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名人故事
一
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城內都昌坊口一個破落計程車大夫家庭。魯迅原名周樹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裡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裡。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裡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每當他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裡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為魯迅留下深刻的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十七歲時從三味書屋畢業,十八歲那年考入免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後來又公費到日本留學,學習西醫。1906年魯迅又放棄了醫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教過課,成為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魯迅全集》,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泛地在世界上傳播。
二
明代大學士徐溥自幼天資聰明,讀書刻苦。
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讚賞。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或是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漸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後來為官,一直都還保留著這一習慣。
憑著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他不斷地修煉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後來終於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對自己行為的高標準約束顯示了他強烈的自律意識,即使是在個人獨處時,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讓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的時候仍然能夠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絲毫不放鬆自我監督的力度,謹慎自覺地按照一貫的道德準則去規範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覺。
三
時間觀念反映著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柳傳志以“自律”在業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現在他的守時上,柳傳志本人在守時方面的表現讓人驚歎。在20多年無數次的大小會議中,他遲到的次數大概不超過五次。
有一次他到華人民大學去演講,為了不遲到,他特意早到半個小時,在會場外坐在車裡等待,開會前10分鐘從車裡出來,到會場時一分不差。
2017年上半年,溫州商界邀請柳傳志前往“交流”。當時,暴雨侵襲溫州,柳傳志搭乘的飛機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員建議第二天早晨再乘機飛往溫州,柳傳志不同意,擔心第二天飛機再延誤無法準時參會,叫人找來“公務車”連夜趕路,終於在第二天早六點左右趕到了溫州。當柳傳志紅著眼睛出現在會場,溫州的那位知名企業家激動得熱淚盈眶。
擴充套件資料: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透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自律的名人故事
一
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城內都昌坊口一個破落計程車大夫家庭。魯迅原名周樹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裡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裡。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裡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每當他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裡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為魯迅留下深刻的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十七歲時從三味書屋畢業,十八歲那年考入免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後來又公費到日本留學,學習西醫。1906年魯迅又放棄了醫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教過課,成為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魯迅全集》,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泛地在世界上傳播。
二
明代大學士徐溥自幼天資聰明,讀書刻苦。
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由此對他十分讚賞。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或是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漸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後來為官,一直都還保留著這一習慣。
憑著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他不斷地修煉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後來終於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對自己行為的高標準約束顯示了他強烈的自律意識,即使是在個人獨處時,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讓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的時候仍然能夠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絲毫不放鬆自我監督的力度,謹慎自覺地按照一貫的道德準則去規範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覺。
三
時間觀念反映著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柳傳志以“自律”在業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現在他的守時上,柳傳志本人在守時方面的表現讓人驚歎。在20多年無數次的大小會議中,他遲到的次數大概不超過五次。
有一次他到華人民大學去演講,為了不遲到,他特意早到半個小時,在會場外坐在車裡等待,開會前10分鐘從車裡出來,到會場時一分不差。
2017年上半年,溫州商界邀請柳傳志前往“交流”。當時,暴雨侵襲溫州,柳傳志搭乘的飛機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員建議第二天早晨再乘機飛往溫州,柳傳志不同意,擔心第二天飛機再延誤無法準時參會,叫人找來“公務車”連夜趕路,終於在第二天早六點左右趕到了溫州。當柳傳志紅著眼睛出現在會場,溫州的那位知名企業家激動得熱淚盈眶。
擴充套件資料: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透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