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齊國
一提到戰國時的燕國,人們映入腦海的不是荊軻刺秦王,就是《六國論》中蘇洵對燕國抵抗秦國的肯定。順便提一下,這篇文章,我原本想擬的題目就叫做《新六國論》。
然而,懂戰國曆史的人一定知道,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只是個二流國家,從來沒有強大過,魏國馬馬虎虎算個二流國家,畢竟人家在戰國初年是最強大的。至於南韓和燕國,只能算三流國家,其實力,還不如戰國初期還存在的吳國、越國、宋國和衛國,僅僅比鄭國、魯國、巴國、蜀國、苴國、蔡國、杞國、邾國、薛國、國、滕國、莒國、箕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安陵國、義渠國、綿諸國、無終國等稍微強大一點,比中山國還要弱小。
然而就是這樣兩個弱國,卻同是戰國時期秦一統六國的最大功臣。
此話怎講?其實,南韓主要是申不害變法後,南韓變得更加弱小,不僅如此,還經常用權術嫁禍他國,比如長平之戰,就是南韓人為了防止上黨郡落入秦國之後,南韓很容易被吞併,因此想讓三晉之首的趙國來幫忙接手,實際上就是讓趙國被秦國打,引發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趙國長平之戰最後兵敗,40萬人被坑殺。
此外,南韓還參與了五國伐齊。
要知道,當時戰國中的一流國家,只有秦齊趙三國,其中趙國軍事實力最強,秦國農業最強,齊國商業和文化最強。也就是說南韓直接或間接害慘了兩個超級大國。
當然,南韓只是參與伐齊,而且以南韓的軍事實力,根本不足以害齊國。
但是另外一個弱國卻不是如此。它就是燕國。
燕國派遣間諜蘇秦,讓齊湣王利慾薰心滅了宋國,引起齊國滅國,如果不是田單復國,後來就沒有齊國了,然而,齊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復往日輝煌。而這,都出自燕昭王的報仇之舉。
關於燕昭王報仇,我還是持有支援和同情態度的,畢竟,恩怨情仇,都必須一一分明。而對於蘇秦,他作為間諜中的死間,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我也一樣很敬佩。然而,報仇可報,但是過分的報仇,就是不明大事了。
引起五國伐齊、楚國以援齊名義趁火打劫,讓齊國從此恨透燕韓趙魏楚五國,並且再也不關心其他國家的戰事,不再使用武力以休養生息,也不敢再得罪秦國,燕國這把火燒得太大了。
如果說齊國滅燕國在先燕國這樣做還情有可原,那麼趙國跟燕國總沒仇吧?然而燕國卻趁趙國長平之戰之後元氣大傷,接二連三攻打趙國,落井下石,最後自己一點便宜沒撈到,反而被強悍的趙國打趴下,害得趙國把注意力集中到燕國問題上,讓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又不停地攻打趙國,讓趙國兩線作戰,疲於奔命,不停的丟失城池給秦國。
除此之外,事實上燕國早在第一次五國攻秦時,就臨陣退兵,讓楚國也不得不選擇作壁上觀,後來張儀欺楚,讓齊楚聯盟瓦解,燕國也周旋其中。
如果說魏國滅亡是自己有大量人才而不用,最後把人才輸送給敵國引起國滅是自作自受,說魏國在戰國 初年樹敵過多,攻打三晉中的韓、魏,攻打楚國,削弱他們的實力,但魏國好歹也曾經竊符救趙過,並且,魏國在戰國初期沒少打過秦國。而南韓和燕國,尤其是燕國,把六國中最強的國家都整垮了,六國能不滅亡嗎?
燕國是戰國時期血統最純正最尊貴的諸侯國,他們是召公奭的後人,他們一直奉行王道,從燕王噲天真的禪位給子之就能夠看出。
然而,燕國真的完全奉行王道嗎?五國攻秦失信天下,滅齊搶劫與齊國無異,騷擾趙國是典型的奉行霸道,這樣一個國家,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一點也不奇怪。
有人說齊國在旁邊又有仇不削齊不行,對此,我先闡明,我沒有說要反對削齊,只是把齊國整到恨死五國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就有些過分了,而且削齊之後,沒能夠吞併齊國,讓燕國強大,這樣做客觀上是幫助了秦國,說我只因為削了齊而沒有能力削秦就怪它可笑,但是燕國沒有能力削秦嗎?五國攻秦一共五次,六國之力沒法削秦嗎?
主次關係需要搞清楚,秦齊趙中秦最強大,理應先削秦後削齊,如果非要先削齊,燕國也要把握好分寸,畢竟齊國可沒有讓六國共同進犯燕國,燕國做錯的地方在於削齊的時候做得過分,把齊國的國策徹底導向一個不利於東方六國整體的方向,而齊國面對之前滅國的事,根本不可能不介懷,而燕國又從來沒有真正削秦過,即使機會擺在面前,第一次五國攻秦燕國就派兵在秦國周圍轉了一圈回去了,滅齊後還在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後不停騷擾趙國,要知道這個時候趙國已經不具備強大的實力了,這個時候還打趙國,齊國跟你有仇那趙國呢?趙國從始至終都跟燕國無冤無仇。所謂“只因為削了齊而沒有能力削秦”的說法並沒有根據,燕國削齊的力量都能動員,削秦的力量動員不了?更何況秦更加強大的情況下,齊國和趙國就是燕國的兩道屏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它把兩道屏障都搞殘了,自己能不滅亡嗎?燕國害六國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和眼前的仇恨,而忘記了最大的敵人是秦國。
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立群曾經說燕國之亡亡於滅齊自削和疲趙自削,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燕國,齊國
一提到戰國時的燕國,人們映入腦海的不是荊軻刺秦王,就是《六國論》中蘇洵對燕國抵抗秦國的肯定。順便提一下,這篇文章,我原本想擬的題目就叫做《新六國論》。
然而,懂戰國曆史的人一定知道,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只是個二流國家,從來沒有強大過,魏國馬馬虎虎算個二流國家,畢竟人家在戰國初年是最強大的。至於南韓和燕國,只能算三流國家,其實力,還不如戰國初期還存在的吳國、越國、宋國和衛國,僅僅比鄭國、魯國、巴國、蜀國、苴國、蔡國、杞國、邾國、薛國、國、滕國、莒國、箕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安陵國、義渠國、綿諸國、無終國等稍微強大一點,比中山國還要弱小。
然而就是這樣兩個弱國,卻同是戰國時期秦一統六國的最大功臣。
此話怎講?其實,南韓主要是申不害變法後,南韓變得更加弱小,不僅如此,還經常用權術嫁禍他國,比如長平之戰,就是南韓人為了防止上黨郡落入秦國之後,南韓很容易被吞併,因此想讓三晉之首的趙國來幫忙接手,實際上就是讓趙國被秦國打,引發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趙國長平之戰最後兵敗,40萬人被坑殺。
此外,南韓還參與了五國伐齊。
要知道,當時戰國中的一流國家,只有秦齊趙三國,其中趙國軍事實力最強,秦國農業最強,齊國商業和文化最強。也就是說南韓直接或間接害慘了兩個超級大國。
當然,南韓只是參與伐齊,而且以南韓的軍事實力,根本不足以害齊國。
但是另外一個弱國卻不是如此。它就是燕國。
燕國派遣間諜蘇秦,讓齊湣王利慾薰心滅了宋國,引起齊國滅國,如果不是田單復國,後來就沒有齊國了,然而,齊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復往日輝煌。而這,都出自燕昭王的報仇之舉。
關於燕昭王報仇,我還是持有支援和同情態度的,畢竟,恩怨情仇,都必須一一分明。而對於蘇秦,他作為間諜中的死間,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我也一樣很敬佩。然而,報仇可報,但是過分的報仇,就是不明大事了。
引起五國伐齊、楚國以援齊名義趁火打劫,讓齊國從此恨透燕韓趙魏楚五國,並且再也不關心其他國家的戰事,不再使用武力以休養生息,也不敢再得罪秦國,燕國這把火燒得太大了。
如果說齊國滅燕國在先燕國這樣做還情有可原,那麼趙國跟燕國總沒仇吧?然而燕國卻趁趙國長平之戰之後元氣大傷,接二連三攻打趙國,落井下石,最後自己一點便宜沒撈到,反而被強悍的趙國打趴下,害得趙國把注意力集中到燕國問題上,讓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又不停地攻打趙國,讓趙國兩線作戰,疲於奔命,不停的丟失城池給秦國。
除此之外,事實上燕國早在第一次五國攻秦時,就臨陣退兵,讓楚國也不得不選擇作壁上觀,後來張儀欺楚,讓齊楚聯盟瓦解,燕國也周旋其中。
如果說魏國滅亡是自己有大量人才而不用,最後把人才輸送給敵國引起國滅是自作自受,說魏國在戰國 初年樹敵過多,攻打三晉中的韓、魏,攻打楚國,削弱他們的實力,但魏國好歹也曾經竊符救趙過,並且,魏國在戰國初期沒少打過秦國。而南韓和燕國,尤其是燕國,把六國中最強的國家都整垮了,六國能不滅亡嗎?
燕國是戰國時期血統最純正最尊貴的諸侯國,他們是召公奭的後人,他們一直奉行王道,從燕王噲天真的禪位給子之就能夠看出。
然而,燕國真的完全奉行王道嗎?五國攻秦失信天下,滅齊搶劫與齊國無異,騷擾趙國是典型的奉行霸道,這樣一個國家,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一點也不奇怪。
有人說齊國在旁邊又有仇不削齊不行,對此,我先闡明,我沒有說要反對削齊,只是把齊國整到恨死五國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就有些過分了,而且削齊之後,沒能夠吞併齊國,讓燕國強大,這樣做客觀上是幫助了秦國,說我只因為削了齊而沒有能力削秦就怪它可笑,但是燕國沒有能力削秦嗎?五國攻秦一共五次,六國之力沒法削秦嗎?
主次關係需要搞清楚,秦齊趙中秦最強大,理應先削秦後削齊,如果非要先削齊,燕國也要把握好分寸,畢竟齊國可沒有讓六國共同進犯燕國,燕國做錯的地方在於削齊的時候做得過分,把齊國的國策徹底導向一個不利於東方六國整體的方向,而齊國面對之前滅國的事,根本不可能不介懷,而燕國又從來沒有真正削秦過,即使機會擺在面前,第一次五國攻秦燕國就派兵在秦國周圍轉了一圈回去了,滅齊後還在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後不停騷擾趙國,要知道這個時候趙國已經不具備強大的實力了,這個時候還打趙國,齊國跟你有仇那趙國呢?趙國從始至終都跟燕國無冤無仇。所謂“只因為削了齊而沒有能力削秦”的說法並沒有根據,燕國削齊的力量都能動員,削秦的力量動員不了?更何況秦更加強大的情況下,齊國和趙國就是燕國的兩道屏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它把兩道屏障都搞殘了,自己能不滅亡嗎?燕國害六國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和眼前的仇恨,而忘記了最大的敵人是秦國。
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立群曾經說燕國之亡亡於滅齊自削和疲趙自削,這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