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詩,首先應當是一種音樂。

    詩歌,詩者,歌也!從字面理解即為像詩一樣的歌,或者以詩歌之。

    詩一開始是歌,民歌!詩經是民歌,漢樂府是民歌,南北朝樂府也是民歌!《唐詩三百首》裡的樂府也是可以唱的,比如那首王之渙的《涼州詞》。

    所謂歌,必須要帶有一定的韻律和節奏,在不需要配樂的情況下,透過文字發音的陰陽頓挫和輕重清濁來體現出音樂的美感!

    韻,就是韻腳。律,就是格律。

    有了韻腳和格律,詩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樂感。

    所以,從來沒有讀詩一說,都是吟詩,賦詩,誦詩。無論是吟,是賦,還是誦,都要求帶有情感,而僅僅有情感卻不能將歌的美感完全展現出來。

    於是就有了格律。

    格律,不是規則,而規律。

    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大量駢儷的運用,會讓詩詞產生一種整齊的節奏感。魏晉時期已經出現了規範的平仄格律,還有所謂的禁忌。

    格律,就像是書畫中的線條,如果只有一根,只是直線,自然毫無意味,所以要有曲線,要有結構,要有佈局。

    《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日月為易,天地為世,男女為倫,所以詩歌用字也是如此,平為陽,仄為陰,總得要互補互助才會顯得結構完整,這和書法,建築,服裝,中醫都是相通的。

    當然,古詩中也有不少是不拘平仄的,但不論如何不拘平仄,整體平仄分佈基本上都是以參差錯落為主。不僅是詩詞,就連散文也是如此。

    詞一開始是依譜而填,也就是說詞是歌詞,是音樂的附庸品,起於南梁,由於不受士大夫所喜,所以一直流落民間。然後是隋、唐、直到北宋年間,詞還是歌詞,是由歌妓或伶人唱出來的。後來的後來,才變成單獨的文學體裁。所以李清照對格律的要求特別苛刻,也曾因此把北宋名家一一數落。

    元曲更是如此,現代詩也不例外。雖然脫離了格律,但其本質上仍然要根據發音來確定文字位置。

    我們所熟知的大多數詩歌,或者我們所吟哦的大多數詩歌,幾乎全都是自帶配樂效果。

    這一點,不僅是中國如此,外國也一樣。義大利,英國,法國,整個歐洲,他們在文藝復興前後對詩歌用字發音的要求甚至比中國詩詞都嚴苛。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十四行詩。也是許多遊戲中“吟遊詩人”的載體。

    古詩詞還有拗救一說,可十四行詩連拗救都不允許。

    所以,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所有的詩歌都必須要滿足一個條件,就是讀起來有節奏感,有韻律。

    而最常用,最規範,目前仍然沒有辦法替代的就是格律,我們不能因為不懂格律就說不喜歡,然後彷彿意味著自己的作品哪怕不符格律讀起來也是美感十足,這種自我安慰很丟人現眼。

    如果不能替代格律,那麼只能尊重格律。

    如果不能尊重格律,豈有資格超越格律。

    它不是需要打破的規則,而是可以應用的規律。

    所以,正如小可所言

    詩,首先應當是一種音樂。讀起來的時候唇齒生香,餘味不絕。

    吟詩吟詩,連平仄都懶得學,吟個屁詩!

  • 2 # 四方國學

    問題根本

    問題的根本在於古人吟唱詩詞,沒有人記錄樂譜。

    當然,當時也沒有相關記錄這音樂、樂符的工具和方法,

    所以古人吟詩唱詞的這種方式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失了。

    所以,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只有文字,而不能再吟詩唱詞了。

    解決問題

    但是,我們現在有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的節目。

  • 3 # 亭林文學

    有兩個原因。

    一、樂譜的失傳

    古代的詞最初相當於今天的歌詞,而最初詞的地位也不高,就像我們現在所聽的流行歌曲一樣,詞都會譜曲演唱,最初也是為了演唱的。

    有的是先寫詞,然後譜曲,有的是先有曲,然後配詞,就是“填詞”。

    歷史上有個有趣的例子,說蘇東坡的詞比較特別: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這就是一個體現詞配樂演唱性質的例子。

    但後來呢,蘇辛都倡導詞也該有詞的品格,因此把詩中的“志向”也引到詞中,寫了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樣的顛覆詞的柔媚婉約風格的作品,這其實也客觀上使得詞脫離了曲。

    再加上時代變遷,詞的樂譜也漸漸失傳,這就造成了無從可唱的局面。

    二、古今音韻的不同

    我們都知道詩歌有平上去入,但入聲只有古代才有,現在沒有了,入聲字被分派到了陰平陽平上聲這三聲裡。

    今古音韻的差別使得我們在讀詩詞的時候其實和古人發音是有些不同的。

    現今大學裡有的會開設詩詞吟誦學習,吟誦學的就是古代的音韻,從而使詩歌直接讀出來就有音樂感。

    我們有時候聽臺灣地區閩南地區的人們讀古詩,本身就聽起來像是唱歌,這就是因為他們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入聲,和古代的讀法有相通之處。

    以上這是我的看法,如果有錯誤還請指出,不勝感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龜為什麼眼睛會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