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八十自述
60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筆創作,就一氣兒寫下了長篇小說《青春萬歲》,開啟了60年風風雨雨的文學生涯。今年,對作家王蒙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本月,他的《王蒙八十自述》出版。他如此寫道,“我永遠紀念著過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著仍然奮鬥著的未來。”
“我還得按活著來計劃”
在王蒙的家裡,掛了兩位女性的照片,有與新婚妻子單三婭的合照,也有去年去世的王蒙亡妻崔瑞芳的照片。事實上,就在王蒙迎來文學創作60週年這一特別重要的時刻,他在暮年又迎來自己的一段幸福姻緣。
對於自己的這段情感,王蒙沒有迴避,“去年春天,瑞芳去世以後,對我打擊非常大,我萬念俱灰。”但他說,有一點還很清晰,那就是“我還活著,我還得按活著來計劃”。
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見鍾情,他18歲,她19歲,兩個青春年少的人相遇的幸福,在新書《王蒙八十自述》中有了細膩的呈現。當他和瑞芳漫步在華燈初上的北京街頭時,“幸福得如同王子。”倆人一輩子幸福相伴走過近60年。當面對妻子的離去時,王蒙說:“恰恰是我從很年輕時就和瑞芳在一起,造成了我的一種脆弱,她走後我過的是很孤獨的生活。”
王蒙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的時候,在朋友的關心下,他遇到了《光明日報》資深記者單三婭,“高齡喪偶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而且高齡又很難找到另一半,人的狀況都太不一樣,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但王蒙沒有讓悲哀的生活一直繼續,他決定和單三婭結婚,重新過“活人的生活”。
對於自己堅決邁出再婚這一步,王蒙沒有忘記小小總結一把,“我有一個特殊的感覺,我這一輩子小事猶豫、掂量,愛推敲,甚至會自相矛盾,但是恰恰大的事情,我是憑直覺,敢於做出決定。”
小木箱裡發現《青春萬歲》手稿
“青春萬歲——王蒙文學生涯六十年”展覽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作為其60年文學生涯起點的《青春萬歲》珍貴手稿首次進行了展出,而就在一年前,這份手稿還不知去向。
原來,《青春萬歲》手稿是被崔瑞芳仔細珍藏在了家中的小木箱子裡,王蒙是在整理她的遺物時偶然發現了它,“我的很多東西都沒了,信件、日記,包括我和瑞芳的通訊,我在‘文革’中全都燒了,但沒想到瑞芳把《青春萬歲》原稿一直保留了下來。”
《青春萬歲》最初是寫在片豔紙上的,那是王蒙在北京市東四街道團工委工作時的辦公用紙,這種紙很薄、很脆,一面是光的,另一面是毛的,“後來我改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些試驗性文字。當時不敢告訴別人,怕人家覺得我工作不夠安心,一心想當作家。”過了一年,小說寫完了,王蒙這才告訴了大家。
寫書的決定其實很突然,王蒙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中,“1953年,我看到全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人們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熱情高漲,我覺得應該寫本書。”王蒙從小喜歡語文,也喜歡數學,但他意識到在工作間隙做數學研究的可能性小,走文學這條路應該有戲。
從創作《青春萬歲》至今已60年,回首這60年的文學創作,王蒙感嘆,選擇了文學,曾經的坎坷、失敗、痛苦,反倒變成了最寶貴的財富,“生活跟我之間,我們扯平了。”王蒙也堅信,如果一個寫作者一輩子沒有坎坷、挫折,整天瞎編,整天吹牛,“你說讀者還會喜歡這個人嗎?他還有詞兒可寫嗎?讀者瞅到你的嘴臉都煩你。”
文學創作在王蒙這兒沒有絲毫停歇的意思,最新一期《十月》、《中國作家》雜誌分別首發了王蒙長篇新作《煩悶與激情》各三章。這部作品綜合了王蒙的人生感悟,是箴言警句的集納,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虛構的人物,是濃烈的思想。
做“Sunny男孩”學到老
在新書《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寫道:“到2013年10月,我滿79歲實足年齡,按照中國咱們本土的習慣,可以毫無遲疑地自稱八十老翁了。”這位八十老翁在書中披露,作家鐵凝曾特別送他 “高齡少男”的稱謂。鐵凝覺得王蒙在古稀之年,還像個少年人一樣對什麼事都感興趣,都躍躍欲試,真的不像是個老人。
生活中的王蒙的確和他的同齡人不太一樣。王蒙手舉著兒子買的蘋果手機講起了自己的“掌上時代”。從最初打電話、發簡訊,到現在微信、彩信樣樣都能來,“我就覺得一個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很有意思,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那個事情本身,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英語、德語、俄語、法語、日語、波斯語,王蒙都自學過,發音也過得去。王蒙揭秘道,他不是專門的翻譯家、外交家,但學習不同的語言,讓他覺得生活越來越可愛了,對生活的陌生感、距離感越來越少了,“大街上都是人,你和誰都沒有距離,你寫出小說來多有把握呀。”
一位德國漢學家翻譯了王蒙大量作品,但他完全無法理解王蒙當年曾被打成“右派”這段經歷,“你怎麼能夠忍受這種狀況,如果是我的話,要麼自殺,要麼發瘋。”而王蒙有自己的想法,“與其發瘋、自殺,還不如自己好好學習,做個‘Sunny男孩’。”說這話時,滿屋灑滿了Sunny,作家王蒙的笑聲讓Sunny變得更溫暖。
王蒙八十自述
60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筆創作,就一氣兒寫下了長篇小說《青春萬歲》,開啟了60年風風雨雨的文學生涯。今年,對作家王蒙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本月,他的《王蒙八十自述》出版。他如此寫道,“我永遠紀念著過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著仍然奮鬥著的未來。”
“我還得按活著來計劃”
在王蒙的家裡,掛了兩位女性的照片,有與新婚妻子單三婭的合照,也有去年去世的王蒙亡妻崔瑞芳的照片。事實上,就在王蒙迎來文學創作60週年這一特別重要的時刻,他在暮年又迎來自己的一段幸福姻緣。
對於自己的這段情感,王蒙沒有迴避,“去年春天,瑞芳去世以後,對我打擊非常大,我萬念俱灰。”但他說,有一點還很清晰,那就是“我還活著,我還得按活著來計劃”。
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見鍾情,他18歲,她19歲,兩個青春年少的人相遇的幸福,在新書《王蒙八十自述》中有了細膩的呈現。當他和瑞芳漫步在華燈初上的北京街頭時,“幸福得如同王子。”倆人一輩子幸福相伴走過近60年。當面對妻子的離去時,王蒙說:“恰恰是我從很年輕時就和瑞芳在一起,造成了我的一種脆弱,她走後我過的是很孤獨的生活。”
王蒙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的時候,在朋友的關心下,他遇到了《光明日報》資深記者單三婭,“高齡喪偶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而且高齡又很難找到另一半,人的狀況都太不一樣,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但王蒙沒有讓悲哀的生活一直繼續,他決定和單三婭結婚,重新過“活人的生活”。
對於自己堅決邁出再婚這一步,王蒙沒有忘記小小總結一把,“我有一個特殊的感覺,我這一輩子小事猶豫、掂量,愛推敲,甚至會自相矛盾,但是恰恰大的事情,我是憑直覺,敢於做出決定。”
小木箱裡發現《青春萬歲》手稿
“青春萬歲——王蒙文學生涯六十年”展覽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作為其60年文學生涯起點的《青春萬歲》珍貴手稿首次進行了展出,而就在一年前,這份手稿還不知去向。
原來,《青春萬歲》手稿是被崔瑞芳仔細珍藏在了家中的小木箱子裡,王蒙是在整理她的遺物時偶然發現了它,“我的很多東西都沒了,信件、日記,包括我和瑞芳的通訊,我在‘文革’中全都燒了,但沒想到瑞芳把《青春萬歲》原稿一直保留了下來。”
《青春萬歲》最初是寫在片豔紙上的,那是王蒙在北京市東四街道團工委工作時的辦公用紙,這種紙很薄、很脆,一面是光的,另一面是毛的,“後來我改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些試驗性文字。當時不敢告訴別人,怕人家覺得我工作不夠安心,一心想當作家。”過了一年,小說寫完了,王蒙這才告訴了大家。
寫書的決定其實很突然,王蒙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中,“1953年,我看到全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人們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熱情高漲,我覺得應該寫本書。”王蒙從小喜歡語文,也喜歡數學,但他意識到在工作間隙做數學研究的可能性小,走文學這條路應該有戲。
從創作《青春萬歲》至今已60年,回首這60年的文學創作,王蒙感嘆,選擇了文學,曾經的坎坷、失敗、痛苦,反倒變成了最寶貴的財富,“生活跟我之間,我們扯平了。”王蒙也堅信,如果一個寫作者一輩子沒有坎坷、挫折,整天瞎編,整天吹牛,“你說讀者還會喜歡這個人嗎?他還有詞兒可寫嗎?讀者瞅到你的嘴臉都煩你。”
文學創作在王蒙這兒沒有絲毫停歇的意思,最新一期《十月》、《中國作家》雜誌分別首發了王蒙長篇新作《煩悶與激情》各三章。這部作品綜合了王蒙的人生感悟,是箴言警句的集納,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虛構的人物,是濃烈的思想。
做“Sunny男孩”學到老
在新書《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寫道:“到2013年10月,我滿79歲實足年齡,按照中國咱們本土的習慣,可以毫無遲疑地自稱八十老翁了。”這位八十老翁在書中披露,作家鐵凝曾特別送他 “高齡少男”的稱謂。鐵凝覺得王蒙在古稀之年,還像個少年人一樣對什麼事都感興趣,都躍躍欲試,真的不像是個老人。
生活中的王蒙的確和他的同齡人不太一樣。王蒙手舉著兒子買的蘋果手機講起了自己的“掌上時代”。從最初打電話、發簡訊,到現在微信、彩信樣樣都能來,“我就覺得一個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很有意思,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那個事情本身,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英語、德語、俄語、法語、日語、波斯語,王蒙都自學過,發音也過得去。王蒙揭秘道,他不是專門的翻譯家、外交家,但學習不同的語言,讓他覺得生活越來越可愛了,對生活的陌生感、距離感越來越少了,“大街上都是人,你和誰都沒有距離,你寫出小說來多有把握呀。”
一位德國漢學家翻譯了王蒙大量作品,但他完全無法理解王蒙當年曾被打成“右派”這段經歷,“你怎麼能夠忍受這種狀況,如果是我的話,要麼自殺,要麼發瘋。”而王蒙有自己的想法,“與其發瘋、自殺,還不如自己好好學習,做個‘Sunny男孩’。”說這話時,滿屋灑滿了Sunny,作家王蒙的笑聲讓Sunny變得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