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junlove123456
-
2 # 金龍的日與夜
慈禧太后,派出政治考察團,是她也想改變大清落後的現狀,希望大清強大,但是改革必定觸動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利益,所以光緒被廢,就很正常了。慈禧太后是大清的罪人,大清興於女人,又敗於女人,
-
3 # 不負人不負己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清政府外出考察團,並不是清政府的自救,而是晚清各位大佬的博弈!
經歷洋務運動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國民早已人心惶惶,革命的呼聲日益高漲,革命黨已經成為了晚清最大難題,這個時候,清政府提出考察西方制度,立憲變法。無疑是給國民下鎮定劑(以立憲的方式,使國民放棄革命)。
同時清政府也因為這兩次失敗,早已成為一盤散沙,中央集權對於此時的清政府等於是一個笑話。清政府內部此時已經分化為多個派系。
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派
張之洞為代表的地方派
中樞瞿鴻機為代表的清流
鐵良為代表的滿洲少壯派
滿清親貴是想以改良之名防漢,漢人重臣是想以改良之名提升實力。1904年-1905年,帶有各自盤算的派系,紛紛上書慈禧太后立憲變法,遠洋考察隊因此也應運而生。
(中國清末著名的實業家張謇,也就是這場立憲變法的發起者,他是真正為了救國強國,但人與人是不同的!初心是好的,但最後這個計劃被淪為了政治的玩物)
雖然這些人各自的盤算不同,但是革命黨卻是他們共同的敵人。能夠節制革命黨,這一點也是慈禧太后同意立憲考察的真正原因吧!(簡單來說這次考察,就是一次假的立憲變法,防止革命黨做大才是本意,立憲是用來愚民的。)
所以才有後來的吳樾在正陽門車站刺殺考察隊五大臣事件。
愛有吳君,奮力一擲—孫中山
至於問題中所說的,這件事直到本世紀才披露,只能說是無稽之談,亦或者是您知之甚少。
一九0五年六月十四日(7月16日),清政府頒佈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諭旨,標誌著清政府邁出了推行政治改革的關鍵一步,是“預備立憲”的起點。諭旨甫頒,即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國內輿論普遍對該舉措持歡迎態度,將其視為政府開始進行憲政改革的標誌,並紛紛提出建言。國外輿論亦認為此舉展示了清政府改革的新氣象,同時,不少國外輿論鑑於遣使之舉發生於日俄戰爭之後,認為其目的在於參與日俄和議。清政府極為重視此次考察團的準備工作,從人員選拔到資金籌措,無不超過以往的規格。考察團隨帶的數十名隨從人員,大多為時代精英,不少人具有留學經歷,數量之多、素質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考察經費由各省分任籌措,各省認籌態度積極,然而在匯解認籌經費時則態度為之一變,致使考察經費遲遲不能到位。八月二十六日(9月24日),考察團在正陽門車站啟行時,遭到吳樾炸彈襲擊,該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評論。總體而言,清政府得到輿論更多的同情,而革命派則遭到輿論界的批判。經歷此次暗殺事件,考政大臣及隨從人員的心理皆發生不小波動,再加上其它原因,考政大臣徐世昌、紹英不再出行,隨從人員亦有不再出行者,考察團因此重組。又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在輿論界的一再催促下,兩路考察團終於分別出行。由載澤、尚其亨、李盛鐸率領的一路考察團主要考察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四國,採取邀請國外政治專家演講和實地參觀相結合的考察方法,重點考察各國的政治制度,兼及工礦企業及社會公共事業。由戴鴻慈、端方率領的一路考察團主要考察美國、德國、奧地利、俄國、義大利五國,主要採取實地參觀的方式,考察範圍相當廣泛,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工礦企業、社會公共事業、等等,皆為考察團所關注。兩路考察團為了商榷政見,實現歸國後行動上的有效配合,出行前即約定在瑞士會合,後由於經費缺乏及時間所限,改在比利時相見。中國駐外各欽使對考察團負有接待之責,積極與各國政府聯絡,並對考察團的考察行程、考察專案多所安排。傾向立憲的留學生對考察團反應熱烈,紛紛為考察團提出建言,並有少數留學生加入考察團協助考察。各國政府普遍對考察團的到來給予熱情歡迎,並派出專員負責接待事宜,國外輿論界也較為關注考察團的考察行程。從中外關係的角度看,此次考察聯絡了邦交、展示了中國的改革形象。在考察團出洋考察期間,國內輿論普遍熱切期望考察團考有所得,歸國後能夠大有作為,除了關注考察團行程外,並對考察團多有建言。由於立憲問題在立憲派和清朝統治集團部分人中間形成了某種共鳴,與清政府處於對立地位的革命派確實產生了擔憂,如果清廷真的能夠推行憲政,革命將很難發動。於是革命派不遺餘力地揭露清廷立憲的虛偽性,五大臣出洋考察則成為革命派批判清政府假立憲的焦點事件,形成反對清政府立憲的第一個輿論高潮。考察團歸國後,透過上奏條陳、編譯書籍等途徑表達了政治見解,指陳中國應仿效日本的君主立憲政體進行政治改革,並提出模仿日本將官制改革作為中國憲政改革的第一個步驟。清政府採納了考察團的建言,在考察團歸國不久即頒佈了“仿行憲政”的詔旨,實際上確立了師法日本的憲政改革綱領。應該說,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