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1~3: 說明了物候和物候學
4~5 : 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6~10: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11~12: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此外,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說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影響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還有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課文分析集錦
1.關於標題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資訊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許伯明《〈大自然的語言〉分析》)
2.關於一、二兩段的講析
①文章開頭從“立春”寫起,以文學語言、擬人的手法敘述了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的生育成長和鳥蟲的活動出沒,這些就是物候現象。文章寫春天,“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這裡按時序選取了一些具有特徵的自然現象,說明了問題。接著寫夏天,強調氣候是“炎熱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季,主要選取“果實成熟”,樹葉黃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特徵來寫。而寫冬天,則是從深秋“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過渡到“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一句話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徵,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一些成語,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在普及科學的讀物裡,這種寫法很重要。在這一段末了,總結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週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迴圈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物件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劉鎮江《〈大自然的語言〉講解》)
②課文劈頭一句:“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時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細心推敲“甦醒”一詞,就會略知端倪。緊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課文以濃郁的抒情彩筆描繪了花草鳥蟲等自然現象來展現“甦醒”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顯現四季時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這樣開頭,彷彿遊離於題旨之外,其實不然。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鳥蟲的規律性變化和氣候的關係點出來,透露出物候學的含義;後一分句誘發下文,點明這種關係對農事的影響:“杏花開”“快耕地”;“桃花開”“快種穀”;“布穀唱歌”“割麥插禾”。從而使人清楚地認識到,“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變化,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行文至此,點明瞭題旨。在這個基礎上,課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學的形成及其研究內容,使人對物候學的特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而杏花、桃花和布穀鳥不放在一個分句裡說的原因是:杏花、桃花和布穀鳥不是一個種類,分別是植物、動物,兩種不同種類的物候現象最好不要放在一個分句裡。
課文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1~3: 說明了物候和物候學
4~5 : 說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6~10: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11~12: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此外,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說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影響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還有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課文分析集錦
1.關於標題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資訊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許伯明《〈大自然的語言〉分析》)
2.關於一、二兩段的講析
①文章開頭從“立春”寫起,以文學語言、擬人的手法敘述了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花果的生育成長和鳥蟲的活動出沒,這些就是物候現象。文章寫春天,“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這裡按時序選取了一些具有特徵的自然現象,說明了問題。接著寫夏天,強調氣候是“炎熱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季,主要選取“果實成熟”,樹葉黃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特徵來寫。而寫冬天,則是從深秋“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過渡到“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一句話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徵,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一些成語,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在普及科學的讀物裡,這種寫法很重要。在這一段末了,總結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週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迴圈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物件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劉鎮江《〈大自然的語言〉講解》)
②課文劈頭一句:“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時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細心推敲“甦醒”一詞,就會略知端倪。緊接著讀下去,就會發現課文以濃郁的抒情彩筆描繪了花草鳥蟲等自然現象來展現“甦醒”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顯現四季時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這樣開頭,彷彿遊離於題旨之外,其實不然。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鳥蟲的規律性變化和氣候的關係點出來,透露出物候學的含義;後一分句誘發下文,點明這種關係對農事的影響:“杏花開”“快耕地”;“桃花開”“快種穀”;“布穀唱歌”“割麥插禾”。從而使人清楚地認識到,“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變化,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行文至此,點明瞭題旨。在這個基礎上,課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學的形成及其研究內容,使人對物候學的特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而杏花、桃花和布穀鳥不放在一個分句裡說的原因是:杏花、桃花和布穀鳥不是一個種類,分別是植物、動物,兩種不同種類的物候現象最好不要放在一個分句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