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風說語文
-
2 # 湘雲水一天
閱讀是一個促進思想昇華的過程。學生透過閱讀, 可以得到當前自己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而得到不斷改造和昇華。老師則要善於引導,啟發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具體做法有:
(一) 鼓勵學生勇於提出疑問。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 一邊讀一邊思考, 鍛鍊思維能力。比較和分析是人們思考的常見形式, 在學生具備一定綜合、分析和比較能力的基礎上, 老師就要鍛鍊他們在對比中提出疑問的能力。
(二) 注重對教材的整合和利用。
語文教材中, 並不是所有文章和篇目都適合學生閱讀。上課前, 老師要充分做備課準備, 對課本中的文章和篇目進行重新組合, 讓學生能夠獲得整體性的閱讀。例如, 同一作者的文章可能由於體裁不同, 被彙編進了不同的單元中。這時就需要將這些文章提取出來, 讓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理解, 從而掌握作者的創作心境和背景。同時, 也可以進行課外延展, 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 注重多種思維訓練。
閱讀教學並不是讓學生手捧書本自己閱讀, 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優勢。例如, 讓學生學會移情, 將自己的情感匯聚到文章作者的情感中, 體會創作者的意圖和心境。或者是以朗讀的形式, 讓學生邊聽邊讀, 陶冶情操, 利用思維慣性, 對優美詞句進行記憶, 提升語文素養。
(四) 注重問題教學法的應用。
問題的提出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透過提出新問題, 能從全新的角度看待以往觀點, 需要更豐富的想象力。因此, 要採取問題教學方法, 主動丟擲問題, 讓學生在問題中主動思考, 引導學生閱讀的內在驅動力。並可組織學生圍繞問題或者展開討論, 在與其他同學交流的過程感受到他人的思考立場, 促進學生髮散性思維的養成。
(五) 採取合理的閱讀教學語言。
學生閱讀課的過程, 也是自我理解和思維消化的過程。要善於運用教學語言, 巧妙引導, 讓學生充分融入閱讀中來, 鍛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維能力。
回覆列表
現代文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和思維過程。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根據現代社會閱讀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需求心態,確立起一種超越興趣的閱讀觀;
第二,運用整體論、系統論、資訊理論的基本原理,強化整體觀念,培養學生對讀物載體的整體感受和把握;
第三,樹立創造意識,加強高層次閱讀能力的培養。
就當前語文測試和高中閱讀教學的實際,我以為在現代文閱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把握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第一,激發需求心態
閱讀應該是自覺的。自覺的閱讀必定有強烈的閱讀需要,它是培養閱讀思維品質的有效動力。 閱讀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過程。目前,在校高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是一種專門的理解型閱讀訓練。近幾年來,高考試卷中現代文閱讀所選的材料,基本上是現當代能夠反映人們日常生活閱讀實際的文章,材料的內容多種多樣,有歷史的、現實的;自然的、社會的;形象的、理論的。材料的文體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議論性和說明性的文字佔有相當的比例。因為隨著科技發展的社會化、現代化,將來的高中學生不管是學文的,還是學理的,不管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還是走向社會工作,均要接觸這一類的大量的文章。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引導學生問問自己,在閱讀方面,你好什麼,樂什麼;閱讀的好與樂是否還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維;明確為什麼閱讀,以及閱讀對於自己能力的培養,跟未來社會的發展有何聯絡。這樣,閱讀的動力就能由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這是閱讀的心理素質產生質的飛躍的標誌。有了意志的作用,閱讀訓練才能進入高度自覺的境界。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思維品質的關鍵性一步。
第二、強化整體觀念
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者劉守立先生曾經說過:“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活動過程。”閱讀的精力應放在揣摩作者意圖,著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內容要點、思路脈絡這些全域性性的問題上。這些問題抓住了,理解了,字詞句、層次關係、表現方法這些區域性性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碼可以說為正確解決區域性性的問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以,現代文的閱讀訓練遠不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簡單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有讀懂一篇篇難易程度與所學教材大體相當的各類體裁文章的能力,關鍵在於教會學生綜合運用語文各個單項知識及其技能去讀懂一篇篇文章。 可是每次練習或高考,仍有不少學生忽略整體感受,他們重文句輕篇章、重區域性輕整體,缺少統覽全篇、整體把握的思維方法,缺乏整體性思維品質,有的只是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認識,對某些區域性的理解,沒有把材料各組成部分的情況合在一起,進行整體性的研究,領會其通篇的內容和形成,得出整體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