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刀沐子
-
2 # 看透古今
束是修學費用,必須要交的。“有教”是關鍵。是教育方針,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所謂”無類”,招收弟子要放寬等級界限。有些小人百姓家的子弟,只要承認為官紳貴族階級服務的教育方向方針,順從忠君尊上的教育理念的都可以持束行禮,然後入學就讀。但孔丘決不允許弟子學有關小人百姓生活,生產的文化知識。只准學習如何討好,維護統治階級的繁儒禮儀,和復辟復舊的保守思想觀念。
-
3 # 亮說史話
肯定不衝突。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很好的常規回答,我還想從不同方面補充一下。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他是偉大人物,也是有時代侷限的。孔子在政治方面是崇尚西周的分封制的,對於但是破壞分封制的行為是不支援的。看待孔子,不能夠忽略時代性。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打破了學在官府,以吏為師的狀態,使得知識成為人們可以掌握學習的共同的東西,而不是貴族所特有的。而且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是針對於平民階層的。還有更多屬於奴隸的人,是沒有收到教育的權利的。
2.行束脩禮即使生活的必須,也是對先生對知識的尊重的。孔子是不重視生產的,那麼多學生吃什麼呢?孔子又以什麼為生呢?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
《禮記·少儀》:“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 鄭玄 注:“束脩,十脡脯也。” 在春秋晚期這些物品可能很難準備,但是從來直到唐朝束脩也沒有大變化,有的時候老師還會回禮給學生^_^。
3.老師從來就是一個職業。不要總是將老師捧得太高,老師就是一份工作。有勞動就要有收穫。這是亙古不變道理,有了勞動而沒有收穫就是剝削。
現在很多家長巴不得把孩子放到學校,又不願意付出。雖說老師是事業單位崗位,但是家長對於老師對於知識還是要尊重的。這也是為什麼老師社會地位低的原因所在。
-
4 # 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
行束脩禮與有教無類一點都不矛盾,一個是收學費的問題,一個是收學員的問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下面來分析這兩個問題:
一、行束脩禮。
孔子創辦私學,首先要解決“肚子”問題,也就是解決生活題。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自己主動送來十條幹肉作為薄禮作為學費,孔子就會教他學習。(《論語.述而)
想想現在我們的大學一年學費是多少呢?孔子的私學比我們的大學牛逼多了,孔子培養學生的目標:是讓弟子們進入政界,主持內政外交,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同時也把弟子們培養成思想文化的的傳播者,理想道德的實踐者。
我們的大學呢?只是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和技能,讓學生們進入企業,謀得一份不錯的收入而已。
孔子希望透過創辦私學,推行自己的主張,宣傳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改變社會,實現理想的目的。
二、有教無類。
孔子的學生中,既有像顏淵這樣的窮學生,也有像仲孫何忌、南宮敬叔這樣的貴族子弟。
孔子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正如南郭惠子所言,孔子的學生太雜(夫子之門,何其雜也?)。
“雜”才好啊,“雜”是什麼?雜就是民主:雜了才會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利益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才是民主的先行者。
春秋末期到戰國時代,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原因就是起於“雜”,你有你的立場,我有我的立場,你為貴族說話,我為平民說話,利益訴求不一樣嘛。
“雜”就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使孔子開創了“百家爭鳴”。
-
5 # 使用者61512180465
茅策苳:律師"文刀沐子"的回答,無知兼無恥,用謾罵口吻回答此題,胡亂失據。孔子這兩句話,前者是對個人要求,後者是對全民教育的主張,兩者不矛盾,而且有分寸,治世得法,用心良苦。
-
6 # 相逢19175
“有教無類”是一種教育思想,提倡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力,針對的是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享有受教育權而平民百姓沒有受教育權的不公平現象而提出來的。這種提法打破了封建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使得平民百姓啟迪了智慧,使國家有了大量的人才,當然也打破了貴族對國家權利的壟斷世襲。
“行束脩禮”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從教師個人的角度來說,教師以教育學生為職業,就得靠著招收學生,收取一定的費用來維持生計,養家餬口,過上比較優越的生活,讓那些來求教的學生懂得知識的可貴,知識改變命運,達到人人羨慕的目的,促使整個社會尊師重教,人人渴求知識,渴望進步,奮發努力,學習求知。另一方面,學生以比較重的厚禮相贈,本身也表達了對知識的敬重與渴望,激發內因,有了積極向學之心,才能發奮圖強,最終克服重重困難,學有所成。
因此,“行束脩禮”與“有教無類”並不矛盾。至於提問者提問的用意,我斗膽猜測一下,大概你是想說,既然老師提倡有教無類,不管學生貧富,都應該具有受教育權,而“行束脩禮”,所有的學生就得一律都給老師交一樣的學費,那貧窮的學生交不起錢,也有受教育權,老師就不應該問這些貧窮的學生收費啦。如果老師們都都搞慈善事業,無私奉獻,那老師怎麼生活?怎麼養家餬口呢?讓老師無私奉獻,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太自私了呀!
-
7 # 河圖3456
束脩是指一捆(十條)乾肉。束脩之禮,在古代是一種薄禮,一是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二是老師本身也要生活,收點薄禮也不為過。因此行束脩之禮與有教無類並不衝突。
-
8 # 有話少說
孔子辦教育,並不是現代人理解的平民教育。教育是官辦的,貴族才有的受教育的權利。孔子時代,一部分貴族成了沒落貴族,但仍是貴族。如,孔子學生稼,孔子即斥之為小人。孔子是沒落貴族,他辦的私學,學生也是沒落貴族,而不是種莊稼的平民。
-
9 # 哲海衝浪
孔子的“有教無類“與“行束翛禮“是遠景理想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心行合一“關係。
一,“有教無類“開創全民教育理念,孔子成“萬世師表“
1,教育是國家,家庭和個人興衰成敗的關健。
2,而孔子年代唯少數貴族和富人才有資格在官辦學府上學,百姓排除在外。埋沒了多少人才,對家國均無利。故孔子提出舉辦沒有圍牆的學校,全民辦學有著重大的意義。他自已就授徒三千。
3,孔子之後,私熟(民辦)盛行,各行各業帶徒成風,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孔子的“有教無類“全民學習的遠景目標,經過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隨著改革開放中華復興的今天,才終於實現。現全國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制就是佐證。孔子當年的現想終於實現了!
二,“行束翛禮“是辦學的必備資源和條件
1,“行束翛禮“現泛指教師薪金。孔子當年老師薪金為每個學生交一捆柴火或一塊乾肉作為學費。這是民辦學校常規。舊社會農家子弟上學用糧米交學費也是常規。而且一切沿用至今的私辦學習班,也是個人交學費的。故對孔子上述辦學內規毋庸置疑。
2,辦學利國利民。但辦學的深度和廣度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但從孔子“有教無類“的全民普及受教理念和“心行合一“的言傳身教而言,“萬世師表“當之無愧!
回覆列表
基本上不矛盾。
因為孔二根本不是辦教育,而是開立了一個黑幫。這個黑幫販夫走卒,潑皮無賴,破落文人,三教九流,上到六十六,下到剛會走的人都可以加入。入幫時,孔二做為黑老大,總是要對馬仔們一一也可以叫弟子訓話,哼哼教導一番,無非是"小子們跟著爺好好幹,前途無量……此即為″有教無類"了。
但按幫規,入幫的馬仔也就是弟子,必須要向老大上供納金也就是束脩,例如:舊中國上海青幫的入幫費是十塊大洋!
由於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大量的禮官,樂官,祭司,內侍一一這些巫儒之徒失業,他們衣食無著,景況悽慘,是孔二的黑幫大量收留他們,不僅供給衣食,弄好了還給薦出去當官,教書。
孔二之所以收留這些巫儒,與他們幫派的性質有關,孔二經營喪禮,祭禮業務一一相當於今天殯葬公司,不過在古代,這項工作比今天要複雜的多。來自王室貴冑的這些巫儒,無疑是他開拓業務的人才資源。
和上海青紅幫收了大量文人做弟子一樣,孔二的黑幫也收了大量巫儒弟子。和青紅幫一樣,不管當弟子的你有天大學問,只有進了幫,就必須管幫主叫師父,先生或者夫子,並自稱學生或者弟子,徒弟,這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在辦教育。
巫儒們對黑老大孔二的收留救助感恩流涕,盡吃奶之力巴結奉承,將孔二說的每句話都當做聖旨,有的還把自己的作品獻給孔二,加之孔二天資聰明,對巫儒之術感悟力極高.…久而久之,孔二的幫派成了儒教幫,孔二也被巫儒們抬舉成″聖人″。
孔二儒幫的情況,大致情況相當於舊中國上海灘黃金榮,杜月笙的青紅幫,其相似度至少在90%。如果我說青紅幫的幫規全出自四書五經,你可能不信,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