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汽集團”)成立50週年,對於這個老牌國企而言,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經過了猶豫與挫折,調整與變革,最終以堅持改革創新的“陝汽精神”成為勇立潮頭、追趕超越的“行業範本”。
陝汽集團: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的國企改革範本
三次創業 一路高歌砥礪奮進
1968年,陝汽在寶雞蔡家坡開工建設,拉開了50年的發展序幕。在條件極差的情況下,第一代創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建設起中國第一座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生產基地,自主開發出中國第一代重型軍用越野車,改寫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的歷史,解決了我軍“有炮無車”的問題,成為經國家唯一指定裝備我軍的主力戰車,為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陝汽集團副總經理劉科強在講到陝汽的歷史時驕傲地說到。
在80年代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陝汽順勢而為,於1984年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劉科強說,當時的陝汽人競相樹立市場意識,引入競爭機制,經過不懈努力,陝汽不僅在進入九十年代後扭虧為盈,而且在西安建成新廠區,並透過從奧地利和德國引進先進的重型汽車和大客車底盤生產技術,實現了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世紀之交之時,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和聯營的僵化體制,陝汽發動全體員工在改革思路上尋求突破,大膽進行資產重組,策劃了第三次創業的戰略部署。2002年2月28日陝汽集團成立,年底,推進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合作,搭建了新一代重型卡車平臺,企業活力迸發,實力不斷增強。2003年初,陝汽開始了北郊新基地的籌劃工作,標誌著第三次創業的號角正式吹響。
脫離了舊體制束縛的陝汽,陝汽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資產重組後,組建起陝西重汽、漢德車橋、通力專用車和西安康明斯等22家參控股子公司,形成了陝汽、濰柴動力、法士特、漢德等黃金產業鏈,在體制上實現了從上到下的全面改革與創新,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現代企業制度。陝汽推動的這場深刻變革,成為了資本運營成功的“經典案例”,使企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自主創新 軍民融合彰顯擔當
代表民族重卡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的陝汽,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緊抓核心競爭力這一關鍵,在產品技術上不斷創新。
回顧陝汽的發展史,上世紀70年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自主開發了“延安250”軍用越野車;80、90年代,開發SX2190系列軍車,成功參加50週年閱兵;進入新世紀以來,透過與對外合作,成立集團、改制重組,實現了體制機制創新;北郊基地的策劃和建設,實現了發展模式創新;引進MAN F2000技術,實現了產品創新;進入“十三五”以來,確定了“123456”發展理念,第三代軍車成功中標,新一代產品平臺即將成功上市,天然氣、新能源、純電動產品行業領先……這些都是不斷創新的具體表現。2017年底,陝汽實現產銷19萬輛,穩居國內前三,確立了在市場中不可撼動的王者地位。
陝汽應軍車而生,依軍車而強,作為5次參加閱兵的汽車生產企業,陝汽始終保持軍用汽車的領先地位。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艱難過程中,陝汽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從軍用汽車向民用汽車市場進軍,在不斷地摸索與創新中,於90年代完成了軍轉民的過渡,成為5軍民融合的成功典範。目前,陝汽集團民用汽車的份額也在不斷增加,成為陝汽品牌的有力支撐。
工匠精神 築夢陝汽成就輝煌
對於製造行業而言,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工匠精神”是企業做精、做強的根本。陝汽的發展也離不開這樣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基層員工,席小軍、劉東就是其中的代表。
席小軍是陝汽集團汽車裝備製造廠銑磨班班長,獲得陝西省首批“三秦工匠”、陝西省“十大傑出能工巧匠”、陝西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他靠一雙手和傳統銑床,在19年裡加工了數十萬個汽車件及模具零件,沒有出現過次品,有人問他如何取得如此驚人紀錄,答案就是:用心。席小軍認為這種用心來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身邊的同事也親切地稱他為“席匠人”陝汽集團: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的國企改革範本
席小軍完成的創新改善成果高達100餘項,三項榮獲全國機械行業“QC”一等獎,兩項榮獲國家專利獎,榮獲省市創新成果獎10餘項,各類創新改善累計為公司節約成本上百萬。
劉東,在2016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勇於鑽研技能,善於挑戰自我,從最初的中級鉗工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車架廠首屈一指的高階鉗工技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陝汽的“工匠精神”。
像席小軍、劉東這樣的“技術大拿”在陝汽集團還有很多,也正是有了他們的敬業、精益、專注、創新,才成就了陝汽領跑行業的夢想。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汽集團”)成立50週年,對於這個老牌國企而言,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經過了猶豫與挫折,調整與變革,最終以堅持改革創新的“陝汽精神”成為勇立潮頭、追趕超越的“行業範本”。
陝汽集團: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的國企改革範本
三次創業 一路高歌砥礪奮進
1968年,陝汽在寶雞蔡家坡開工建設,拉開了50年的發展序幕。在條件極差的情況下,第一代創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建設起中國第一座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生產基地,自主開發出中國第一代重型軍用越野車,改寫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的歷史,解決了我軍“有炮無車”的問題,成為經國家唯一指定裝備我軍的主力戰車,為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陝汽集團副總經理劉科強在講到陝汽的歷史時驕傲地說到。
陝汽集團: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的國企改革範本
在80年代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陝汽順勢而為,於1984年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劉科強說,當時的陝汽人競相樹立市場意識,引入競爭機制,經過不懈努力,陝汽不僅在進入九十年代後扭虧為盈,而且在西安建成新廠區,並透過從奧地利和德國引進先進的重型汽車和大客車底盤生產技術,實現了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世紀之交之時,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和聯營的僵化體制,陝汽發動全體員工在改革思路上尋求突破,大膽進行資產重組,策劃了第三次創業的戰略部署。2002年2月28日陝汽集團成立,年底,推進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合作,搭建了新一代重型卡車平臺,企業活力迸發,實力不斷增強。2003年初,陝汽開始了北郊新基地的籌劃工作,標誌著第三次創業的號角正式吹響。
脫離了舊體制束縛的陝汽,陝汽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資產重組後,組建起陝西重汽、漢德車橋、通力專用車和西安康明斯等22家參控股子公司,形成了陝汽、濰柴動力、法士特、漢德等黃金產業鏈,在體制上實現了從上到下的全面改革與創新,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現代企業制度。陝汽推動的這場深刻變革,成為了資本運營成功的“經典案例”,使企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自主創新 軍民融合彰顯擔當
代表民族重卡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的陝汽,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緊抓核心競爭力這一關鍵,在產品技術上不斷創新。
回顧陝汽的發展史,上世紀70年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自主開發了“延安250”軍用越野車;80、90年代,開發SX2190系列軍車,成功參加50週年閱兵;進入新世紀以來,透過與對外合作,成立集團、改制重組,實現了體制機制創新;北郊基地的策劃和建設,實現了發展模式創新;引進MAN F2000技術,實現了產品創新;進入“十三五”以來,確定了“123456”發展理念,第三代軍車成功中標,新一代產品平臺即將成功上市,天然氣、新能源、純電動產品行業領先……這些都是不斷創新的具體表現。2017年底,陝汽實現產銷19萬輛,穩居國內前三,確立了在市場中不可撼動的王者地位。
陝汽集團: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的國企改革範本
陝汽應軍車而生,依軍車而強,作為5次參加閱兵的汽車生產企業,陝汽始終保持軍用汽車的領先地位。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艱難過程中,陝汽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從軍用汽車向民用汽車市場進軍,在不斷地摸索與創新中,於90年代完成了軍轉民的過渡,成為5軍民融合的成功典範。目前,陝汽集團民用汽車的份額也在不斷增加,成為陝汽品牌的有力支撐。
工匠精神 築夢陝汽成就輝煌
對於製造行業而言,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工匠精神”是企業做精、做強的根本。陝汽的發展也離不開這樣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基層員工,席小軍、劉東就是其中的代表。
席小軍是陝汽集團汽車裝備製造廠銑磨班班長,獲得陝西省首批“三秦工匠”、陝西省“十大傑出能工巧匠”、陝西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他靠一雙手和傳統銑床,在19年裡加工了數十萬個汽車件及模具零件,沒有出現過次品,有人問他如何取得如此驚人紀錄,答案就是:用心。席小軍認為這種用心來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身邊的同事也親切地稱他為“席匠人”陝汽集團: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的國企改革範本
席小軍完成的創新改善成果高達100餘項,三項榮獲全國機械行業“QC”一等獎,兩項榮獲國家專利獎,榮獲省市創新成果獎10餘項,各類創新改善累計為公司節約成本上百萬。
劉東,在2016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勇於鑽研技能,善於挑戰自我,從最初的中級鉗工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車架廠首屈一指的高階鉗工技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陝汽的“工匠精神”。
陝汽集團:從三線軍工到行業領導者的國企改革範本
像席小軍、劉東這樣的“技術大拿”在陝汽集團還有很多,也正是有了他們的敬業、精益、專注、創新,才成就了陝汽領跑行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