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娜274910031

    唐代的陶瓷,除以青瓷、白瓷為主體的瓷器外,還出現了一朵奇異的陶瓷之花,它便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的彩釉陶瓷器,之所以喚為三彩,便是由於它經常採用黃、綠、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構成花朵,斑點,或幾何紋樣等各種色彩斑斕的色釉裝飾。當然還有一些出土極少且十分珍貴的是塗藍釉的。此類作品,大多流行於開元時期,西安小土門唐墓出土的滿施藍釉的陶驢,是一件十分傑出珍貴的作品。

    所以,唐三彩雖然名字稱之為三彩,但實際上,它並不是只限於用到三種色釉。

    唐三彩的製作地點,主要分佈兩處,一處在長安西窯,一處在洛陽東窯。其製品一般作為明器之用,唐朝時期極為盛行厚葬。《唐會要》一書中有相關記錄:“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動,破產傾資,風俗流成,下兼士庶。”從此文所描寫的可以看出大量製作明器厚葬,此風不僅在王公貴族,皇家百官中有盛行,而且平民百姓亦是如此,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唐三彩的製品,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器皿、人物、動物。其中以器皿最為多見,是當時各窯坊的主要燒製物件。器皿種類很多,幾乎包括了生活中使用的各個方面,有水器、酒器、飲食器、文具以及傢俱跟建築相關的模型等等。在當時,各種壺、杯、盤、爐、奩、櫃、枕等都是樣式新穎,色彩絢麗。

    其中有裝骨灰用的丸壺,也稱之為萬年壺,形體渾圓飽滿,壺身接近球形,風格造型十分優美,同時也能夠看出唐代豐滿健實的審美跟藝術特點。

    唐三彩中的人物包括有婦女、百官、武士、牽馬俑、胡俑、宗教天王等等,總的來講都是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劃出期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如貴婦則面部圓潤豐滿,梳理著各式各樣的髮型,身上穿著的是彩纈服飾。文官則彬彬有禮,而武士則勇猛英俊,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而睜。動物方面有鳥、獅、駱駝跟馬等。駱駝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工具,堅毅負重,有的駝著絲綢物品,反映著絲綢之路的部分情景。其中以馬的造型最為出色,有楊足飛奔,有徘徊佇立,有引頸嘶鳴,有俯首舔足等等,表現出各種生動的場景跟姿態。

    同其它陶瓷器一樣,唐三彩亦有初創、興盛以及衰落三個時期。

    在初唐時期,三彩的製作相對較為簡單,品種也相對後期來說要少很多,多在掛釉後加以彩畫。到了盛唐時期,三彩也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鼎盛,品種之豐富,製作之精美,產量之大都是空前絕後的。自安史這亂後,唐三彩便開始走下坡路了,慢慢衰落。

    唐三彩是用經過精煉的白粘土製胎,經過兩次燒造而成。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溫燒成陶胎,掛釉後再經900度左右的焙燒。因為它用料精細,製作規整,所以不變形、不裂縫、不脫釉。

    和六朝、隋代的陶瓷器比起來,唐代陶瓷造型有著十分明顯的變化,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慢慢的開始走向實用,比如器皿的頸部加長,或安上把手是為了方便提取;壺類多加以短嘴,以後短嘴又慢慢加長,為了更適用於倒出液體。器皿的耳在慢慢淘汰,也可以反映了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

    六朝時期人們是席地而坐的,器皿我放在地上,給器皿安上耳是為了穿繩以便於攜拿;而到了唐代因為慢慢的增加了傢俱,從早期使用床,到後期使用桌,器皿可以放在床上或桌上,位置高了,安上把手直接攜取,而不必用繩子穿耳去提拿了。

    還有一個特點是仿生器型的變化,在漢六朝時期多仿動物,如羊形燈、熊形足、蛙形水盂等等。而到了唐代則向植物發展,仿生器型有瓜形、花形等。

    根據器皿的不同品種,唐三彩採用輪制、模製和雕塑等方法。大凡圓形器皿多為輪制,不規則器物便用模製,人物、動物多為雕刻。有的人物是將面部和腳部不掛釉素燒,燒完後再用墨彩勾畫,進行“開相”。

    唐三彩的許多器物,形成色彩斑斕暈染的藝術效果。根據相關的研究,這是由於採用了塗蠟的方法,先用蠟畫出花紋,然後掛釉彩,這樣在燒製有蠟處釉汁擴散,形成白色斑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是模仿染纈工藝的裝飾效果,從而形成了唐三彩的斑駁淋漓的獨特藝術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燒麥是什麼?和蒸餃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