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青衣
-
2 # 明揚51
關正明,科班出身,以前一直歸為楊派老生傳人,久佔南方,其夫人李薔華藝宗程派,也算是梨園伉儷。
不知從何時開始,關正明的唱腔開始有了大幅度創新,楊不楊,餘不餘,言不言,奚不奚,馬不馬,麒不麒。
大概是覺得自己水平、經驗、名聲、資歷夠份了,要拋開一切已有聲腔藝術規律,創立一個全新的老生流派。
關先生唱段聽的不多,第一他唱的戲本來就不多,第二也多少有點聽不下去。
總的感覺關先生在唱腔處理上怪怪的,跌宕起伏之處,頗為出人意料,蒙太奇式的創新,新是挺新,但總覺得有點偏離京劇老生唱腔藝術太多了。太過超前,讓大多數觀眾的欣賞水平跟不上了。
至少我是跟不上的。
這大概就是南方海派京劇的特點之一吧。
領先一步是先驅。
領先一百步肯定成為先烈。
藝術要不斷創新是永遠正確的。
選擇適合、合適的創新道路、方向其實才是創新、改革成敗的關鍵。
創新不是推到重來。那是創立。
關先生按自己對京劇的理解,逐漸創立了“關派”,不管業內業外是否承認,反正就這麼唱了。
哪怕沒人繼承沒人學。
就是苦了琴師,以前會拉的段子全部作廢,重新背譜,重新練琴,重新磨合。
關先生之子關懷原也是京劇老生,後來改名關棟天,跟著油頭粉面的周立波混了一段時間,也沒幹出什麼名堂,周跑了,也不知道關棟天以何為業了。
反正周立波沒帶關棟天去美國,
反正關懷也沒學他老爸的“關派”老生。
關正明先生對京劇藝術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欽佩的。
但創新成果還沒得到大多數愛好者的認可。
關先生創立了全新的“關派”唱腔,
甚至可以說關先生創立了一個全新劇種也不為過。
敢想敢幹,改革步伐就這麼大。。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請您關注。
-
3 # 不止看戲
估計有些人對關正明不是很瞭解,不過如果說他是關棟天的父親,李薔華的丈夫,應該不少人會恍然明白。(關棟天)
關正明出自上海最後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科班,也就是“正”字輩,他原名叫關永寶,入了班才改名叫關正明。因為這一班出了一批好演員、藝術家,比如《智取威虎山》飾演欒平孫正陽,也是出自這個班。關正明長相周正,扮相也清秀。在關正明的唱腔中還能挺高弄弄的湖廣音和韻味。另外,關正明的唱腔在老生演員中比較特殊,簡單概括就是辨識度很高,每次聽他的《甘露寺》“勸千歲殺字休出口”一段都別有一番滋味。 因為他善於並且大膽的使用旋律變化複雜的聲腔,他雖然拜師馬連良但是有兼顧了譚派的亮音和言派的清雅委婉,同時還有一種蒼勁的味道,是一種相容各家的優長,最後又統歸於自身的一種風格,也是就是大家說的“關派”。兼收幷蓄,大膽改編這一點也傳到了關棟天的身上,他的老生也同樣辨識度很高。在“祝賀人民大舞臺建臺80週年紀念演出”中父子二人合演《四郎探母》,分別前後飾演楊四郎,獲得滿堂彩。(關正明飾演“焦裕祿”)
-
4 # 完顏總弼
流派形戍因有如下基礎y一鮮明燭特的京劇袁渙藝術風格,二常渙常新本派燭門代表劇目′三眾多門人弟子的傳承傳播,廣大觀眾業內同仁及專家的讚許。關棟天應是當然睢一繼承人.什麼戲都能演都能唱屬″全能型″唱家o
回覆列表
武漢京劇院在紀念關正明的活動上,稱其為京劇老生“關派”創始人,不過這個說法並沒得到大部分戲迷的認可,“關派”也沒什麼傳人。
但是關正明的自身特點鮮明,唱腔、做派均有自己的風格,而且能夠稱自成一派,不管是否到了火候,也足以體現他的實力非同一般。
關正明很講究四聲音韻,尤其重視湖廣音入聲字的運用,這和老譚派、餘派、言派、楊派的精神是相同的。而且他懂得吸收各派藝術特色和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風格。
無論是現代戲、新編歷史劇、改編整理的傳統戲、又或者是傳統老戲,關正明都能在京劇藝術規範的程式下,演唱出自己的風格特色,使其表演的人物更加生動鮮明。在這一點上,稱之為“關派”也未嘗不可。
在京劇吧看到有人用這麼一首詩來評價關正明,我覺得很恰當,放上來給大夥看看:
集各家優長, 借君揉吟聲。疏門派框限, 憑眾侃京韻。關正明在很小的時候,經常跟隨母親到杭州看戲,漸漸喜歡上了京劇。那時候他酷愛馬派老生,經常自己學著唱。11歲的時候他進入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開始正式學習京劇。
而經過幾十年時間的證明,關正明是當時正字班唱的最好的一個。他在當時天賦好,學戲快,十個月後就登臺演出,還參加電影戲曲片的拍攝。
後來關正明加入武漢市京劇團,擔任三團團長,並且拜了馬連良為師。關正明的唱腔主攻老譚派和餘派,並且受到馬派和楊派的薰陶,綜合在一起,也算是集結了幾家優點在一起,還是挺有看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