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閒不是我

    京劇服飾成型於清代,其服裝規格樣式是以明代(1368—1644)服飾為基礎,吸收了歷代服飾的典型元素,以適合表演為原則,加以綜合和美化而成,而清裝戲則專有符合清制的戲服。服裝大體上分為蟒(也稱蟒袍,帝、王、將、相或後、妃、貴婦、女將在正式場合所穿)、靠(也稱鎧甲,男女武將的戎裝)、褶(也稱褶子,戲衣中最常用,大領,大襟,大袖,衣長及足,文武貴賤男女老幼均可穿用)、帔(也稱披風,長領,對襟,大袖,左右胯下開衩,男女角色均可用)、衣(泛指其餘多種戲服)五大類。如穿黃色長袍上繡蟒蛇圖案、戴王帽的就是皇帝,穿寶藍色或青色長衣、頭戴黑方巾的就是儒生,從著裝上很易於辨認劇中人的身份。北京故宮藏有抄本《穿戴提綱》兩大冊,記錄了上千齣戲,某戲某角色的詳細穿戴都有說明,是很詳盡的檔案性質的備忘錄。

    按照角色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以他們所穿的服裝來劃分行當,是一種便於觀眾理解,並易於欣賞到演員的表演特點的方法。比如,頭上藏著王帽,身成了一整套清晰、嚴格的規範。儘管中國曆代服飾多有變化,但京劇的戲服樣式卻較為固定而型別化。這和京劇形成時期的演出條件、演出特點密不可分。早期的京劇藝人南下北上,不論搭什麼戲班演出,或與什麼人合演,都不必事先排練,只需按規矩演戲,民間的戲服還做不到專戲專用,但相同的行當卻可以穿戴相同或相近的服飾;而京劇並非寫實的藝術追求,使得舞臺上一幕幕的前朝舊事大都模糊了故事發生的具體朝代背景,服飾自然也就不必“依制模擬”了。各行當的演員依人物所處的時代、身份地位、性格、形象,應該穿戴什麼樣式和規格的服飾都有一定之規,戲班中有“寧穿破衣,不穿錯衣”的規矩,演員學會某一齣戲,當然知道應該穿戴什麼,管理戲箱的人也知道。演員穿戴出了錯,既不符合劇情,也不為觀眾所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新能源?