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俗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但是,在我的生活中,還是很經常地看到和聽到關於不善待老人的事件。 舉個我家族的例子吧,我的外婆年近九十,育有五女四男,真可謂是非常偉大的母親。按照農村傳統家裡老人一般都是由兒子來贍養,因為我們家一直生活在外婆身邊,所以加上四個舅舅,共五家人輪流照顧外婆。可是每次輪到我大舅的時候,他總會以各種理由來推脫,實在推不過去就故意惡語相向來對待老人,真不知道他是什麼心
2
回覆列表
  • 1 # 樹德漢碩

    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族大了,必會有不孝兒。十個手指還不一般齊,長短不一,何況一個個思想性格各異的人呢。凡事有好壞分兩面,總在相對而生,比較中分出優劣好壞。這孝與不孝亦然。有善孝,自會有不孝。

    百善孝為首。人無孝便說不上善。人需要孝需要善,家庭,社會的發展,更需要有孝有善。試想,人群中,家庭裡,社會上,無孝無善會是什麼樣子,什麼結果?人,家庭,社會都需要孝行善行,無孝無善,人難存活,家難存續,社會必亂。人類缺不得孝,少不了善。

    自然界,社會中,許多事物存在都相對又統一的,如天地陰陽男女,正反對錯好壞,左右上下里外,善惡吉凶等等無不是相對而生的。家族中既有孝順子,也會有不孝兒。只是孝與不孝在數量及程度上有不同而已。感覺現在不孝兒多了一些,這與家庭教化與社會風氣有關,這問題值得注意了,不孝不善多了對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大不利的。最近,我在寫孝的故事,宣傳孝善,就有這意味。

  • 2 # liyishan888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傳統,孝敬老人更是我大中國的優良傳承。從古至今,歷史上的孝子比比皆是,現實生活中也為數不少。小到每個家庭、每個姓氏家族、大到當今社會都有孝順的和不孝順的,但不孝順的還是少數。

    以前的老人都覺得多子多福、孩子越多越好,將來自己老了、一個孩子家住一個月,輪流下來就差不多一年半載了,不用擔心沒人養活。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以前父母能養活幾個孩子,而現在幾個孩子卻養活不了自己的父母。

    父母老了,啥都幹不動了,卻遭到兒女的白眼和嫌棄、各種不待見。父母怎麼一把屎一把尿的把自己養大成人全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好像自己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在他眼裡父母儼然就是一個外人!覺得父母老了就只剩閒吃飯、喘氣、看病了,家裡多了一個藥罐子,怎麼看怎麼覺得礙事,覺得給他們生活添亂了!覺得父母老胳膊老腿的家裡啥忙也幫不上,去誰家吃飯誰家不願意,到誰家誰家不讓進門,各種理由推託、推辭。你不養我也不養,都這麼比著,贍養老人就成了一大問題。

    將心比心,誰都有老的那一天,你怎麼對待生養自己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因為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想要孩子以後孝順,現在你就得給孩子做榜樣、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然的話,你父母現在的下場就是你以後的下場!

    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我們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責無旁貸!我們要重拾孝道,人無論貧賤與富有,時刻記住孝道不能丟,要懂得感恩,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要求。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孝順不好的人、無情無義的人怎麼能去真心對別人?又怎麼能去和別人交往、交心?千萬不能和不孝順父母的人交往,說不定哪一天他就把你給坑了!讓你血本無歸!

  • 3 # 佘佘

    原先因為子女多,可能家族中有。像我老公的奶奶,生了3男6女,總不能要求各個對老人都是一樣的好吧,只要明面上過得去就行了

    比如說我婆婆,奶奶最後的10年時間全是由她一個人在那裡照顧,姑姑們偶爾就是逢年過節的買點菜,買點肉,回來看一下老人家,但是嫁的遠的那一個就很少回來了,但是哪個閨女回來奶奶都一樣的高興,毫無偏頗之心。

    她最後的半年躺在床上都不能動,開始說好輪流照顧,最後那些姑姑們都不來了。也是找各種理由,比如說遠了不方便啊,嫌棄要清理老人排洩物,自己沒胃口,自己身體也不好,熬不了夜,家裡要照顧孫輩。到最後這些事就全部交由我婆婆一個人來管了。所以奶奶最後閉眼之前,特意把那些孩子們都召集到她床前,對我婆婆表示感謝。

    照顧奶奶基本上都是我婆婆在那裡照顧, 但是最後的喪葬費是有我老公那個叔叔出,我家出了一萬,他出3萬佔大頭,他說因為他們家沒有照顧過奶奶,所以後事由他全權辦理,這都還好

    可是奶奶還有個大兒子,那真的是母親的事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直接說他自身都難保,照顧奶奶跟他扯不上關係,那還不是隻能由他去了,說他不孝順又有什麼用

    我婆婆說的很好,她就當奶奶只有公公一個小孩,她還不是得照顧,她不用去與別人比較,擔起自己的責任就好了!

  • 4 # 三宣

    如果每個家族出一個不孝子,誰還敢老啊。這個不能一概而論,並不是每個家族都得出個不孝子。幾個家族有一個不孝子就夠那個不幸運的老人受了。

    孩子大了,孝不孝順跟家風有關,跟父母的言傳身教有關。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人和事有關。

    如果做父母的,在生活的點滴中能夠處處為雙方父母著想,無論物質還是精神上都能做到孝敬父母,讓父母安享晚年。孩子從小看在眼裡,也參與其中,從小就有孝敬父母的意識,長大了能不是孝子嗎?

    這就是傳承,傳承的力量在歲月裡見證。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學會了孝敬父母。不用我們去擺實事,講道理,苦口婆心教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如果做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面對自己的父母不恭不敬,不聞不問,還奢望孩子大了會孝順,這可能嗎?

    每個家族是不是都會有一個不孝子,這要看父母是個什麼樣的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垂懸修飾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