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17387951926

    民間開始過小年,是從宋代開始。但是那時候的小年不是臘月二十三,只是有這個叫法而已。

    宋代文天祥《二十四日》:“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其中的春節是指立春,寫詩的那一年,立春是臘月二十六,所以前三日是臘月二十四,從題目中也能看出是臘月二十四。

    有文獻記載,清代開始,有的地方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因為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皇帝在二十三日的臘祭之日也祭祀了灶王爺,其他官員紛紛效仿,這一天過小年的習俗就慢慢傳播開了。

    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府過臘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過二十四,水上人 家過二十五日。

    其實,小年在哪一天過,也是當地自古以來延續下來的習慣。我們這裡是北方,一直是按照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一些地區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給孩子講講灶王爺的傳說

    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保護和監察一家。一年後要將這一家一年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向玉皇大帝彙報。

    關於灶王爺的傳說有很多,下面兩個流傳比較廣,也比較適合講給孩子聽。

    第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叫張單的人,不願種地,出門做生意,發了財,回家後嫌棄糟糠之妻,娶了一個揮霍無度的人做老婆。張單不再像以前那樣勤奮,在外不務正業,家道敗落。後來又遭遇大火,財產全部燒光,張單淪為乞丐。

    有一年臘月二十三,要飯要到了原來妻子的家中,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爐灶,被憋死。玉皇大帝為了警戒人們不要像張單那樣犯錯,就封他為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一家人的言行。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第二個傳說:

    在某個朝代,皇帝派一個大臣到河北大平原當州官。大臣到任之後,天天到百姓家吃酒席,開始是一個人去,後來全家人、隨從、家裡的雞狗也一起去。一年就吃得白白胖胖,百姓叫苦連天。

    結果張大巴掌給他一頓臭罵:“你們把老百姓吃得好苦哇! 這回算跑不了啦! 今天讓你們嚐嚐我的巴掌吧!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張大巴掌的媳婦說,“就把他們打在牆上,死後看著老百姓吃好東西!”張大巴掌真的就把他們打到灶旁上的牆上了。

    有人提議把他們的畫下來,每家都貼上一張,看到家家戶戶的好東西,就讓他饞吧!

    皇上知道後很生氣,但也很無奈,只好貼告示說:州官兩口子是皇上的“御膳廚子”,侍候皇上有功,死後封他們為灶王爺、灶王奶,家家戶戶畫上灶王像,貼在灶旁牆上, 以流芳千古。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給孩子講講小年的習俗

    1、祭灶王、吃糖瓜

    “二十三,灶上天”。過小年這一天,有一個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習俗是送灶王爺。灶王爺畫像,從除夕一直貼到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時候要送灶王爺上西天。

    做法就是將灶王爺畫像燒掉,為了讓灶王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就用麥芽糖封他的嘴,用酒收買他的心。

    “二十三,糖瓜粘”就是這麼來的,後來演化成了吃糖的習俗,現在仍然保留,但是不會再去粘灶王爺的嘴巴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2、備年貨

    小年後再有一週過年,時間很緊張,要忙著備年貨,再不買就怕來不及了。如果有條件,最好帶上孩子一起去,預熱一下過年氣氛。

    我們這裡一般會買瓜子、花生、堅果、糖果、水果乾等零食,以備大年初一拜年,和之後親戚來串門的時候使用。

    也會買一些年夜飯、伺候親友的食物,像各種牛羊肉、臘肉、燻肉等等,過年一般都要吃得豐盛一些。

    還會買一些走親訪友的年貨,像燒餅、牛奶、點心、酒水等等,就等著過了初一去串門。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3、理頭髮

    我們這裡有個習俗,小孩子正月裡不理髮,說是會對舅舅不利。直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能理髮。雖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大家都講究這個。所以,年前理髮非常重要。

    要是理髮太早,怕堅持不到二月二。理髮太晚,理髮店關門,或者人太多、價格上漲。在臘月二十三理髮,是個比較合適的時間。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別忘了講給孩子聽

    4、吃餃子

    在我們北方,過小年也是吃餃子。餃子在過去被認為是最珍貴的食物,有肉、有菜、有面,營養豐富,平時都不能吃。餃子的形狀又像元寶,更加顯得寓意深刻。

    雖然是老生常談的食物,離了它就像沒過節一樣。約定俗成的東西就是這樣,也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在作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魚的常用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