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大棚已經第6個年頭了,比較有發言權。
問個問題:你是不是一到飯點,就不知道吃什麼?
難道現在的食物是真的不好吃了?
答案是肯定的。普通人的食物以蔬菜為主,而大棚蔬菜排在了第一。
我們先說大棚的特點:
1、大棚具備工業化特點,能夠利用機械對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溫度、營養配備、溼度、光照、通風、激素等因素合理調配,實現高效生產。大棚的“產業化”特性是為了經濟最大化,與風味無關!
2、考慮成本和利潤的情況下,種植產品儘量反季節、儘量週期短。
3、大棚塑膠膜封閉性強,溼度難以調控,尤其是陰雨天和夜間,土壤蒸發和葉面蒸騰的水氣難以發散,溼度能達到90%以上。
4、植物光合作用靠太陽,大棚處於成本考慮不可能全天開補光燈,與當季蔬菜相比,反季蔬菜光照不足非常正常。
5、縮短生長週期,有時候還得靠點東西才能縮短植物的生長過程。
6、大棚處於成本的考慮,在排除地域的影響時,難以在某些特定的季節控制棚內晝夜溫差,比如夏季和冬季。
我們再說說蔬菜,就以西紅柿為例。
大棚西紅柿相比露養西紅柿的糖和其他營養物質含量確實更低。
先來引申一下影響西紅柿口感的因素,偏理論,不喜歡可以跳過!
1)溫度
參考論文《番茄果實發育過程中糖的變化與相關酶活性的關係》齊紅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專案(30170640);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專案(20022080);文章編號:0513 353X(2006) 02029406)
實驗證明,西紅柿果實中各種糖的轉化主要受SS和轉化酶的調控。而27℃是該轉化酶活性最佳的溫度,果實膨大期在該溫度下生長成熟的西紅柿中的果糖和蔗糖含量要顯著高於其他溫度下生長的。
有了糖的轉化也必須有糖的積累。果實積累營養物質必須保持一定的晝夜溫差。白天適當提高溫度,有利於光合作用,增加營養物質的製造;夜間適當降低溫度,可減弱呼吸作用,減少養分的損耗,有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
除了含糖量,溫度還會影響西紅柿的果實酚類物質,一般成熟期要在20℃以上才能更好地積累果實酚類物質。而且即使成熟之後,儲藏過程中也不能溫度過低,否則使果實酚類物質含量迅速下降。
對於大棚蔬菜而言,溫度還好解決,合適的溫差和貯藏溫度是很多大棚主不願意花成本的地方。
2)光照
實驗證明,延長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尤其是紫外線將大大提高西紅柿的維生素C的含量。隨著光照增強,蔗糖會向果實中心轉移集中。
光照不足地區或季節想要滿足光照,只能靠補光!
就大棚蔬菜而言,若要光照達到合適的水平,無疑將加大種植成本,推升本來就已經相當高昂的反季菜價。
3)天時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植物本身就受到天時的制約,除非能夠完全模擬原產地的生長環境。
就大棚蔬菜而言,更多的是接近原產地,目前不可能完全一樣。
4)溼度
西紅柿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地上部莖葉又屬半耐旱性作物,不耐澇,其生長髮育特點要求高的土壤溼度和低的空氣相對溼度。而西紅柿植株生長期與果實發育期對水分的需求量完全不一樣。
因為大棚種植的封閉性,夜晚和陰雨天氣棚內溼度已經超過90%,非常容易引起西紅柿的病蟲害。為了保證產量,只能過量噴藥。
這就是同一個大棚種植蔬菜,為什麼唯獨西紅柿病蟲害非常嚴重,必須噴藥的重要原因!
高溼度下種植西紅柿,僅靠噴藥維持正常生長,果實風味有什麼改變,可想而知!
5)運輸
現在的市場環境要求西紅柿要看著形狀好、顏色好、摸著硬實,只要是稍微有些軟就賣不掉!而西紅柿是一種不耐運輸的蔬菜,在採摘和運輸的時候又不能不碰摸,綜合這些因素,菜農只好在西紅柿沒有完全成熟時就摘下來。
而果實的成熟度與果實酚類物質的積累密切相關,沒有完全成熟的西紅柿,必然要差那麼一點。
6)品種
除了栽種和採收的影響,大棚種植的品種也是個重大影響因素。
大棚種植對品種的選擇首要目標不是風味,而是產量和方便運輸、儲存。
市場影響生產者,那些更硬果肉和更厚果皮的西紅柿品種,佔據市場份額必然越來越大。而這種品種的口感,並不在生產者的考慮範圍內。
中國地域廣闊、氣候複雜,有些地區只能靠天吃飯,在乾旱缺水、嚴寒酷暑的季節想吃上新鮮可口的蔬菜曾經是上一輩人的奢望。隨著交通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南菜北運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棚蔬菜不僅解決了人民的吃菜難問題,而且對全國各地的農業經濟結構也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在我所在農村,大棚蔬菜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新方向。一畝無公害大棚菜一年的效益相當於6至10畝露天蔬菜一年的效益。
回過頭細想,大棚蔬菜不是應季自然生長的,沒有經過正常的光照、溫差、雨淋,不受天時影響,比陸地蔬菜的口感差一些,非常正常!不能讓消費者滿意,也不能完全怪罪於菜農們,他們種植什麼樣的蔬菜要取決於市場,而這市場本就是消費者所引導的。
上訴觀點僅代表個人經驗,如有錯誤,請指出!
我做大棚已經第6個年頭了,比較有發言權。
問個問題:你是不是一到飯點,就不知道吃什麼?
難道現在的食物是真的不好吃了?
答案是肯定的。普通人的食物以蔬菜為主,而大棚蔬菜排在了第一。
我們先說大棚的特點:
1、大棚具備工業化特點,能夠利用機械對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溫度、營養配備、溼度、光照、通風、激素等因素合理調配,實現高效生產。大棚的“產業化”特性是為了經濟最大化,與風味無關!
2、考慮成本和利潤的情況下,種植產品儘量反季節、儘量週期短。
3、大棚塑膠膜封閉性強,溼度難以調控,尤其是陰雨天和夜間,土壤蒸發和葉面蒸騰的水氣難以發散,溼度能達到90%以上。
4、植物光合作用靠太陽,大棚處於成本考慮不可能全天開補光燈,與當季蔬菜相比,反季蔬菜光照不足非常正常。
5、縮短生長週期,有時候還得靠點東西才能縮短植物的生長過程。
6、大棚處於成本的考慮,在排除地域的影響時,難以在某些特定的季節控制棚內晝夜溫差,比如夏季和冬季。
我們再說說蔬菜,就以西紅柿為例。
大棚西紅柿相比露養西紅柿的糖和其他營養物質含量確實更低。
先來引申一下影響西紅柿口感的因素,偏理論,不喜歡可以跳過!
1)溫度
參考論文《番茄果實發育過程中糖的變化與相關酶活性的關係》齊紅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專案(30170640);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專案(20022080);文章編號:0513 353X(2006) 02029406)
實驗證明,西紅柿果實中各種糖的轉化主要受SS和轉化酶的調控。而27℃是該轉化酶活性最佳的溫度,果實膨大期在該溫度下生長成熟的西紅柿中的果糖和蔗糖含量要顯著高於其他溫度下生長的。
有了糖的轉化也必須有糖的積累。果實積累營養物質必須保持一定的晝夜溫差。白天適當提高溫度,有利於光合作用,增加營養物質的製造;夜間適當降低溫度,可減弱呼吸作用,減少養分的損耗,有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
除了含糖量,溫度還會影響西紅柿的果實酚類物質,一般成熟期要在20℃以上才能更好地積累果實酚類物質。而且即使成熟之後,儲藏過程中也不能溫度過低,否則使果實酚類物質含量迅速下降。
對於大棚蔬菜而言,溫度還好解決,合適的溫差和貯藏溫度是很多大棚主不願意花成本的地方。
2)光照
實驗證明,延長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尤其是紫外線將大大提高西紅柿的維生素C的含量。隨著光照增強,蔗糖會向果實中心轉移集中。
光照不足地區或季節想要滿足光照,只能靠補光!
就大棚蔬菜而言,若要光照達到合適的水平,無疑將加大種植成本,推升本來就已經相當高昂的反季菜價。
3)天時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植物本身就受到天時的制約,除非能夠完全模擬原產地的生長環境。
就大棚蔬菜而言,更多的是接近原產地,目前不可能完全一樣。
4)溼度
西紅柿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地上部莖葉又屬半耐旱性作物,不耐澇,其生長髮育特點要求高的土壤溼度和低的空氣相對溼度。而西紅柿植株生長期與果實發育期對水分的需求量完全不一樣。
因為大棚種植的封閉性,夜晚和陰雨天氣棚內溼度已經超過90%,非常容易引起西紅柿的病蟲害。為了保證產量,只能過量噴藥。
這就是同一個大棚種植蔬菜,為什麼唯獨西紅柿病蟲害非常嚴重,必須噴藥的重要原因!
高溼度下種植西紅柿,僅靠噴藥維持正常生長,果實風味有什麼改變,可想而知!
5)運輸
現在的市場環境要求西紅柿要看著形狀好、顏色好、摸著硬實,只要是稍微有些軟就賣不掉!而西紅柿是一種不耐運輸的蔬菜,在採摘和運輸的時候又不能不碰摸,綜合這些因素,菜農只好在西紅柿沒有完全成熟時就摘下來。
而果實的成熟度與果實酚類物質的積累密切相關,沒有完全成熟的西紅柿,必然要差那麼一點。
6)品種
除了栽種和採收的影響,大棚種植的品種也是個重大影響因素。
大棚種植對品種的選擇首要目標不是風味,而是產量和方便運輸、儲存。
市場影響生產者,那些更硬果肉和更厚果皮的西紅柿品種,佔據市場份額必然越來越大。而這種品種的口感,並不在生產者的考慮範圍內。
中國地域廣闊、氣候複雜,有些地區只能靠天吃飯,在乾旱缺水、嚴寒酷暑的季節想吃上新鮮可口的蔬菜曾經是上一輩人的奢望。隨著交通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南菜北運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棚蔬菜不僅解決了人民的吃菜難問題,而且對全國各地的農業經濟結構也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在我所在農村,大棚蔬菜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新方向。一畝無公害大棚菜一年的效益相當於6至10畝露天蔬菜一年的效益。
回過頭細想,大棚蔬菜不是應季自然生長的,沒有經過正常的光照、溫差、雨淋,不受天時影響,比陸地蔬菜的口感差一些,非常正常!不能讓消費者滿意,也不能完全怪罪於菜農們,他們種植什麼樣的蔬菜要取決於市場,而這市場本就是消費者所引導的。
上訴觀點僅代表個人經驗,如有錯誤,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