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說M
-
2 # 小小芷菲
從小你和太子讀書我陪著,你和太子練劍我陪著,你和太子說笑談天我陪著,我姚汝能沒什麼大志,我只想著未來,你們能成帝成相,我好踏踏實實討個封賞,在長安,當個逍遙公,安樂一生!我沒搶你的,也不會爭你的!也不會壞你的好事!
姚汝能,劇中是太子右衛率,妥妥的四品紅衣銀魚袋高官,被太子派來協助和監督靖安司辦案!
至於家庭背景更是了不得,名相姚崇的後人,父親因罪被聖人判了絞刑,身負振興家族的重任。
那這樣的人設就挺有意思的了。
第一、監督和協助靖安司辦案。他得一方面參與靖安司的日常行動,還得負責及時向太子傳遞訊息,關鍵他的官職品級還比李必大。第二、在太子和右相爭鬥的局面下,已是打上了太子一黨的標籤。同時家族使命又讓他在選擇時,多了一個思考的方向。既要盡忠職守還得照顧家族聲譽,既要緊密依靠太子又不能太得罪右相,甚至還向右相傳遞訊息,兩邊下注!這種矛盾集中在一起時,姚汝能的很多行為就可以解釋,比如怕死惜命、比如愛惜羽毛、比如嚴格遵守上命等等。
就像在靖安司遇襲後,吉溫代理司丞,給張小敬定罪時,面對群情激憤的靖安司屬吏,姚汝能因為元載的一番可定逆罪的威嚇,而選擇了沉默,也因為吉溫一段誅心之言而選擇了順從。
吉溫:“你父親痴心想做宰相,趁長官重病之際,要挾長官寫書舉薦自己,這是姚相後人的行徑?”“聖人命將你父斬於鬧市,那是對你姚家有多失望!”“你知道你為什麼攔不住我?你沒有真的想攔!只是不想在同僚面前丟了面子罷了!”但是這種選擇是痛苦的,一邊是仕途和家族榮耀,一邊是長安百姓和功臣張小敬的性命;一邊是太子屬官的身份,一邊是右相的橄欖枝;一邊要救檀棋的性命,一邊又怕右相棄他,真是難為死姚胖子了!姚汝能在這種種矛盾中,曾經艱難的決定站到張小敬這個與他共同戰鬥的戰友一邊,他在背對靖安司屬吏時有多懦弱,在望樓擊鼓矢志不退時就有多榮耀!
他最終拼命的選擇拯救檀棋,被打的有多慘痛,檀棋的復活就有多可貴!
因為資訊不對稱,姚汝能接收了何孚刺殺右相的訊息,深知在右相和太子爭鬥的這一局裡,做選擇是太難了,就像張小敬說的,隨時可能被長安城吞噬,所以他告誡程參以後去西域找活路,別在長安混!
所以,姚汝能的幾番抉擇頗具看點,這種矛盾人設帶來的不同選擇正是劇情起承轉合的需要,由一人而知群體,在這場面對伏火雷的案件中,在右相和太子的鬥爭裡,各人都有各人的選擇,都為各自的選擇負責!
簡介
歷史上對姚汝能的介紹資料相當有限,我們對他的瞭解是唐代官員,曾任華陰縣尉等職。好文史,著有《安祿山事蹟》一書(三卷),傳於世,是研究安史之亂的重要資料,生平事蹟不詳。
那麼我們就從小說或者電視劇中去一探究竟,姚汝能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強大背景從故事一開始,我們見到的是身穿緋紅官衣,一副高高在上的,甚至有點高傲的形象,我們心中必以為此人定是一位大人物,果不其然,其太爺爺是大唐名相姚崇,自身擔任東宮右衛率(太子右衛率,唐代官職,正職四品,副職從四品,按照唐朝的習慣,此職位可以恩蔭。唐代中書令,三品,相當於宰相。)
沒錯,從這些看來姚確是名門望族之後。
沒有立場就是他的立場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發現姚的種種表現與行為和他的強大背景有太大的差異!
他與李必說:“我很希望太子與你,成帝成相,我好討個封賞,在長安安安心心的做個逍遙翁。”
與崔器說:“是去右驍衛升遷,還是在靖安司奪職。”
與二細(狗)說:“你也瞧不起我?我太爺爺是姚崇!大唐的名相!”
與張小敬說:“唐律不可犯,你可要想清楚!做對的選擇!”
這些話都是出自姚自己的內心,他為何變成如此一個看似心高氣傲,但內心卻自卑不已,與其身份完全不符的這樣一個形象?原來其父觸犯唐律,敗壞家風門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導致姚成為了一個處處小心翼翼,事事戰戰兢兢的一個僅存在於名聲上的名門子弟,實際與李必這樣真正的高門子弟形成了天壤之別。
他在李必手下做事,也是太子心腹,但又想重振門風,對於他來說,他走的每一步都不能有些許的差池,不能硬鋼,只能周旋,他怕失勢!以至於後續我們發現“三女”就是他的時候也不足為奇!
覺醒當故事發展到高潮,李必和張小敬紛紛陷入困境的時候,看似沒有立場的姚,一句“不退”覺醒了自己內心堅守的那份正義!
他沒有張小敬無所畏懼的勇氣,也沒有李必力挽狂瀾的實力,但就是這樣一個似有似無,處處小心,沒有立場的小人物感動了張小敬,拯救了小李必,改變了局勢的發展!此乃真丈夫!
姚汝能這個人設,恰恰反應了當時看似繁華的大唐背後那充滿血腥的鬥爭,人人自危,對動盪不安的社會隨時會崩塌的恐懼!
話說能在長安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混的,都不是吃素的!
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