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州易道王
-
2 # 線上靈童
謝邀!不管西方國家怎麼看道德經,在這個世界評判的標準只有主觀和客觀兩種。主觀評判就如楊振寧先生對易經的評判一樣,以邏輯作為評判的標準。而客觀評判即是不以個人意識為轉移,並透過對周圍物體的認識,根據對客觀事物分析後再進行判斷並做出決定。就西方國家而言,他們的主觀意識比其他國家尤為強烈,他們真有點堂吉訶德的性子。所以西方的那些評判,完全可以忽略或無視。再說,凡是主觀意識強烈的人,都愛自以為是,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不瞭解自己。連自己都不瞭解,你說又如何去評判別人呢?
-
3 # 羅贛弟兄
謝謝邀請!老子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對“道”的理解可以做孔子的老師,老子在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哲學家,大思想家!老子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不是上帝給華人的先知,他而是對上帝普遍啟示正確迴應的第一人!就連孔子不得不拜他為師啊!東方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亞洲的南韓、新加坡、日本、越南就是受東方文化影響比較深遠的國家,東方文化是心性的文化,注重心性的研究,倫理、道德、良心的研究,道的文化,都跟中國的老前輩“子”有關,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孫子,東方文化注重的是傳統、權威;而西方文化是兩希文化:希臘的文化側重於理性的研究,觀看大自然產生想,探討、分析、歸納、演繹、邏輯推理,古希臘三大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什麼科學發源西方呢?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亞里士多德(智慧的頭腦)刨根問底的求實精神,假如有人問他老師與真理誰大呢?亞里士多德會說真理最大,所以在課堂上柏拉圖被亞里士多德問得啞口無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有1000多本,其中《論自然》和《論原理》給人類的貢獻最大!理性的研究在古希臘認為最高,到達領峰!後面改行研究人類。其實理性只有迴歸到真理的軌道上才不會偏離真道,也就是說真理最大!西方文化的另一個就是希伯來人的文化是:“聽”的文化,聽上帝的啟示,神的話語不是神話(更不是古希臘傳說中的神話)。什麼叫做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其實東西文化各有千秋,東方注重心性文化的研究,西方注重理性文化的研究,科學在西方,西方沒有產生宗教,宗教出自東方,佛教打坐,西方去東方尋求道,再者東方注重心性的研究,這是東方文化的自信所在,神人摩西向上帝祈求:願上帝賜福智慧的心,數算自己的日子!其實東方心性的文化正好與聖經不謀而合!智慧的心不是智慧的大腦!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
4 # 山神001
我認為,這部經書就是《道德經》。
由於翻譯的原因,目前,西方人很可能有一些人感興趣,但因搞不懂其本義,只在其邊緣遊離。這個聖人解開了《道德經》真實義,使《道德經》闡述的宇宙起源之道,君王澤被百姓的為君之道廣為人知,《道德經》統領世界思想領域,就開始實現了,
-
5 # jafsdh
善良的人 ,從不宣揚自己善良,也不關注,只是默默地用善心去對待任何人和去做任何事。就像白天,不需要提著燈籠,照路。只有晚上,才去點燈。
-
6 # 紫微聖人
華人都看不懂,你還指望西方人能看懂?西方科技的進步導致華人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在這個基礎上就對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不夠,於是乎走向了智慧的反面。西方人骨子裡的盲目自大導致他們看不懂道德經,華人骨子裡的自卑導致也看不懂道德經。
-
7 # 溫柔第一劍
《老子》在西方約有五百種譯本,十七種語言,大約屈居譯作之亞(首為《聖經》),曾受到追捧,但大都是湊熱鬧,並不能真正讀懂老子。因此,讚揚說不出有分量的話;批評也擊不中要害。所謂老子熱也只是曇花一現,漸漸在時風中冷寂。
西方的科技理性甚囂塵上,民眾也有自我修身養性辦法,不讀老子也是正常的事。
老子實際說來是“憲政”的先聲。西方既有憲政的豐富的資源,自然不會朝這方面想;倒是他的詩化的表達法弄得西方人想入非非,尤其是偉大的思想家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曾經與中國學者蕭師毅合作翻譯《老子》,但海氏的翻譯是思想家的翻譯,不是文獻性的翻譯,結果半途而廢。
溝通中西方思想的大思想家張祥龍先生
但是留下了一些成果。如“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被創造性的譯為“誰能寧靜下來並透過和出自這寧靜將某些東西移動給道,以使它放出光明?誰能透過成就寧靜而使某些東西進入存在?”
海德格爾和老子都有自己的道言觀,但都沒有明示,致使人們如盲人摸象,各得一隅。它們就是不用二元化的概念語言,而用指引性的語言。有詩學修養的人不難明白。
海氏充分看出了老子思想的詩化言說帶來的豐厚意蘊,華人大都如此,只是不如海氏的齊平老子且發揚光大。
回覆列表
老子是全世界古今,最有智慧的人,位列世界10大名人之首。此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選排。老子《道德經》的世界出版數,由位列《聖經》之後的第二位,近升為第一位。華人,信者仰之,毀者誣之,真有大德而通大道者少之又少。說不定,也許要經過出口轉銷的歷程,華人信者才會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