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海位於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歐洲之間。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南岸為伊朗。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的14%。裡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裡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3 條河的水量佔全部注入水量的88%。裡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雖然裡海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但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與地中海 連線,湖中也有多種 海洋生物,而後來由於大陸漂移,致裡海與地中海分開,成為一個大的湖泊,因此至今裡海仍有不少與地中海相似之處。
1991年以前,裡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裡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裡海航行。
蘇聯解體後,裡海沿岸國家由兩個變成了五個。為了與油氣開採聯絡在一起的巨大經濟利益,也由於政治的、歷史的、地緣的種種原因,沿岸國家間開始了對裡海劃分的爭議。
在發現中東石油之前,裡海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場的支柱。1901年,裡海的原油產量達到1100萬噸,佔當時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在當時的世界石油貿易中,裡海佔30%。1940年,僅亞塞拜然一地的石油產量就達2200萬噸,佔當時的蘇聯全中國產量的70%。因此,裡海石油確實曾紅極一時。據保守估計,裡海的石油儲量在500億至1900億桶。
有人把裡海稱為“第二個波斯灣”。也有人預言:“誰得到了裡海盆地戰略資源的控制權,誰就能主宰21世紀的國際能源市場,甚至把持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命脈。”此話雖略顯誇張,但也道出了裡海在世界能源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裡海含油氣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被譽為“第二個中東”。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在裡海水域面積為38.64萬平方公里的這塊土地上,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00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8%。
由於該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因此新獨立的裡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裡海法律地位,而裡海油氣資源的開採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絡在一起了。爭議的焦點就是裡海的法律地位是湖還是海?
如果裡海是“海”,裡海將根據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被劃分成扇形領土區域,這將有利於在裡海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家引進外資進行開發,而油氣資源相對較少的國家在裡海的財富就將縮水。如果裡海被認定為是內陸湖泊,那麼按照國際法中的規定,裡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的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採裡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裡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3個國家堅持裡海為海,應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裡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範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裡海是內陸湖泊。因此,裡海是湖還是海之爭的實質是能源利益之爭。
2002年,俄羅斯、亞塞拜然劃分裡海的正式協定簽署,俄、阿、哈三國的立場漸趨一致,伊朗的反對態度也有所緩和。至此,俄主張的裡海沿岸五國透過雙邊協商解決糾紛的主張取得了主動權。這使各國在開發裡海能源方面的步伐加快。儘管各國在裡海峰會上仍未就裡海的湖海之爭畫上句號,但對目前的相互關係和開發態勢是認可的。為避免更大範圍的利益衝突,“裡海是裡海沿岸五國的裡海”的理念受到各國的支援。
裡海沿岸國家多數是內陸國,本地區的石油消費能力有限,大量的油氣出口必須要建設相應的油氣管道。裡海地區已經規劃和建設的多條油氣出口管道,是俄美里海石油博弈的關鍵要素。
在裡海地區眾多的石油管線中,與俄羅斯有關的有4條,分別是連線俄管網的阿特勞至薩馬拉管線、巴庫至新羅西斯克管線、巴庫至季霍列茨克管線和裡海管道財團管線。這4條管線使俄羅斯在裡海石油問題上佔據重要地位,但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所不願看到的。
以美國為主導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簡稱巴傑管道)在2005年開通,這標誌著由俄羅斯壟斷裡海地區石油出口管線的局面被徹底打破。由於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石油主要透過俄羅斯的管道出口,兩國一直希望渠道“多元化”,這與試圖打破俄羅斯壟斷的西方國家一拍即合。
裡海能源產量很大程度取決於管線建設,裡海周邊國家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還積極開展新管線建設的外交準備、可行性論證與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輸油管線建設方案,從而試圖打破俄羅斯對該地區油氣資源輸油管線的獨霸權,使輸油管線逐漸呈現複雜多樣的分佈格局。
總之,在輸油管道的走向問題上,無論是通向土耳其地中海、伊朗南部、巴基斯坦或中國,或者仍然使用經過俄羅斯的現有輸油管道,它既是經濟利益之爭,也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較量。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今後的外交傾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油氣管道路線的選擇。
裡海位於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歐洲之間。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南岸為伊朗。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的14%。裡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裡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3 條河的水量佔全部注入水量的88%。裡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雖然裡海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但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與地中海 連線,湖中也有多種 海洋生物,而後來由於大陸漂移,致裡海與地中海分開,成為一個大的湖泊,因此至今裡海仍有不少與地中海相似之處。
1991年以前,裡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裡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裡海航行。
蘇聯解體後,裡海沿岸國家由兩個變成了五個。為了與油氣開採聯絡在一起的巨大經濟利益,也由於政治的、歷史的、地緣的種種原因,沿岸國家間開始了對裡海劃分的爭議。
在發現中東石油之前,裡海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場的支柱。1901年,裡海的原油產量達到1100萬噸,佔當時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在當時的世界石油貿易中,裡海佔30%。1940年,僅亞塞拜然一地的石油產量就達2200萬噸,佔當時的蘇聯全中國產量的70%。因此,裡海石油確實曾紅極一時。據保守估計,裡海的石油儲量在500億至1900億桶。
有人把裡海稱為“第二個波斯灣”。也有人預言:“誰得到了裡海盆地戰略資源的控制權,誰就能主宰21世紀的國際能源市場,甚至把持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命脈。”此話雖略顯誇張,但也道出了裡海在世界能源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裡海含油氣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被譽為“第二個中東”。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在裡海水域面積為38.64萬平方公里的這塊土地上,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00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8%。
由於該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因此新獨立的裡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裡海法律地位,而裡海油氣資源的開採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絡在一起了。爭議的焦點就是裡海的法律地位是湖還是海?
如果裡海是“海”,裡海將根據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被劃分成扇形領土區域,這將有利於在裡海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家引進外資進行開發,而油氣資源相對較少的國家在裡海的財富就將縮水。如果裡海被認定為是內陸湖泊,那麼按照國際法中的規定,裡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的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採裡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裡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3個國家堅持裡海為海,應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裡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範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裡海是內陸湖泊。因此,裡海是湖還是海之爭的實質是能源利益之爭。
2002年,俄羅斯、亞塞拜然劃分裡海的正式協定簽署,俄、阿、哈三國的立場漸趨一致,伊朗的反對態度也有所緩和。至此,俄主張的裡海沿岸五國透過雙邊協商解決糾紛的主張取得了主動權。這使各國在開發裡海能源方面的步伐加快。儘管各國在裡海峰會上仍未就裡海的湖海之爭畫上句號,但對目前的相互關係和開發態勢是認可的。為避免更大範圍的利益衝突,“裡海是裡海沿岸五國的裡海”的理念受到各國的支援。
裡海沿岸國家多數是內陸國,本地區的石油消費能力有限,大量的油氣出口必須要建設相應的油氣管道。裡海地區已經規劃和建設的多條油氣出口管道,是俄美里海石油博弈的關鍵要素。
在裡海地區眾多的石油管線中,與俄羅斯有關的有4條,分別是連線俄管網的阿特勞至薩馬拉管線、巴庫至新羅西斯克管線、巴庫至季霍列茨克管線和裡海管道財團管線。這4條管線使俄羅斯在裡海石油問題上佔據重要地位,但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所不願看到的。
以美國為主導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簡稱巴傑管道)在2005年開通,這標誌著由俄羅斯壟斷裡海地區石油出口管線的局面被徹底打破。由於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石油主要透過俄羅斯的管道出口,兩國一直希望渠道“多元化”,這與試圖打破俄羅斯壟斷的西方國家一拍即合。
裡海能源產量很大程度取決於管線建設,裡海周邊國家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還積極開展新管線建設的外交準備、可行性論證與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輸油管線建設方案,從而試圖打破俄羅斯對該地區油氣資源輸油管線的獨霸權,使輸油管線逐漸呈現複雜多樣的分佈格局。
總之,在輸油管道的走向問題上,無論是通向土耳其地中海、伊朗南部、巴基斯坦或中國,或者仍然使用經過俄羅斯的現有輸油管道,它既是經濟利益之爭,也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較量。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今後的外交傾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油氣管道路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