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原文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子,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必信;雖曰不學,吾謂之學矣。 我看了網路上的一些解釋,都不甚滿意,在這求各位老師的解析,謝謝!
4
回覆列表
  • 1 #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子,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必信;雖曰不學,吾謂之學矣。

    單純理解這句話,不難。大意是,侍奉父母,盡其所力即可;侍奉君子(單位和領導),忠心耿耿即可;結交朋友,言而有信即可。做到這一點,就是完美人士了。這是“賢賢易色”的具體體現。從其具體表現看,“賢賢易色”即做事不要太機械、死性,不要教條主義,凡是守住底線,盡心盡力即可。

    孔子72個弟子性格迥異,特長不一。子夏擅長文學,他文筆好,曾經問過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子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回答“繪事後素”。從對話可知,子夏喜歡裝飾性的描寫,孔子更絕,告訴他,“留白更美”。“賢賢易色”之所以不太好理解,與子夏的語言習慣有關,後面的具體闡述就是對“賢賢易色”的進一步解釋。

  • 2 # 非雲非鶴801

    “賢賢易色”,出自於孔子72出類拔萃弟子中子夏之口,有一種斷句法是把賢賢二字後加一個逗號,簡潔一點就不用加逗號了。先秦著作中,疊用兩個字很常見,比如《老子》中就有“聖人不病,以其病病”,看起來很玄,這就要理解兩個相同字的不同意義了。“賢賢”和舉例的“病病”,兩個相同的字詞性是不同的,前一個是動詞,後一個是名詞。再看“易”,易的本義是“交易”,即交換和“改變”的意思,再引申就有輕視的意思,即“不當回事”,比如有個詞就叫“輕易”,也是啊,誰會把自己珍愛的東西交換給別人呢?只會“金屋藏嬌”,豈可輕易與人?應該是更看重對方的那東西了,才交易啊!“色”,就有點意思了,色字有一個意義是女人,今天說色,似乎常常不大妙,比如“酒色之徒”,“色鬼”等等都不是好話,然而歷史上,色,也指妻子,現在的人叫老婆實在是“不雅”。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家中的妻子可是非常重要的,夫妻關係是天理人倫中極大的事,後來不知什麼“混賬人”說:“妻子如衣服”,妻子簡直就不是人了,早先的古人是很看重夫妻關係的。那麼“賢賢易色”四個字,就可以有多個解釋,色,當然作為“美貌”了。這樣,一個解釋就是:要像愛美色美女一樣去敬賢,就是說把愛妻子敬妻子的心換作敬重賢德賢人之心,即要敬重賢人。再一個解釋就是,對於妻子,要更看重她的賢能和品德,不要只看重她的容貌。這個“易”就當“看輕”講了,即對妻子要重品德輕容貌的意思。後一個解釋應該更合理,因為子夏在全文中,後面說的是,“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等等應該怎樣,也就是要如何對待父母、對待君主、對待朋友,按照前後邏輯關係,賢賢易色自然應該是說怎樣對待妻子的德行與容貌了。父母,妻子,朋友,君主,脈理比較清晰順暢,賢人則比較“泛”和模糊了。當然,說是要敬重賢人的意思,也可以吧。古漢語的好處就是回味無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3 # 老馬識途183228897

    父母為人倫之始,故發議始於父母(孝),次而為主人(忠),再次為朋友(信)。能集孝、悌、忠、信而備於身,或有人目之以“未學”(不賢),而我卻獨斷之以必“學”(賢)!

    本段文字,與本篇中上文之“孝悌忠信”及“行有餘力而學文”等文字相呼應,強調的是“行”為“本”為“內”,“學”為“末”為“外”。

    這樣看來,首句“賢賢易色”之意,應該是:看一個人是不是“賢”,最重要的,要看他的“行動”,而不是看他的“外表”。

    賢賢:以賢為賢;易:容易;色:表面。

    一孔之見,慚愧!

  • 4 # 尚作華

    看到此問忍不住淺薄一下,就冒充一下高手吧!

    子夏曰:就是子夏是這樣闡述的。

    賢賢易色:善於學習的人會從他人的各種行為中體會、感受到一個人的賢良的修養與學識。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這是舉例子來表達,一個賢德的人在變換接觸的交往物件,變換自身的角色,所體現出來的不同外在行為,透過現象看本質,誠於中形於外,外在的角色不同可是起心動念的內在是同一個學養的境界,用今天傳過來的西方心理學的觀點就是所體現的人格一致,沒有虛假偽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樣的人,往往都是真誠的謙虛,他們在行止上做到了,內心完全處於自然而然的,不覺得自己做到了這些就沾沾自喜,自我表揚,學了的人還容易有自滿與自我肯定、自我欣賞等等淺薄之色。而真的賢德的人,是很自然的做到了,沒有自己如何的其他的我慢的傲心,為什麼曰未學?他不是學知識學理論,他是踏踏實實的從實踐中錘鍊過來的,是踐行者,不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從學理論到實踐,其實還有很多岔路,有的人就只會說理不會做,俗話說“理論呱呱的,尿炕嘩嘩的”,就是嘴上會說,做不到。

    所以,子夏感慨說吾必謂之學矣!這樣的乾淨的做到,不是演給誰看的才是真的賢德的學養!

  • 5 # 朵朵佬爺

    我查了一下百度,上面說,選妻子重賢不重色。事父母,似乎還解釋得通,事君,就解釋不通了。我的理解是,色,就巧言令色的意思。賢賢易色,就是用賢德去掉巧言令色的意思,後面才解釋得通。

  • 6 # 明月詩詞影視分享

    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論語》語出《論語.學而》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賢賢易色”。“賢賢”,前一個“賢”是動詞,後一個“賢”是名詞,“賢賢”,就是尊重賢德。

    “易色”,有兩種解釋,主流的解釋,如朱熹、張居正,都將“易”解釋為“移”,替換的意思。則“賢賢易色”的意思是,以敬重賢德的心,來替代喜好美色之心。第二種解釋,“易”,是平易,不重視。賢賢易色,是指對自己的妻子,重賢德,而不重容貌。

    下文說的是對君主,對父母,講的是人倫。所以,我認為是第二種解釋。所以,“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孃,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

  • 7 # 野狐習禪

    題主好,“賢賢易色”出自《論語 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一前人對“賢賢易色”的多重解釋

    兩個名詞放在一起,第一個名字常當動詞用,在古人,這是一種句法,“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也?”(《莊子 山木 》)意思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怎麼會累呢?第一個物當利用講。“色色而不色”是說君子喜歡漂亮的女人,但並不放蕩淫亂,第一個色當喜歡講。“賢賢”也是這種用法,第一個賢是動詞,可當尊重來理解。“易”有變易、改變、替換等意思,“色”有容色、臉色的意思,也有美色的意思。

    朱熹的解釋是:看到賢良的人而易其好色之心。

    楊伯峻的解釋是:對妻子,看中的應該是品德,而不是姿色。

    王念孫把“易”訓做“如”,對這句話解釋成了喜歡賢德的人如同喜歡美色,也就是好德如好色。

    南懷瑾的解釋是:看到賢德的人肅然起敬,容色都變得莊重起來了。

    有人解釋為重視賢德的人,輕視女色,把易理解為輕易。

    有人解釋為我們應該重視一個人的品德,不要太在意他的長相容貌。

    甚至有人解釋為賢者善於改變自己的角色。可能是取君子應時而變的意思吧,這裡把色當角色來理解了。

    還有一些大德高僧,他們結合佛家修行的要旨來解釋,就更為多樣複雜,別的解釋就不再列舉了,野狐還是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二野狐的理解

    對“賢賢易色”,前人存在著過度解釋的問題,這種現象在解釋經典的時候普遍存在,原因是古文中詞語有多義的情況,就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也會出現不同的合理解釋。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存在“六經注我”的現象,學者註解經文時,有時會讓經文服務於自己的想法,按自己主觀的要求去註解,註解的內容雖偏離了經義,但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能為當時和後世很多人所認同。

    “賢賢易色”的意思沒有那樣複雜,南懷瑾的解釋比較恰當,就是看見賢德的人肅然起敬的意思。我不贊同因為後面涉及對君要忠,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要信就把這句理解為對妻子要看德而不是姿色,勉強的和後面的三種人倫關係一致而成為四倫。

    《學而》篇有不少關於“學”的章句,孔子的“學”包括典籍的學習,但更側重踐行,這和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學是不同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文,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學習,就是對典籍的學習,孔子更強掉的是力行仁孝。對孔子的思想弟子們自然也會談自己的理解體會,或提出問題,子夏的這段話就是他對孔子“學”的理解,其中的四點都是力行仁孝的問題,不必非要勉強的扯到四倫中老一個妻子湊數。子夏認為只要做到這樣四點就足以稱得上學習了,因為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之一,子夏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有點極端,大概是為了表達他對老師的“學”理解很透徹才有這樣極端的發言吧。

  • 8 # 肅肅其羽

    似乎是,尊重賢德的人改變自己處事態度。

    這樣理解可以貼入上下文。其他解釋雖更好,放入原文,總有支支楞楞的感覺

  • 9 # 歪嘴小個子

    態度和規則。

    後面幾句是展開解釋,對父母,應有什麼樣的態度和規則。對君子,朋友,也應有相應的態度和規則。

    最粗略的講法,即對人講人話,對鬼講鬼話,因勢利導。易色不易心,為賢。易心,為賊

  • 10 # 志恆行

    賢賢易色!通俗的講就是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而不由的心生羞愧。不自覺的向他們學習靠攏”!

    如:當你見到令自己心儀的人時,感覺配不上人家,認為其超凡入聖。看自己那那都不聖潔,心生愧疚 自卑……。但又割捨不下,心頭時時都有其形象。如同得了“相思病”。自覺不自覺的,改正錯誤,除掉毛病,望達到見於賢齊!這種狀態只是暫時的。因為隨著交往,瞭解越來越多,這種感覺會慢慢改變。

    除非其確實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其德輝外賢,才可賢賢易色。也就是“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另一方面,賢賢易色。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來就是“善”的。是由於心性後天習的壞習慣而至。人師難求,突然遇“賢”,心安了。才會賢賢易色。從此可以看出“人心”是想通的。就是《大學》所說的,勿自欺。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 11 # 紹興李珍

    《論語》中“賢賢易色”這句話的意思?

    答:先恭錄原話吧。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是“孔門十哲”之文學著名的子夏說的,“賢賢”兩個字第一個賢是動詞,第二個賢才是名字。

    子夏說:“看到賢者起敬色;事奉父母,能盡其力;事奉君主,能用身心;與朋友相交,言而有信。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有學問。”

    子夏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因為孔子在講:“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聽了後感慨萬千,說了自己的感悟。

    第一事奉父母的“盡力”之“力”包括兩方面,一是氣力;二是財力。第二事奉君主,那麼,就是君辱臣死,包括身了。當然,這個“辱”指為什麼而受“辱”,為國家民族之大義,當然必須保護君主,而且義不容辭。如果是他自己言行之不堪而受辱,也應該深感同情,並且在事前提出中肯建議。除非不做其臣,這是可以選擇的。第三朋友之交在於誠心、在於意氣相投,沒有財權的功能。如果有了這種功能,就談不上什麼朋友。

    比方:信仰佛教的人見到寺廟的佛像,就莊色,想都不想,納頭便拜;古代高僧不遠千里,可以去佛陀的故鄉去朝拜、尋找原來的典籍。

    這樣就知道,子夏說的“學”是學問不是指知識,它專指一個人的品性或者說品質,這個才是賢者的原理。本條原理也是儒家的中心所在,做人首先需要的是品質,有好的品質才能談其它,這也是現代人講的德育。

  • 12 # 山神001

    賢,作為形容詞通常指賢淑(慧、良、能、德、明),是對人能力品德的描述。

    字義上看從臣從又,應該是眾臣中那些優秀的人。

    原義講,貝是說它是玉石中的寶貝,暗含精美、剔透、光鮮亮麗的質地。

    作為動詞有抉擇、挑選意喻。

    賢賢就是挑選賢(慧)人,作為榜樣。易色,就是改變我們的臉色,善待老人和他人。

  • 13 # 白石286036966

    賢是能,謂賢能,賢賢,是使動語態。能能,第二個能是第一個能之所。亦即是第一個能的動作物件。賢賢其意即一般效能力使之分成個別性能力。個別能力對應不同的事物。色是物色之意。易是變化,不同的意思。賢賢易色,句意即一般效能力使之成個別性能力而應對不同的事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編》的不同和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