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田養殖泥鰍技術要點如下:
1、稻田的選擇
養泥鰍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效能好,滲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釐米以上。稻田的積雨面宜小不宜大,選擇低窪田、塘田、岔溝田為宜。水原清新,無汙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質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較高的為佳。
2、防逃設施
養殖泥鰍的稻田,田埂應高出田面60釐米左右,捶緊夯實,可用農膜插入泥中10釐米圍護田埂,以防漏洞、裂縫、漏水、塌陷而使泥鰍逃走,同時進、出水口處要安裝塑膠網欄 。
3、開挖魚溝
魚溝一般為十字形溝,挖在稻田中央,約佔稻田面積的10% 左右,溝深60釐米、寬90釐米為宜。魚溝渠道要與進、出水口處暢通 。
4、稻田施肥
養殖泥鰍的稻田在插秧前每667 平方米施有機肥300 公斤,如豬羊糞、欄肥、人糞即可,主要施入溝內。以後根據稻、鰍生長情況補施些速效化肥,以667 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為宜。
5、放養時間和密度
泥鰍一般在水稻插秧後10天開始放養。苗種規格以長3 ~4 釐米為好,每667 平方米放養2。5 萬尾左右。
6、投餵飼料和管理
一般1 天投餵飼料1 ~2 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 次。直接投放在飼料臺。飼料以穀糠、麥麩及魚類專用飼料等為宜,可搭配些青飼料。日投餵量一般為泥鰍體總重量4%~5%。稻田水位應根據生產需要適時調節。稻田防病治蟲要注意選擇低毒農藥,適時適量葉面噴施,以防藥害。
泥鰍經過4 個月左右的養殖,全長達到10釐米,體重達到12克左右,可以捕撈出售。
二、 稻田養鱔高產訣竅主要有以下六條。
(一)稻田整理。最好選用房前屋後的肥泥田、山壠中段的淺腳爛泥田或山邊坑底田。因為這類田土壤肥沃,易滋生螟蟲、蟲蛹、蠅蛆、蚯蚓、水蛭、泥鰍、小魚蝦等小動物,鱔魚食料豐富。面積0。067公頃以內。養殖關鍵是防逃設施。可在稻田周圍砌造1米多高的單磚牆,磚牆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並用水泥勾縫。這種防逃效果好,但造價高、拆除不便,只適合小面積飼養。若養殖面積大於0。013公頃以上者,可採用鋪油氈紙防逃法,效果也很好。此外,沿田埂內側開一條圍溝,並於稻田中心縱橫向外延伸各開一條廂溝。兩溝規格均為寬0。5米、深25至30釐米,且使溝溝相通,用鐵絲網或尼龍網攔擋進、出水口,防逃。
(二)鱔种放養。放養時間以稻田翻犁結束後至插秧前為宜。放養時,要選投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以免互相殘食。投苗量,一般每0。067公頃稻田投放平均尾重為20克的幼鱔1000至1200尾。鱔魚繁殖季節長,自繁能力強。只需一次性投苗,便可連續捕捉。
(三)餌料投餵。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動物內臟、屠宰下腳料和瓜果皮,必要時可適當搭配一些麩皮、米糠、豆餅、菜籽餅、魚粉、豆渣和混合飼料等。其中,以投餵蚯蚓效果最佳。投餵前,大塊的餌料要切碎。投餵時間要根據鱔魚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性,掌握於16時至18時進行。投餵量一般一次控制在所養鱔魚總體重的2%-3%,陰天、悶熱天、雷雨前後,或水溫高於35℃、低於10℃時,要適當減少;自制投餌臺浮於溝內固定位置,讓鱔魚進入臺內攝食。還可在溝上掛一盞或幾盞3-8瓦的黑光燈,燈距水面5釐米,誘蟲落水;也可將肉骨、腐肉、臭魚蝦等腐屍物放在鐵絲筐中、吊於溝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讓蛆掉入溝中,供鱔吞食。
(四)日常管理。主要是田水的調節。要根據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點,兼顧鱔魚的生活習性,採取苗期、分櫱期稻田水深保持在6-10釐米;分櫱後期至拔節孕穗前,輕微擱田一次;拔節孕穗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6釐米;往後,灌跑馬水與擱田交替進行。擱田期內,圍溝和廂溝水深要控制在15釐米左右,並要經常更換新水。其次是,要經常下田觀察鱔魚攝食和生長髮育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調劑餌料或施藥治病。再者,水稻施肥或灑藥時,要首先把鱔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並選用低毒無殘留的肥(藥)。此外,還要經常檢查田埂及灌、排水口的防逃設施,發現毀損,要及時修復、更換。
(五)疾病防治。稻田鱔魚較易發生的疾病主要有兩種。一是細菌性面板病。5至9月為流行季節。病鱔體表有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遊動無力,鱔頭常露水面。病情嚴重者,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而死亡。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田,消滅病源;引用潔淨水源,防止水質汙染;每50公斤鱔魚用磺胺噻唑0。5克與餌料摻拌投餵,每天一次,連用5-7天。二是水黴病。由於操作不慎等原因使體表受傷感染所致。肉眼可見傷處長黴。防治方法:及時加註新水;用小蘇打每立方米水體20克全田潑灑;用0。2×10-6硫酸銅溶液遍潑全田,直到病癒。
(六)捕撈。待80%的個體長到100克以上時,就可捕撈上市。捕撈時間,於秋末和早春兩季進行。方法可採用灌水簍網誘捕,或排水擱田、用雙齒鋤挖捕。儘量不傷鱔體,並注意捕大留小,以便為下期飼養留有足夠的鱔苗。
一、稻田養殖泥鰍技術要點如下:
1、稻田的選擇
養泥鰍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效能好,滲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釐米以上。稻田的積雨面宜小不宜大,選擇低窪田、塘田、岔溝田為宜。水原清新,無汙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質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較高的為佳。
2、防逃設施
養殖泥鰍的稻田,田埂應高出田面60釐米左右,捶緊夯實,可用農膜插入泥中10釐米圍護田埂,以防漏洞、裂縫、漏水、塌陷而使泥鰍逃走,同時進、出水口處要安裝塑膠網欄 。
3、開挖魚溝
魚溝一般為十字形溝,挖在稻田中央,約佔稻田面積的10% 左右,溝深60釐米、寬90釐米為宜。魚溝渠道要與進、出水口處暢通 。
4、稻田施肥
養殖泥鰍的稻田在插秧前每667 平方米施有機肥300 公斤,如豬羊糞、欄肥、人糞即可,主要施入溝內。以後根據稻、鰍生長情況補施些速效化肥,以667 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為宜。
5、放養時間和密度
泥鰍一般在水稻插秧後10天開始放養。苗種規格以長3 ~4 釐米為好,每667 平方米放養2。5 萬尾左右。
6、投餵飼料和管理
一般1 天投餵飼料1 ~2 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 次。直接投放在飼料臺。飼料以穀糠、麥麩及魚類專用飼料等為宜,可搭配些青飼料。日投餵量一般為泥鰍體總重量4%~5%。稻田水位應根據生產需要適時調節。稻田防病治蟲要注意選擇低毒農藥,適時適量葉面噴施,以防藥害。
泥鰍經過4 個月左右的養殖,全長達到10釐米,體重達到12克左右,可以捕撈出售。
二、 稻田養鱔高產訣竅主要有以下六條。
(一)稻田整理。最好選用房前屋後的肥泥田、山壠中段的淺腳爛泥田或山邊坑底田。因為這類田土壤肥沃,易滋生螟蟲、蟲蛹、蠅蛆、蚯蚓、水蛭、泥鰍、小魚蝦等小動物,鱔魚食料豐富。面積0。067公頃以內。養殖關鍵是防逃設施。可在稻田周圍砌造1米多高的單磚牆,磚牆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並用水泥勾縫。這種防逃效果好,但造價高、拆除不便,只適合小面積飼養。若養殖面積大於0。013公頃以上者,可採用鋪油氈紙防逃法,效果也很好。此外,沿田埂內側開一條圍溝,並於稻田中心縱橫向外延伸各開一條廂溝。兩溝規格均為寬0。5米、深25至30釐米,且使溝溝相通,用鐵絲網或尼龍網攔擋進、出水口,防逃。
(二)鱔种放養。放養時間以稻田翻犁結束後至插秧前為宜。放養時,要選投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以免互相殘食。投苗量,一般每0。067公頃稻田投放平均尾重為20克的幼鱔1000至1200尾。鱔魚繁殖季節長,自繁能力強。只需一次性投苗,便可連續捕捉。
(三)餌料投餵。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動物內臟、屠宰下腳料和瓜果皮,必要時可適當搭配一些麩皮、米糠、豆餅、菜籽餅、魚粉、豆渣和混合飼料等。其中,以投餵蚯蚓效果最佳。投餵前,大塊的餌料要切碎。投餵時間要根據鱔魚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性,掌握於16時至18時進行。投餵量一般一次控制在所養鱔魚總體重的2%-3%,陰天、悶熱天、雷雨前後,或水溫高於35℃、低於10℃時,要適當減少;自制投餌臺浮於溝內固定位置,讓鱔魚進入臺內攝食。還可在溝上掛一盞或幾盞3-8瓦的黑光燈,燈距水面5釐米,誘蟲落水;也可將肉骨、腐肉、臭魚蝦等腐屍物放在鐵絲筐中、吊於溝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讓蛆掉入溝中,供鱔吞食。
(四)日常管理。主要是田水的調節。要根據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點,兼顧鱔魚的生活習性,採取苗期、分櫱期稻田水深保持在6-10釐米;分櫱後期至拔節孕穗前,輕微擱田一次;拔節孕穗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6釐米;往後,灌跑馬水與擱田交替進行。擱田期內,圍溝和廂溝水深要控制在15釐米左右,並要經常更換新水。其次是,要經常下田觀察鱔魚攝食和生長髮育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調劑餌料或施藥治病。再者,水稻施肥或灑藥時,要首先把鱔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並選用低毒無殘留的肥(藥)。此外,還要經常檢查田埂及灌、排水口的防逃設施,發現毀損,要及時修復、更換。
(五)疾病防治。稻田鱔魚較易發生的疾病主要有兩種。一是細菌性面板病。5至9月為流行季節。病鱔體表有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遊動無力,鱔頭常露水面。病情嚴重者,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而死亡。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田,消滅病源;引用潔淨水源,防止水質汙染;每50公斤鱔魚用磺胺噻唑0。5克與餌料摻拌投餵,每天一次,連用5-7天。二是水黴病。由於操作不慎等原因使體表受傷感染所致。肉眼可見傷處長黴。防治方法:及時加註新水;用小蘇打每立方米水體20克全田潑灑;用0。2×10-6硫酸銅溶液遍潑全田,直到病癒。
(六)捕撈。待80%的個體長到100克以上時,就可捕撈上市。捕撈時間,於秋末和早春兩季進行。方法可採用灌水簍網誘捕,或排水擱田、用雙齒鋤挖捕。儘量不傷鱔體,並注意捕大留小,以便為下期飼養留有足夠的鱔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