的他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心。每次一碰到困難挫折就開始打退堂鼓。

    4、南逃路上又抗金

    建炎三年九月,金兵渡江,趙構繼續南逃。先是跑到紹興,後又跑到寧波,已經沒有退路了再跑就是海上,打也打不過,也不敢打,怎麼辦,最後只能躲到溫州周邊海上。在海上的艱苦歲月讓趙構實在是忍受不了那樣的環境,在主戰名臣趙鼎等人的建議下,又下定決心讓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將領積極準備堵截,此時他又燃起了拼死抵抗的決心。

    黃天蕩戰役圖

    韓世忠主導岳飛等人蔘與的黃天蕩一役,打得金人差點全軍覆沒,把發誓搜山檢海也要抓住趙構的金兀朮整整圍困黃天蕩一個多月,不可一世的金兀朮甚至向韓世忠求饒,讓其放自己一馬。可惜的是金人在當地叛徒的指點下找到了突圍的地點,開渠30裡直通江口,衝出黃天蕩。

    黃天蕩一役雖然最後功虧一簣,但是它是一場大捷,鼓舞了南宋抗金的士氣,鼓舞了民心軍心,此戰役以後,金人不敢冒然渡江,南宋政權暫時得以保全。

    黃天蕩一戰之後,趙構從此得以結束海上漂泊的生活返回臨安。他以臨安為南宋朝廷行在,至此才總算站穩腳跟。此時的趙構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也看到了收復失地,迎回父母回的希望。他的信心又建立了起來,剛到臨安的趙構曾經一度積極的在軍事上面進行系列部署,先後任命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割槽負責江、淮防務。

    5、戰與和左右搖擺

    但是這樣的局勢又沒保持多久,紹興十年,在各路宋軍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的患得患失的老毛病又犯了。在看到將領們的勝利時候他又擔心武將功大勢重、尾大不掉,而且考慮到朝廷財政入不敷出,於是下令各路宋軍不要追擊立即班師。

    此時的宋高宗趙構偏安一隅,金兵的暫停南侵加上生活的穩定,他的思想越來越安於現狀。他覺得和金人對抗,自己還沒有這個實力,收復失地也只是夢想。還不如從此跟金人議和劃江而治,自己還有半壁江山可享。此後,岳飛等人幾次上表要求北伐都被趙構以各種理由拖延,並極力壓制主戰派的要求。

    歷史就是這樣戲弄人,冥冥中都早有註定,秦檜正是在這個時候得到高宗趙構的重用,開始走上苟且求榮的前臺。岳飛等人的命運在那一刻就註定了是一個悲劇。

    6、徹底恥辱求和

    紹興十一年,趙構為了方便議和,排除議和阻力。在投降派的建議和煽動下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人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

    可惜金人對岳飛等人是恨之入骨,他們給南宋朝廷議和條件之一就是殺了岳飛。於是被一心求和弄得鬼迷心竅的趙構密謀秦檜一起主導了一場千古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

    岳飛的死標誌著南宋徹底走向恥辱求和的道路。趙構同金朝簽定屈辱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紹興和議換來了南宋20年的安寧,但是這種安寧是表面的,是割地賠款換來的。

    岳飛在世時候曾經就提醒宋高宗,金人亡宋之心不死,可是大宋的最高統治者趙構偏偏不是這樣認為,也許他早已經疲憊了,早已經沒有那個信心了,此時的他只想苟且下去,維持現狀。

    岳飛雕像

    好景不常在,在簽訂和議的二十年後,也就是紹興三十一年秋,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趙構又想再次逃離臨安府。所幸完顏亮渡江失敗,被部下所殺(見采石之戰)。宋高宗遣使賀金世宗完顏雍即位,準備再次對金議和。

    7、悲觀絕望,萌生退意

    趙構曾經在批覆岳飛要求北伐的奏摺中寫到,北伐是需要時間的,要徐徐圖之,不能一蹴而就。可是二十年的時間還是沒有換來勵精圖治,重整山河。換來的是趙構偏安一隅,貪圖享樂的局面。也許在這二十年時間裡他也曾經想到過,不過也只是曇花一現。

    殘酷的現實還是讓他選擇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儘量滿足金人要求,要什麼給什麼。儘管他知道秦檜是一個不可用的人,至少不是忠臣,但是他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就得依靠秦檜這樣的人。所以在起初的悲憤下他想抗金,想收復失地,可是後來經歷了兩次兵變他又患得患失,岳飛一直喊著要北伐迎回二帝,一旦二帝真的回來,他又作何處?失敗的和議也是對他打擊最大,費盡心機苦心經營現狀被完顏亮打破,他本想著可以享受這太平的日子到死,再不用操心國事,再不用顛沛流離。他也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享受太平盛世,結果事與願違,終究還是一場空。

    南宋皇城

    小結

    曾經在完顏亮入侵前的紹興三十一年四月,發生過這樣一個小插曲。金國使節抵達臨安,向趙構傳遞徽宗已死的訊息。然而,金使狂妄不羈竟然當場辱罵趙構。縱然是已經慫習慣了恥辱,趙構也是一時目瞪口呆。他當場情緒崩潰,丟下眾人“號慟”而走。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趙構越到後來越心灰意冷了。戰不敢戰,和又和不好,他已經深感疲憊,對朝政對國家大事感覺到無能為力,此時的趙構再也沒有心思管理這個國家,他覺得還不如把權力交出來,早早禪位給皇太子趙昚,自己也脫離這個苦海。

    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太子趙昚是宋高宗的養子,並不是親生的。高宗唯一兒子死於苗劉兵變中,他自己又在南逃中喪失了生育能力,趙昚從六歲就被高宗選中扶養於宮中,對他是非常尊敬孝順的。太子位置上的趙昚老實本份,沒有做過一件逾越之事,讓他早早即位是最好的選擇。他即位後高宗自己還可以在後面遙控指揮,掌控局勢。而且他不用在前臺,責任讓趙昚擔著還不用時刻操著心,偶爾指點江山也不錯的選擇。

    南宋御街

    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禪位也基於政權穩定性考慮,趙構是太宗趙光義一脈,也已經沒有子嗣。這時候如果讓皇位回到屬於太祖一脈的趙昚手裡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他於生前禪位於太祖一脈會在歷史中留下好的名聲,還能及時避免太宗一脈的人生出事端影響朝政。何樂不為?

    問題總結

    宋高宗趙構一生不能說沒有收復失地勵精圖治的信心,他曾經也有。但是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和困難時候他就意志不堅定,在戰和之間搖擺,政策沒有延續性,戰與和對他說時常變換,形勢好他有信心,形勢不好他就悲觀絕望,反反覆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情勢穩定他再不用四處漂泊的時候,貪圖享樂,安於現狀的思想越來越根深蒂固。

    加上害怕武將獨大,危害自己統治地位,採取重文抑武將策略。縱觀高宗時期,他一直都在戰和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後期戰也是為了和做準備,偏安一隅讓他失去進取心,維持半邊江山對於他來說已經滿足了。當他苦心為之操勞的以和為貴的局面被打破,和的希望已經徹底破滅,一生心血毀於一旦,在這樣打擊之下心會意冷,這些種種因素促成了他禪位。

  • 2 # 喵喵趣見

    宋高宗趙構在自己56歲的時候就把皇位傳給了孝宗趙昚,當了26年的太上皇,而且既不像唐高祖李淵那樣被逼退位,也不像趙武靈王那樣由於喜歡南征北戰,出於穩固政局的考慮而退位。趙構的退位更多是自私的表現。

    1、懼怕金人

    南宋初期,政治腐朽,並且國家軍事力量薄弱,各種社會矛盾突出,趙構對於振興國家也是有心無力。對待虎視眈眈的大金,他採取了求和妥協的政策,但一味隱忍只能換來金人的氣焰高漲,面對步步緊逼的金人,趙構退縮了,他選擇了禪位的方式,將一堆爛攤子留給了孝宗。

    2、 迴避朝臣的逼迫

    朝中主戰派越來越多,大臣們對於這種一味退讓、忍耐的外交政策並不認可,隨著主張北伐的呼聲日益高漲,趙構實在難以抵擋,但他內心又十分抗拒打仗,因此他決定通過退居二線的方式來回避大臣們的逼迫。

    3、 施恩孝宗,既避免了直接面對局勢,又可以間接干預朝政

    孝宗趙昚並非趙構的親生兒子,他能登上皇位,全取決於趙構的意思。因此,孝宗上朝後,充當的是趙構的發言人的角色,既替趙構抵擋了朝臣的諫言,又能將自己的政策意志貫徹下去。孝宗時期,高宗在官員的任免上進行了諸多幹涉。

    《宋宰輔編年錄》卷十八載:“公(虞允文)既再相,孝宗曰:自葉衡罷,虛位以待丞相久矣。與執政入謝德壽宮。髙宗曰:卿再入相,天下之幸也。”

    此外,趙構還通過太上皇的權威以及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來對孝宗施壓,讓孝宗繼續維持軟弱的對金政策。而孝宗因為趙構讓他繼承皇位的恩德,而對趙構言聽計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皇帝,實則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趙構對孝宗趙昚的影響,可以用“影子政治”來形容。自己看似退出權力核心圈,實則仍牢牢把控朝政,既成全了自己禪位的美德,又迴避了槍林彈雨,保全了自身,使得孝宗無法施展政治理想,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 3 # 樹精之力

    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宋高宗將帝位傳給趙昚對外宣稱是因“老且病”。北宋諸帝平均壽命不足五十,命最長的宋太宗也僅壽至58。趙構稱“老”勉強可以成立,但稱“病”則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趙構退居二線的時候修性養性,在書法上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一直活到81歲壽終就寢。那他為何要這時禪讓給孝宗趙昚(Shen)呢?

    其一    恐金!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如果不是金人南侵,欽宗和二十幾個兄弟被俘北去,帝位根本輪不到他。靖康之恥對於他來講是“禍兮福所倚”,金人對他這條漏網之魚恨得要死,數次針對他發起“斬首行動”,必欲得之殺之而後快。在一系列跑路過程中,趙構不但患上了恐金症,而且患上了不孕不育症。

    其二 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南宋建立後,面對金人多次寇掠,談金色變的宋高宗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特別是完顏亮南侵,差點又讓他浮海遠遁。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事實證明,隆興元年(1163),也就是宋高宗禪位的第二年,南宋軍隊被金兵打敗,訊息傳來,宋高宗“日僱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朱子語類·高宗朝》),已經做好了逃命的架勢。

    其三     由於多年無嗣,是為了順應士大夫的意願,將皇位讓給太祖後裔子孫,“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同樞密院李回的上書很簡單——太祖皇帝當年以天下為公,您中興南宋,同樣應該學習太祖。也與宋金議和失敗和全國抗金形勢有關。當年,宋高宗為了促成議和,為了偏安一隅,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了抗金英雄岳飛,致使親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後南宋對金戰爭的被動局面。此後,金兵對南宋的軍事進攻依舊。想到岳飛生前所說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宋史》),想到岳飛的先見之明,想到金人出爾反爾,貪得無厭,撕毀和約,頻繁剽掠,一心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臉上是有些掛不住的。趙眘即位後,同年年底便為岳飛昭雪。這種涉及宋高宗聲譽的政治敏感事件,如果不是得到了宋高宗默許,一向以孝著稱的趙眘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造次的,所以趙眘在詔書中一再強調是“太上皇帝念之不忘”,自己不過是“仰承聖意”而已。

    趙構禪位,雖然有不為人知的陰暗心理,但不失明智之舉。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史稱高宗,確實是過人之處,高明的高。

  • 4 # 胖小喵日記

    從史實看,宋高宗的退休玩的很溜。糾其本質,宋高宗骨子裡一直是主和派,求穩。不要說他沒有雄心壯志。能在王朝崩塌,又守住半壁江山,還能力保皇權不旁落,這操作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了。

    要知道,從趙構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次年即位。一生遊走於逃跑和戰和之間。從北宋末年一路走來,趙構不是深宮天子,而是一位梟雄式的人物。對宋金局勢的把握,對南宋內部的平衡和掌控,都是近乎滿分。就如此,也沒逃脫苗劉兵變。

    個人覺得趙構退位主要是為了平衡主戰與主和派系,玩雙頭政治。南宋初期至孝宗一朝,其實一直在風雨飄搖之中。自身實力極其孱弱。上上下下江北逃難之人又不少,北伐即是大義又代表了部分人心。但守成偏偏又是現實,因為南宋實力壓根不足以北伐,大多數南方人甚至江北逃難而至的中下層,對王朝毫無忠誠可言。北伐要付出的成本以南宋當時的國力,只有崩盤一條路而已。這點作為一路逃戰又建國的趙構有著極其精準的判斷。其後重用秦檜(恢復生產,剿滅亂匪,厚殖國力),後來又任由孝宗給岳飛翻案,從政治上講,說是滿分也不為過,真是神來之筆。

    宋高宗與宋孝宗雙頭政治一搞,至少在最頂層,戰和上有了操作空間和洩壓閥。虞允文采石大勝後,次年孝宗就北伐。結果符離一戰,陸路主力硬剛內亂後的金軍,依然潰師千里。證明了南宋壓根沒有北伐的實力。

    在這裡再補一點,趙構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和禪位時間點上,於公心私利平衡的也極其出色。選的太祖一系的孝宗,孝宗壓根沒啥後臺,宗室裡太祖一脈,早無勢力可言。只有完全依賴於趙構手把手扶上位。孝宗上臺之初,正是採石磯之戰南宋大勝入侵金軍並造成金主完顏亮被弒,金國內亂之際,高宗隨後即禪位於孝宗,被長期壓制的主戰派勢力大熾之時。南宋朝野北伐的呼聲和勢力已經無可阻擋。這個時候高宗還敢主和,恐怕南宋政局大概率穩不住。

    這一戰把孝宗打老實了,雖然依然有恢復之心。但明白南宋無恢復之力。

  • 5 # 愛冬的文

    後世人們之所以知道趙構的大名,則是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抗金名將岳飛父子。此舉使他聲名狼藉,令人不齒。

    前後兩次被皇父皇兄派去送死,趙構心中失望至極,有了怨恨之意。

    “靖康之難”發生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成為南宋第一任皇帝。金兵隨即開始進攻,趙構率臣僚一路南逃,甚至在浙江溫州的海面上藏了四個多月。金兵撤兵後,才在浙江臨安府安頓下來。三年多的逃亡苦不堪言,悽慘至極,趙構唯一的兒子也在路途中病死。這段時期的慘痛經歷使趙構對金兵產生了強烈的畏懼心理。

    同金朝簽定了屈辱的“紹興和議”是用金錢買和平,送給金人也不能讓武將功大勢重。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唯恐得罪金人。

    趙構在與金人和議時,要求將宋徽宗靈樞和生母韋太后接回。卻不管其他宋室皇族。尤其是自己的妻女,也從不提及。使她們飽受凌辱。

    “畏懼金人,偏安一隅”的想法,主導了趙構的國家政策。“和議”成了趙構安國立身的基礎。趙構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殺害岳飛父子,固然是為了求得和議,維持統治,爭得發展時間。但自廢武功,抑武揚文的做法,影響了整個南宋時期,終究逃不過覆滅的下場。

    金朝完顏亮的南侵,打碎了趙構的美夢

    公元1161年,金朝完顏亮奪權成功,隨即開始攻擊南宋。執行了二十年的“紹興和議”宣告作廢。趙構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再次感受到了恐懼。他的執政心血粉碎了。

    1162年,56歲的宋高宗趙構宣佈退位。養子宋孝宗即位。

  • 6 # 車伕聊科技

    宋高宗從皇位上退下來的理由是“老且病,久欲閒退”。難道真的是因為宋高宗老了?病了?有一點我們要明確一下,宋高宗趙構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而他退位的時候只有五十多歲,後來又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並且身體一直很健康,很顯然他說自己老了、病了完全是託詞。

    宋高宗在位期間,南宋剛剛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造成金國政局動盪不安。而此時的南宋卻是人心振奮,國內安穩,一片大好形勢。這也就不存在宋高宗是被迫時局所迫退位的。既不是因為時局動盪、也不是因為自身健康問題。那麼年富力強的宋高宗趙構為何退位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宋高宗這個人。宋高宗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此話怎講?金國與南宋之間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南宋建國以後,多次遭到金國的掠奪,宋高宗也是從南京逃到了杭州,一次次的逃生,讓宋高宗內心極度恐懼。

    尤其是靖康之難時自己的老爹和老哥都被金人擄掠去了,這讓宋高宗覺得當皇帝是一個高危職業,雖說現在國泰民安,但是不講誠信的金人說不定哪天就又打過來了。只有從那個扎眼的皇位上退下來他的內心才會安定一些。

    宋高宗禪位第二年,南宋軍隊就被金軍打敗了,據記載此時的宋高宗“日僱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被擔索”也就是說宋高宗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如果這個時候他還在皇位上豈能說跑就跑?這也印證了從皇位上退下來是為了讓自己安心的理由。主要是便於逃跑。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Dora11117107586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高宗突然提出要禪位,右相朱倬認為“靖康之事,正以傳位太遽,盍姑徐之”,意思是說,北宋的滅亡,與當年宋徽宗匆忙傳位,致使朝政陷入混亂、金兵趁機而入有著莫大的關係,傳位一事應當慎重,更應當從長計議。對於朱倬的合理建議,宋高宗不理不睬。六月十日,宋高宗以“老且病,久欲閒退”(《宋史》)為由,下詔傳位皇太子趙眘,自稱太上皇帝,移居德壽宮。六月十一日,趙眘(shen)即位,是為宋孝宗。

  • 8 # 歷史小廚

    宋高宗趙構能夠主動讓位,是因為他是一位只想成為“千年王”,不想成為“萬年皇”的人,只想享受安樂,不想建功立業,因此對於名聲趙高是毫不在乎的!

    宋朝時期最大的威脅就是金人,公元1126年,金人第一次圍攻了開封,少年趙高被派去做了人質,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對他的心理也造成了影響。金人的作風跟強大也讓趙高大體有了一個瞭解,可以說基本上從成為人質那一刻起,趙構從心裡就對金人臣服!

    內心有了畏懼,行動上就慢慢體現了出來,當朝廷需要他這個兵馬大元帥救援京師的時候,他卻帶兵避開了。一是不想跟金人進行對抗,二是開始了自己心中的小算盤!

    由於趙構這位兵馬大元帥的懦弱跟算計,北宋也基本宣告滅亡。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在靖康之恥中徽、欽二宗被俘後,趙高立即在南京應天府成立了南宋政權!

    “衣冠南渡”將世界給徹底割開,金人對南宋的打壓征戰也徹底開始。宋高宗一直堅持的是跟金人議和的方針,雖然有時迫於形勢也會重用主戰派,但基本上沒多久就將他們扯免。對於金人的步步緊逼,高宗選擇的是繼續向南逃避!

    這種不作為的態度害了百姓也害了南宋朝廷,使得金人的勢力不斷的擴張!而這時朝廷中出現了兩個莽夫,苗傅跟劉正彥,兩人帶兵逼宮,迫使趙高讓位。但是這場打鬧,很快就被在外禦敵的將領們得知,隨後帶兵勤王,又讓趙高恢復了帝位!

    這雖然是一段小插曲,但是在趙構心裡卻是造成了不小的觸動。經過“苗劉之變”後的趙構,開始大力的削弱將領的軍權,另一方面也開始堅定的牴觸北伐,害怕迎回徽、欽二宗,使得自己的權利丟失。

    宋高宗的這一做法,徹底讓天下寒了心,不久之後更是聯合秦檜,將岳飛父子殺害,揹負上了千古罵名!

    宋高宗的這些做法,雖然有出於不想發動戰爭,讓百姓遭受塗炭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自己不想為國操勞,他寧願自己就像是一位王一樣,安然享樂,哪怕是臣服於金人腳下都不在乎。

    金軍進攻,高宗就退,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是想告訴金人他趙構只想和平,不想戰爭!對於秦檜,高宗應該知道他是金人的間諜,但是明知是金人派來的間諜,還一直委以重任,這也是在像金人表明自己的態度。這位南宋開國皇帝,打心底裡就想罷戰!

    唯一慶幸的是趙構還算有點血性,那就是一直保持著宋的使用,沒有徹底忘了祖宗!只可惜的是當時的天下,沒有一位能站出來統凌天下的人物,只能是依靠高宗這樣的人來勉強維持著宋朝的天下,苟延殘喘!

    如果趙構生於和平年代,以他的聰明才智,也許會成為了一個治世之皇,但他卻生在了亂世,並且自己還不是一個能平天下的皇帝。說到底,這也許就是命運,趙構雖然懦弱怕死,但也用自己全部的能力換來了與金人的短暫議和,從側面來說也算是為百姓盡了自己的能力。

    每個人的能力有限,這也是不能勉強的事情。

  • 9 # 80後且聽風吟

    大凡封建帝王,很少有不貪戀權力的。除非駕崩或者受外力脅迫,否則絕對不會將手中的皇位拱手讓給別人的,哪怕繼任者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也沒得商量。但是南宋的宋高宗趙構卻打破這一不成文的規矩,在自己正盛年的時候就將皇位讓給了自己的養子趙眘,也就是宋孝宗。自己當起了太上皇,這在中國歷史上市絕無僅有的。

    宋高宗從皇位上退下來的理由是“老且病,久欲閒退”。難道真的是因為宋高宗老了?病了?有一點我們要明確一下,宋高宗趙構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而他退位的時候只有五十多歲,後來又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並且身體一直很健康,很顯然他說自己老了、病了完全是託詞。

    宋高宗在位期間,南宋剛剛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造成金國政局動盪不安。而此時的南宋卻是人心振奮,國內安穩,一片大好形勢。這也就不存在宋高宗是被迫時局所迫退位的。既不是因為時局動盪、也不是因為自身健康問題。那麼年富力強的宋高宗趙構為何退位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宋高宗這個人。宋高宗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此話怎講?金國與南宋之間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南宋建國以後,多次遭到金國的掠奪,宋高宗也是從南京逃到了杭州,一次次的逃生,讓宋高宗內心極度恐懼。尤其是靖康之難時自己的老爹和老哥都被金人擄掠去了,這讓宋高宗覺得當皇帝是一個高危職業,雖說現在國泰民安,但是不講誠信的金人說不定哪天就又打過來了。只有從那個扎眼的皇位上退下來他的內心才會安定一些。

    宋高宗禪位第二年,南宋軍隊就被金軍打敗了,據記載此時的宋高宗“日僱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被擔索”也就是說宋高宗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如果這個時候他還在皇位上豈能說跑就跑?這也印證了從皇位上退下來是為了讓自己安心的理由。主要是便於逃跑。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宋高宗在位期間,為了促成與金國的和平條約,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但是金國也並沒有因為殺掉岳飛就停止了而對南宋的侵犯,反而更讓金軍毫無忌憚。風言風語讓宋高宗臉上掛不住了,想給岳飛平反,但是自己是皇上,說話應該說一不二才可以。因此繼位之後的宋孝宗,第一年就為岳飛平反了。這個時候的宋高宗還是太上皇呢,如果沒有他的允許以孝著稱的宋孝宗敢為岳飛平反嗎?

    這樣做也讓宋高宗有一個好名聲。當然宋高宗退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穩定朝政。如果等自己八十多歲再退位,那個時候宋孝宗也老了,到時候內憂外患南宋就離亡國不遠了。

  • 10 # 貳馬叄石説歷史

    中國帝王中年紀超過80歲的很少,早早就退位的更是鳳毛麟角,而宋高宗趙構就是這麼一位帝王。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日這天,年僅56歲的宋高宗趙構以身體老態、疾病纏身為由將皇位穿給了養子趙昚。當時朝中宰相以宋徽宗草草讓位給欽宗,導致金兵趁虛而入為由勸說,但是這都阻擋不了宋高宗的退居二線之心。

    有人說趙構這個人過於懶散,雖然權利很讓人著迷,但是國事又特別耗費心神,所以他想退居二線當太上皇,享受一把優哉遊哉的生活。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宋高宗雖然退居二線,但是他還是積極的參與國事。大到邊境的對外戰爭,小到官吏的任免都能看到他幕後的身影,對權力沒有絲毫的放鬆。

    此外宋高宗的兒子早死,按照常理來說應該是從宋太宗趙光義一脈中尋找繼承人,但是宋高宗卻選擇了太祖一脈的趙昚,這種做法在當時是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的。宋高宗選擇早早退位是想趁著自己身體還行,可以在幕後以太上皇的名義壓制這些勢力,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卻是起到了穩定全域性的作用。趙昚繼位後,由於太上皇的威盛,朝局還算是風平浪靜。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宋高宗一生都是貪生怕死,在做皇帝之前,面對金人的搶掠,他是一路跑一路躲,這麼多次的逃亡經歷讓他認識到皇位目標太大,而退居二線當個太上皇就不會那麼惹眼,安全係數也會大大的提高。事實上也是這樣,在他退位的第二年,金兵就又打來了,得到訊息後他就做好了逃跑的準備,假如他還在位的話,怎麼可能說跑就跑啊。

    最後一個原因和當時宋金對抗的形勢有很大的關係,當年為了與金人議和,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名將岳飛,從而導致戰局急轉直下。後來金人的出爾反爾讓宋高宗這個投降派裡外不是人,為激勵南宋軍民抗金,他只能為岳飛平反,但是自己放不下皇帝的架子,於是就交給一身清白的趙昚來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叫陰陽陰陽而不是叫陽陰陽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