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 艮
儒艮(rú gèn)是一種海洋草食性哺乳動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動物之一,海洋哺乳類中唯一的素食者。它們 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喜水質良好並有豐沛水生植物之海域,定時浮出海面換氣。因雌性儒艮偶有懷抱幼崽於水面哺乳之習慣,故儒艮常被誤認為“美人魚”。
自四千年前起,人類便開始對儒艮的捕殺,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製革。1996年在廣西北海英羅、大風江口之間沿岸海域,建立了廣西國家級儒艮自然保護區。近10多年來,中國大陸沿岸水域已難覓儒艮蹤跡。
2、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虎鯨的近親。很多市民及漁民均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和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
中華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從曾終年可見到,到現在僅存4000餘頭。因為它們的生存區域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合,以致生存空間被擠壓,種群呈下降趨勢。
3、中華鱘
長沙海底世界中華鱘魚展區
中華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又洄游產卵於長江,所以長江是中華鱘繁衍、生存的家園,長江的生態環境將直接影響中華鱘的生死存亡。
最新資料顯示,野生中華鱘瀕臨滅絕。 近一兩年,在長江流域發現的野生中華鱘,只有二十餘尾,並且其自然繁殖已經開始出現年際不連續。於是,野生中華鱘透過人工繁育的親生子——中華鱘子一代,成了中華鱘物種保護的“一線生機”。不過,在全國範圍內,中華鱘子一代的總量也不足一千尾。
4、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為鸌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 別名海燕。它們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間居住於海島或巖壁上,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分佈於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中國釣魚臺群島有分佈。幼鳥有噴吐胃液防禦天敵的特殊本領,壽命長,可達40-60年。
由於人類利用、漁業誤捕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其種群數量稀少,2009年估計不超過3000只,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5、白腹軍艦鳥
白腹軍艦鳥為大型熱帶鳥類,喉部有喉囊,用以暫時貯存所捕食的魚類。它們飛翔極為迅捷和靈巧,不善陸行,也不善於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進行,捕食時,能貼在水面上飛行,追逐漂浮在水面上或飛出水面的魚類。
白腹軍艦鳥的分佈範圍不大,在中國僅見於廣東沿海一帶,數量也很稀少,估計全世界的總數尚不足1600對。它不僅是中國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還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的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
6、庫氏硨磲
庫氏硨磲為雙殼類中個體最大的貝類動物,被譽為雙殼貝類之王。它們壽命很長,有的可活到一個世紀。生活於熱帶珊瑚礁淺海區,是高鹽度狹鹽性貝類,喜棲息於低潮線附近的珊瑚礁間。
該物種生長緩慢,種群數量少。導致它們易危的原因主要是環境惡化,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海區環境汙染嚴重,嚴重破壞了硨磲的生存條件。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8年評估,在中國臺灣分佈的種群,可能已經滅絕。
7、鸚鵡螺
鸚鵡螺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在現代仿生科學上也佔有一席之地,1954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
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佈全球,但已經基本絕跡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還存在著六種鸚鵡螺。
8、紅珊瑚
紅珊瑚為營群體生活,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古代皇帝的朝珠即由紅珊瑚製成;也可入藥,有定驚明目之功效。由於大量開採,數量急劇減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1、儒 艮
儒艮(rú gèn)是一種海洋草食性哺乳動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動物之一,海洋哺乳類中唯一的素食者。它們 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喜水質良好並有豐沛水生植物之海域,定時浮出海面換氣。因雌性儒艮偶有懷抱幼崽於水面哺乳之習慣,故儒艮常被誤認為“美人魚”。
自四千年前起,人類便開始對儒艮的捕殺,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製革。1996年在廣西北海英羅、大風江口之間沿岸海域,建立了廣西國家級儒艮自然保護區。近10多年來,中國大陸沿岸水域已難覓儒艮蹤跡。
2、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虎鯨的近親。很多市民及漁民均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和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
中華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從曾終年可見到,到現在僅存4000餘頭。因為它們的生存區域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合,以致生存空間被擠壓,種群呈下降趨勢。
3、中華鱘
長沙海底世界中華鱘魚展區
中華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又洄游產卵於長江,所以長江是中華鱘繁衍、生存的家園,長江的生態環境將直接影響中華鱘的生死存亡。
最新資料顯示,野生中華鱘瀕臨滅絕。 近一兩年,在長江流域發現的野生中華鱘,只有二十餘尾,並且其自然繁殖已經開始出現年際不連續。於是,野生中華鱘透過人工繁育的親生子——中華鱘子一代,成了中華鱘物種保護的“一線生機”。不過,在全國範圍內,中華鱘子一代的總量也不足一千尾。
4、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為鸌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 別名海燕。它們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間居住於海島或巖壁上,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分佈於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中國釣魚臺群島有分佈。幼鳥有噴吐胃液防禦天敵的特殊本領,壽命長,可達40-60年。
由於人類利用、漁業誤捕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其種群數量稀少,2009年估計不超過3000只,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5、白腹軍艦鳥
白腹軍艦鳥為大型熱帶鳥類,喉部有喉囊,用以暫時貯存所捕食的魚類。它們飛翔極為迅捷和靈巧,不善陸行,也不善於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進行,捕食時,能貼在水面上飛行,追逐漂浮在水面上或飛出水面的魚類。
白腹軍艦鳥的分佈範圍不大,在中國僅見於廣東沿海一帶,數量也很稀少,估計全世界的總數尚不足1600對。它不僅是中國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還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的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
6、庫氏硨磲
庫氏硨磲為雙殼類中個體最大的貝類動物,被譽為雙殼貝類之王。它們壽命很長,有的可活到一個世紀。生活於熱帶珊瑚礁淺海區,是高鹽度狹鹽性貝類,喜棲息於低潮線附近的珊瑚礁間。
該物種生長緩慢,種群數量少。導致它們易危的原因主要是環境惡化,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海區環境汙染嚴重,嚴重破壞了硨磲的生存條件。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8年評估,在中國臺灣分佈的種群,可能已經滅絕。
7、鸚鵡螺
鸚鵡螺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在現代仿生科學上也佔有一席之地,1954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
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佈全球,但已經基本絕跡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還存在著六種鸚鵡螺。
8、紅珊瑚
紅珊瑚為營群體生活,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古代皇帝的朝珠即由紅珊瑚製成;也可入藥,有定驚明目之功效。由於大量開採,數量急劇減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